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是由C语言写的
每个sds.h/sdshdr结构表示一个SDS值:
举例:
获取长度复杂度:C字符串为O(n), SDS为O(1)
杜绝缓冲区溢出(可能会发生):例如如果C字符串拼接,如果处于该字符串末尾地址空间没有充足的未被使用空间,那么可能覆盖之前存在此空间的数据;SDS会进行判断free是否足够,如果不够的话会自动扩展空间,具体如何扩展有相应的策略
减少内存重分配次数
下面详细解释
C字符串发生长短变化时会发生内存重分配,需要执行系统调用,所以它通常是一个比较耗时的操作;同时redis作为数据库,数据时会被频繁修改的
二进制安全
兼容部分C字符串函数
如果对SDS进行修改之后,SDS的长度(也即是len属性的值)将 小于1MB,那么程序分配和len属性同样大小的未使用空间,这时SDS len属性的值将和free属性的值相同。举个例子,如果进行修改之后, SDS的len将变成13字节,那么程序也会分配13字节的未使用空间,SDS 的buf数组的实际长度将变成13+13+1=27字节(额外的一字节用于保存 空字符)。
如果对SDS进行修改之后,SDS的长度将大于等于1MB,那么程序 会分配1MB的未使用空间(free)。举个例子,如果进行修改之后,SDS的len将 变成30MB,那么程序会分配1MB的未使用空间,SDS的buf数组的实际 长度将为30MB+1MB+1byte。
通过空间预分配策略,Redis可以减少连续执行字符串增长操作所 需的内存重分配次数。
惰性空间释放用于优化SDS的字符串缩短操作:当SDS的API需要 缩短SDS保存的字符串时,程序并不立即使用内存重分配来回收缩短后 多出来的字节,而是使用free属性将这些字节的数量记录起来,并等待 将来使用。
就是常见的链表数据结构,设计上基本没有什么特殊的。
Redis的字典使用哈希表作为底层实现,一个哈希表里面可以有多 个哈希表节点,而每个哈希表节点就保存了字典中的一个键值对。
【拉链法解决hash冲突】
当字典被用作数据库的底层实现,或者哈希键的底层实现时, Redis使用MurmurHash2算法来计算键的哈希值。
MurmurHash算法最初由Austin Appleby于2008年发明,这种算法的 优点在于,即使输入的键是有规律的,算法仍能给出一个很好的随机分 布性,并且算法的计算速度也非常快。
扩展和收缩哈希表的工作可以通过执行rehash(重新散列)操作来 完成,Redis对字典的哈希表执行rehash的步骤如下:
1)为字典的ht[1]哈希表分配空间,这个哈希表的空间大小取决于 要执行的操作,以及ht[0]当前包含的键值对数量(也即是ht[0].used属性 的值):
2)将保存在ht[0]中的所有键值对rehash到ht[1]上面:rehash指的是 重新计算键的哈希值和索引值,然后将键值对放置到ht[1]哈希表的指定 位置上。
3)当ht[0]包含的所有键值对都迁移到了ht[1]之后(ht[0]变为空 表),释放ht[0],将ht[1]设置为ht[0],并在ht[1]新创建一个空白哈希 表,为下一次rehash做准备。
以下是哈希表渐进式rehash的详细步骤:
1)为ht[1]分配空间,让字典同时持有ht[0]和ht[1]两个哈希表。
2)在字典中维持一个索引计数器变量rehashidx,并将它的值设置 为0,表示rehash工作正式开始。
3)在rehash进行期间,每次对字典执行添加、删除、查找或者更新 操作时,程序除了执行指定的操作以外,还会顺带将ht[0]哈希表在 rehashidx索引上的所有键值对rehash到ht[1],当rehash工作完成之后,程 序将rehashidx属性的值增一。
4)随着字典操作的不断执行,最终在某个时间点上,ht[0]的所有 键值对都会被rehash至ht[1],这时程序将rehashidx属性的值设为-1,表 示rehash操作已完成。
渐进式rehash的好处在于它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将rehash键值对 所需的计算工作均摊到对字典的每个添加、删除、查找和更新操作上, 从而避免了集中式rehash而带来的庞大计算量。
因为在进行渐进式rehash的过程中,字典会同时使用ht[0]和ht[1]两 个哈希表,所以在渐进式rehash进行期间,字典的删除(delete)、查找 (find)、更新(update)等操作会在两个哈希表上进行。例如,要在 字典里面查找一个键的话,程序会先在ht[0]里面进行查找,如果没找到 的话,就会继续到ht[1]里面进行查找,诸如此类(会查找两次,但是对于hash来说时间损失很少)。
另外,在渐进式rehash执行期间,新添加到字典的键值对一律会被 保存到ht[1]里面,而ht[0]则不再进行任何添加操作,这一措施保证了 ht[0]包含的键值对数量会只减不增,并随着rehash操作的执行而最终变 成空表。
还是分而治之、空间换取空间的思想,创建两个hash表,当开始操作元素的时候才开始迁移那个元素,这个与以往hash实现有点区别值得学习。
主要还是因为redis是单线程的原因,如果集中在某一次put的时候进行rehash,那么这一次操作就会较慢。可以类比ConcurrentHashMap(注意这里不能类比HashMap,因为hashmap并不是多线程安全的,但是redis有多个连接去操作仍然是线程安全的,原因如上,但是由于是内存操作所以很快,多线程无感),ConcurrentHashMap会进行多线程协助扩容,所以就大大缩短了时间,最终即使停顿了扩容的时间,但是也不会太慢。
跳跃表(skiplist)是一种有序数据结构,它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 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
