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整个流程:
本文将分为3个部分讲解生成模型全过程:
代码:https://github.com/AntixK/PyTorch-VAE
论文:Auto-Encoding Variational Bayes
?
?如图所示是VAE部分的训练过程:
VAE的原理推导及代码
对于生成模型而言,主流的理论模型可以分为:
什么是高斯混合模型呢?就是说,任何一个数据的分布,都可以看作是若干高斯分布的叠加。
?
VAE foreward:
def forward(self, input: Tensor, **kwargs) -> List[Tensor]:
mu, log_var = self.encode(input)
# mu : (B,128) 均值
# log_var :(B,128) 方差
z = self.reparameterize(mu, log_var) # 重参数
return [self.decode(z), input, mu, log_var] # 解码
从代码可以看出来,mu 和 log_var 就是上图的若干个高斯分布,可以由均值和方差生成任意位置概率值
其中,重参数定义如下:
def reparameterize(self, mu: Tensor, logvar: Tensor) -> Tensor:
std = torch.exp(0.5 * logvar)
eps = torch.randn_like(std)
# 返回与输入张量大小相同的张量,其中填充了均值为0 方差为1 的正态分布的随机值
z = eps * std + mu
return z
可以看到,为每一对均值方差,都生成个随机采样
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 y = ( x - mu ) / std
标准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 x = y * std + mu
?
解码网络根据若干个高斯分布参数和 随机的样本 x 得到最终的原图
VAE decoder代码:
def decode(self, z: Tensor) -> Tensor:
"""
Maps the given latent codes
onto the image space.
:param z: (Tensor) [B x D]
:return: (Tensor) [B x C x H x W]
"""
result = self.decoder_input(z)
result = result.view(-1, 512, 2, 2)
result = self.decoder(result)
result = self.final_layer(result)
return result
?损失:两部分(重建损失和KL损失)
kld_weight = kwargs['M_N'] # Account for the minibatch samples from the dataset
recons_loss =F.mse_loss(recons, input)
kld_loss = torch.mean(-0.5 * torch.sum(1 + log_var - mu ** 2 - log_var.exp()))
loss = recons_loss + kld_weight * kld_loss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可以明白以下问题:
?如下图:
?我们通过能观测到的数据x,预测实际的分布参数z,采用最大似然函数的方法:
最大似然函数:样本 (公式省略参数)
?取log:
当似然函数取得最大值时,=为所求
实际网络中函数是非凸函数,通过解析的方式直接求解非常困难,因此采用迭代的方法逐步逼近最大值。那么这个迭代的方法称为EM算法(最大化期望),给定的训练样本 样例间独立,我们想找到每个样例隐含的类别z,能使得p(x,z)最大。因此表达式就变成如下:
EM是一种两步迭代的方法:
1、初始化对参数 进行一次猜测
2、通过这个 得到 最大似然 的新表达---期望步骤
3、对这个新表达,求解最大值---------------最大化步骤
当迭代的数据量是一张图时,n=1时:
初始化一个参数 。(为了表示方便就不按迭代取名了) 根据EM算法,最大似然 的新表达:
?拆成3部分后:
最后最大似然函数,求分布的参数。变成使得等式右边最大值时分布的参数。
等号右边第三个等式:,近似值与真实后验值的KL散度,KL散度大于0。剩余部分是下界,最大值问题又变成最大下界问题。
等号右边第一个等式: 反映自动编码器的(Auto-Encoder-Decoder)性能: xi→z→xi,即经过编码? ? 和? 解码? ? 的概率最大化,如果能重建的越好说明这部分取值最大,因此这部分就是Loss1MSE。
等号右边第二个等式: 是两个分布的相似度,分布q是 预测的高斯分布 , 分布p是标准正态分布,这部分越小,两个分布越相似,最终的似然函数越大。这部分就是Loss2 kl惩罚项。
等号右边第一个式子:是常数项,是概率积分×常数
等号右边第二个式子:可以拆成三个不同的期望求解
由于高斯分布的一阶矩、二阶矩表达式如下:
代入上式:
等号右边第三个式子:可以看到就是二阶矩,因此:
代入三部分的化简,最后KL散度的值为:
到此,KL散度的loss推导结果:
对比代码部分:完全一致
kld_loss = torch.mean(-0.5 * torch.sum(1 + log_var - mu ** 2 - log_var.exp()))
-----------------------------------------------------vae end----------------------------------------
论文:https://arxiv.org/abs/2112.10752
代码:GitHub - CompVis/latent-diffusion: High-Resolution Image Synthesis with Latent Diffusion Models
本部分分两个模块讲解
由VAE编码器得到高维特征z,扩散模型训练、推理的维度都在这个空间进行
如下图所示,是把z逐渐加噪的过程
有加噪系数 随着加噪次数增多加噪力度也越来越大,实际代码 取值范围[0.00001,0.002]
z 加噪到第 t 次 ,特征变成 Xt,它是由Xt-1生成的,表达式如下:
可以看到,由于 越来越大 越来越小,也就是 Xt-1影响权重越来越小,噪音权重越来越大。
由于这个逐步加噪的过程都是常数,因此可以直接生成某次加噪的结果和噪音标签。但是具体怎么生成呢?
其中:噪声 是均随机采样自 标准正态分布 N(0,1).
