【贪心算法】Dijkstra 算法及其衍生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6日

Dijkstra 算法

1959 年,Edsger Dijkstra 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贪心算法来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Single-Source Shortest Path,SSSP)。

我们开始来描述这个算法,它确定从源点s 到图的每个其他结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同时也容易确定这些路径。算法维护结点的集合 S S S ,对于这些结点我们已经确定了从 s 出发的最短距离 d(u)

  1. 这是图“已被探查”的部分初始: S = { s } S=\{s\} S={s} ,且 d ( s ) = 0 d(s)=0 d(s)=0

  2. 现在对每个结点 v ∈ V ? S v\in V-S vV?S 我们确定一条最短路径,它可以沿一条穿过已被探查部分 S 的路径旅行到某个 u ∈ S u\in S uS ,然后再沿着一条边 ( u , v ) (u,v) (u,v) 而把这条路径构造出来,即我们考虑量 d ′ ( v ) = min ? e = ( u , v ) : u ∈ S d ( u ) + l e d'(v)=\min_{e=(u,v):u\in S}d(u)+l_e d(v)=mine=(u,v):uS?d(u)+le?

  3. 我们选择结点 v ∈ V ? S v\in V-S vV?S 使得这个量最小,将 v v v 加到 S S S 中,并且定义 d ( v ) d(v) d(v) d ′ ( v ) d'(v) d(v)的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生成与 Dijkstra 算法找到的距离相对应的 s?u 路径 P u P_u Pu? 是简单的:

  • 当每个结点 v v v 被加到集合 S S S 时,只需要记录一条达到值 min ? e = ( u , v ) : u ∈ S d ( u ) + l e \min_{e=(u,v):u\in S}d(u)+l_e mine=(u,v):uS?d(u)+le? 的边 ( u , v ) (u,v) (u,v)
    路径 P v P_v Pv? 隐含地由这些边描绘出来:
    • 为构造 P_v,我们只不过从 v v v 开始,沿反方向跟随对 v v v 存入的边到 u u u
      然后沿反方向跟随对 u u u 存入的边到它的祖先,并且继续下去直到我们到达源点 s s s

Dijkstra 算法正确性

证明算法的正确性即证明路径 P u P_u Pu? 确实是最短路径

Diikstra 算法在下述意义上是贪心法,我们用一条边加上一支在 S 中的路径总可以构造一支最短的新的 s-v 路径。通过归纳证明它“领先于”所有其他的解,即确定每一次它选了一条到结点 v v v 的路径,这条路径比每条到的其他可能的路径都要短。

证明

通过在 S 的大小上的归纳来证明这个定理;

  • ∣ S ∣ = 1 |S|=1 S=1 此时有 S = s S={s} S=s d ( s ) = 0 d(s)=0 d(s)=0
  • ∣ S ∣ = k , k ≥ 1 |S|=k,k≥1 S=k,k1 时,加入结点 v v v 使得 ∣ S ∣ = k + 1 |S|=k+1 S=k+1 ,令 ( u , v ) (u,v) (u,v) 是路径上的最后一条边

根据归纳假设:路径 P u P_u Pu? 是对某个结点 u ∈ S u\in S uS 的最短 s-u 路径
考虑任意其他的 s-v 路径 P P P,要证明它至少与 P v P_v Pv? 一样长,为了到达 v v v ,这条路径 P P P 一定在某个地方离开集合 S S S

y y y 是在 P P P 上但不在 S S S 中的第一个结点,且设 x ∈ S x\in S xS 是紧接在 y y y 前面的结点,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证明的关键非常简单: P P P 不可能比 P v P_v Pv? 短,因为到它离开集合 S S S 的时刻至少已经与 P v P_v Pv? 一样长。在第 k + 1 k+1 k+1 次选代中,Diikstra 算法一定已经考虑过通过边 ( x , y ) (x,y) (x,y) 把结点 y y y 加到 S S S,但是由于 v v v 更有利而放弃了这个选择。这就意味着没有从 s s s 经过到 y y y 且比 P v P_v Pv? 更短的路径。同时 P P P 中到 y y y 为止的子路径是至少与 P v P_v Pv? 一样长的路径

P ′ P' P 代表 P P P 的从 s s s x x x 的子路径。

  • 因为 x ∈ S x\in S xS ,根据归纳假设 P x P_x Px? 是最短的 s-x 路径,且长度为 d ( x ) d(x) d(x) ,因此 l ( P ′ ) ≥ l ( P x ) = d ( x ) l(P')\ge l(P_x)=d(x) l(P)l(Px?)=d(x)

  • 于是 P P P 的到结点 y y y 的子路径 l ( P ) l(P) l(P) 有长度 l ( P ′ ) + l ( x , y ) ≥ d ( x ) + l ( x , y ) ≥ d ′ ( y ) l(P')+l(x,y)\ge d(x)+l(x,y) \ge d'(y) l(P)+l(x,y)d(x)+l(x,y)d(y)

  • 因为 Dijkstra 算法在这次迭代中选择了 v v v 而不是 y y y 所以 d ′ ( y ) ≥ d ′ ( v ) = l ( P v ) d'(y)\ge d'(v)=l(P_v) d(y)d(v)=l(Pv?)