跳跃表支持平均O(logN)、最坏O(N)复杂度的节点查找,还可 以通过顺序性操作来批量处理节点。 在大部分情况下,跳跃表的效率可以和平衡树相媲美,并且因为跳跃表的实现比平衡树要来得更为简单,所以有不少程序都使用跳跃表来 代替平衡树。
Redis使用跳跃表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如果一个有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比较多,又或者有序集合中元素的成员 (member)是比较长的字符串时,Redis就会使用跳跃表来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
重要的点:层
跳跃表节点的level数组可以包含多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包含一个指 向其他节点的指针,程序可以通过这些层来加快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 一般来说,层的数量越多,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就越快。
每次创建一个新跳跃表节点的时候,程序都根据幂次定律(power law,越大的数出现的概率越小)随机生成一个介于1和32之间的值作为 level数组的大小,这个大小就是层的“高度”。
此数据结构后面仔细分析。
整数集合(intset)是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集合只包含整 数值元素,并且这个集合的元素数量不多时,Redis就会使用整数集合 作为集合键的底层实现。
整数集合(intset)是Redis用于保存整数值的集合抽象数据结构, 它可以保存类型为int16_t、int32_t或者int64_t的整数值,并且保证集合 中不会出现重复元素。
虽然intset结构将contents属性声明为int8_t类型的数组,但实际上 contents数组并不保存任何int8_t类型的值,contents数组的真正类型取决 于encoding属性的值:
类型 | 数值范围 |
---|---|
int16_t | -32768–32767 |
int32_t | -2147483648–2147483647 |
int64_t | -9223372036854775808–9223372036854775807 |
每当我们要将一个新元素添加到整数集合里面,并且新元素的类型 比整数集合现有所有元素的类型都要长时,整数集合需要先进行升级 (upgrade),然后才能将新元素添加到整数集合里面。 升级整数集合并添加新元素共分为三步进行:
1)根据新元素的类型,扩展整数集合底层数组的空间大小,并为 新元素分配空间。
2)将底层数组现有的所有元素都转换成与新元素相同的类型,并将类型转换后的元素放置到正确的位上,而且在放置元素的过程中,需 要继续维持底层数组的有序性质不变。
3)将新元素添加到底层数组里面。
迁移的过程比较有意思:
【只会升级不会降级】
增加元素不论是否会导致升级,只要增加元素就必然会导致内存重分配,需要时间消耗
压缩列表(ziplist)是列表键和哈希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列 表键只包含少量列表项,并且每个列表项要么就是小整数值,要么就是 长度比较短的字符串,那么Redis就会使用压缩列表来做列表键的底层实现。
压缩列表是Redis为了节约内存而开发的,是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 连续内存块组成的顺序型(sequential)数据结构。一个压缩列表可以包 含任意多个节点(entry),每个节点可以保存一个字节数组(也就是字符串)或者一个整数值。
只标记了末端指针,所以说通常是从尾部遍历。
每个压缩列表节点可以保存一个字节数组或者一个整数值,其中,
字节数组可以是以下三种长度的其中一种:
而整数值则可以是以下六种长度的其中一种:
节点的previous_entry_length属性以字节为单位,记录了压缩列表中 前一个节点的长度。previous_entry_length属性的长度可以是1字节或者5 字节:
注意:下面的0x代表用的是16进制的
节点的encoding属性记录了节点的content属性所保存数据的类型以 及长度:
节点的content属性负责保存节点的值,节点值可以是一个字节数组 或者整数,值的类型和长度由节点的encoding属性决定。
如果在某个节点前面增加一个元素,此元素长度大于254,导致当前节点的previous_entry_length原先是一个字节就要增加到5个字节,如果当前节点正好是254,那么此时当前节点就会大于254,就会引发下一个节点更新,以此类推。
因为连锁更新在最坏情况下需要对压缩列表执行N次空间重分配操 作,而每次空间重分配的最坏复杂度为O(N),所以连锁更新的最坏 复杂度为O(n*n)。
要注意的是,尽管连锁更新的复杂度较高,但它真正造成性能问题
的几率是很低的:
? 首先,压缩列表里要恰好有多个连续的、长度介于250字节至253字节之间的节点,连锁更新才有可能被引发,在实际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其次,即使出现连锁更新,但只要被更新的节点数量不多,就会对性能造成任何影响:比如说,对三五个节点进行连锁更新是绝对不会影响性能的;
因为以上原因,ziplistPush等命令的平均复杂度仅为O(N),在实际中,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这些函数,而不必担心连锁更新会影响压缩列走的性能。
下一篇文章再向大家介绍最后一种数据结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