因此:
服从 N( 0, )
服从 N(? 0, )
?看原式后两项,是两个分布相加,就是一个新的高斯分布 N(? 0, ) 化简后:N(? 0, ) 换成由标准正太分布表示的形式:,带回原式子:
一直的递归下去,直到x0,可以得到:其中z是标准正态分布做的随机噪声
那么这个 就是我们想得到的任意时刻的加噪图片。
因此,训练流程:
??????? repeat:
??????????????? 1、数据集采样
??????????????? 2、随机选取一个时刻 t (1~2000)
??????????????? 3、制作标签: t 时刻 图像上加的噪声 ~N(0,1)
??????????????? 4、计算梯度,由如下损失: 是噪声预测网络
现在再看逆向的过程:由 逐渐得到 ,扩散模型的预测噪声是一步一步预测的,也就是一步一步 逆向 先看由 到 ,那么由概率表示就是 ,而我们已知 ,因此对其进行贝叶斯替换后:(第一行省略x0方便理解)
其中:等式右边的概率均可由前向推理表达出来,一切均由x0得到,上面第一行省略条件x0,由于下式子的展开需要用到x0因此不省略了
就是迭代加噪:
? ,服从
由 前向加噪到 :
,服从
由 前向加噪到 :
,服从
因此逆向的 ,就可以由三个高斯分布重新表示:
由于已知三个高斯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因此其概率密度就可以表示出来,带回到原贝叶斯公式:
可以看到等号右边的所有exp前都有常数项,因此上面等式可以化简为,正比于:
其中C是常数项,不用管。
对于任意高斯分布都有:
通过平方项和一次项参数求解 均值&方差 因此:
令为? ;?? 令为
上面得到分布 的均值和方差,可以看到均值里面包含,由于推理阶段是未知的,但是可以由 表达出来:
由 得到,逆向一下,那么也可以由表示:
将 重新代入均值表达式:
到此 的均值和方差都是已知的了,使用重采样方法得到 x t-1,其中z~N(0,1)
将均值和方差代入:(方差是固定值,暂时由σ表示)
到此已经得到所有公式的推导。
因此,推理流程:???????
???????? 1、随机生成个高斯噪声 ~N(0,1),噪声预测模型
???????? 2、 for?? t?? in?? [T,T-1,......1]:
??????????????????? z ~N(0,1) ?? if t>1 else z=0
???????????????????
???????? 3、return
下图理解起来更容易:
噪声预测模型的网络结构总体是UNet的形状,其中的block是crossAttention
去噪的过程就是重复执行Unet,逐步降噪
具体网络结构如下:
可以看到每个block都有次数 t 的位置编码加入,本来代表加噪次数的 t 在模型中是正余弦位置编码
?上图是Unet网络中的Time Embedding & crossAttention,可以看到代表次数的位置编码Time Embedding是通过线性变换后直接加到原特征图上。
下图是具体的Block结构
上图可以看出其他模态的数据&条件均通过交叉注意力中的K和V添加进网络
四种模型训练方法:
代码:GitHub - rinongal/textual_inversion
# 训练:如图,少量图像 和 新的词语 成对微调网络,其他词语冻结
# 这样就可以使用模型原有的能力在我们提供的图像类别上了,风格角度等等
python main.py --base configs/latent-diffusion/txt2img-1p4B-finetune.yaml
-t
--actual_resume /path/to/pretrained/model.ckpt
-n <run_name>
--gpus 0,
--data_root /path/to/directory/with/images # 训练集图像
--init_word <initialization_word> # 初始化提示词
注释:
txt2img-1p4B-finetune.yaml 配置文件中的↓ 需要修改
placeholder_strings: ["*"] # 为训练集图像类别
initializer_words: ["sculpture"] # 初始化提示词
推理时,可以使用文字提示 "a photo of *" 来生成图像
通常适用于转换图像风格
模型关键字尽量是不常见的词语
它是一个附加到Stable Diffusion model的小型神经网络,用于修改其风格。
# 训练过程中 原本的stable Diffusion冻结不训练
# 仅训练 Hypernetwork-1&Hypernetwork-2
# 大约几十MB
# 通常训练艺术风格
# 推荐训练画风
?
LoRA 模型类似Hypernetwork,它们都很小并且只修改交叉注意力模块。区别在于他们如何修改它。 LoRA 模型通过改变权重来修改交叉注意力。超网络通过插入额外的网络来实现这一点。 用户普遍发现 LoRA 模型能产生更好的结果。它们的文件大小相似,通常低于 200MB,并且比检查点模型小得多。
base:embeding改的:https://github.com/XavierXiao/Dreambooth-Stable-Diffusion
是一种训练技术,通过对某个主题或风格的几张图像进行训练来更新整个扩散模型。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提示中的特殊单词与示例图像相关联。
作者希望将输入图片中的物体与一个特殊标识符绑定在一起,即用这个特殊标记符来表示输入图片中的物体。因此作者为微调模型设计了一种prompt格式:
a [identifier] [class noun]
即:将所有输入图片的prompt都设置成这种形式,
其中
这里之所以在prompt中加入类别,是因为作者想利用预训练模型中关于该类别物品的先验知识,并将先验知识与特殊标记符相关信息进行融合,这样就可以在不同场景下生成不同姿势的目标物体
作者提出的方法,大致如下图所示,即仅仅通过3到5张图片去微调文生图模型,使得模型能将输入图片中特定的物品和prompt中的特殊标记符关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