上述不等式组合起来可证明: l ( P ) ≥ l ( P ′ ) + l ( x , y ) ≥ l ( P v ) l(P)\ge l(P')+l(x,y)\ge l(P_v) l(P)l(P)+l(x,y)l(Pv?)


Dijkstra 算法的复杂度

  • 对于具有 n n n 个结点的图:While 循环的迭代有 n ? 1 n-1 n?1 次,每次迭代把一个新结点 v v v 加到 S S S 中。有效选择正确的结点 v v v 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如果考虑每个结点 v ∈ S v\in S vS 并且检查所有在 S S S v v v 之间的边以确定最小值
  • 对于具有 m m m 条边的图,计算所有这些最小值可能用 O ( m ) O(m) O(m) 时间
  • 运行时间为 O ( m n ) O(mn) O(mn)

优化

对于最小值的确定可以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
对每个结点 v ∈ V ? S v\in V-S vV?S 维护最小值 d ′ ( v ) = min ? e = ( u , v ) , u ∈ S d ( u ) + l e d'(v)= \min_{e=(u,v),u\in S} d(u)+l_e d(v)=mine=(u,v),uS?d(u)+le? ,而不是在每次迭代时重新计算
同时将 V-S 的结点保存在一个以 d ′ ( v ) d'(v) d(v) 作为其关键字的优先队列里来进一步改进算法的效率

  • 优先队列:用于维护 n 个元素集合的数据结构,每个元素具有一个关键字。一个优先队列可以有效地插入元素、删除元素、改变一个元素的关键字以及取出具有最小关键字的元素。

使用优先队列,Dijkstra 算法可以在具有 n 个结点和 m 条边的图上,实现运行在 O ( m ) O(m) O(m) 时间,加上 n 次 ExtractMin 操作和 m 次ChangeKey 操作的时间.

每个优先队列的操作可以运行在 O ( log ? n ) O(\log n) O(logn) 时间

于是对于这个实现的总时间是 O ( m log ? n ) O(m\log n) O(mlogn)

import heapq

def dijkstra(graph, start):
    distances = {node: float('inf') for node in graph}
    distances[start] = 0
    priority_queue = [(0, start)]

    while priority_queue:
        current_distance, current_node = heapq.heappop(priority_queue)

        if current_distance > distances[current_node]:
            continue

        for neighbor, weight in graph[current_node].items():
            distance = current_distance + weight
            if distance < distances[neighbor]:
                distances[neighbor] = distance
                heapq.heappush(priority_queue, (distance, neighbor))

    return distances

# Example graph
graph = {
    'A': {'B': 4, 'C': 2},
    'B': {'A': 4, 'C': 5, 'D': 10},
    'C': {'A': 2, 'B': 5, 'D': 3},
    'D': {'B': 10, 'C': 3}
}
start_node = 'A'

result = dijkstra(graph, start_node)
print("Shortest distances from node", start_node, "to all other nodes:", result)

Dijkstra 算法的衍生

priority queueINSERTDELETE-MINDECREASE-KEYtotal
Node-indexed array
(A[i] = priority of i)
O ( 1 ) O(1) O(1) O ( n ) O(n) O(n) O ( 1 ) O(1) O(1) O ( n 2 ) O(n^2) O(n2)
Binary heap O ( log ? n ) O(\log n) O(logn) O ( log ? n ) O(\log n) O(logn) O ( log ? n ) O(\log n) O(logn) O ( m log ? n ) O(m\log n) O(mlogn)
D-way heap
(Johnson 1975)
O ( d log ? d n ) O(d\log _dn) O(dlogd?n) O ( d log ? d n ) O(d\log _dn) O(dlogd?n) O ( log ? d n ) O(\log _dn) O(logd?n) O ( m log ? m / n n ) O(m\log _{m/n} n) O(mlogm/n?n)
Fibonacci heap
(Fredman–Tarjan 1984)
O ( 1 ) O(1) O(1) O ( log ? n ) O(\log n) O(logn) O ( 1 ) O(1) O(1) O ( m + n log ? n ) O(m+n\log n) O(m+nlogn)
Integer priority queue
(Thorup 2004)
O ( 1 ) O(1) O(1) O ( log ? log ? n ) O(\log \log n) O(loglogn) O ( 1 ) O(1) O(1) O ( m + n log ? log ? n ) O(m+n\log \log n) O(m+nloglogn)

SSSP的应用

  • PERT/CPM(计划评审技术/关键路径法)
  • 地图导航
  • 缝隙雕刻(Seam Carving)
  • 机器人导航
  • 纹理映射
  • LaTeX排版
  • 城市交通规划
  • 电话营销员排班
  • 电信消息路由
  • 网络路由协议(OSPF, BGP, RIP)
  • 根据给定交通拥堵模式的最佳卡车路线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cold_code486/article/details/135424683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