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卡梅德生物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31日

? ? ? ?原核表达系统在蛋白质生产和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详细介绍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的基本原理、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份指南,以实现对目标基因的高效表达和定制化调控。

? ? ?原核表达载体是一种用于在细菌等原核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的工具。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的目的是将目标基因与适当的调控元件整合到一个可在细菌中复制的质粒中,从而实现目标基因的高效表达。

1、原核表达载体宿主的选择:

? ? ? ?选择合适的原核表达宿主是构建原核表达系统的重要一步,宿主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溶解性、后翻译修饰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原核表达宿主及其特点:

类型优点缺点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简单易用,生长速度快,培养成本低。

-?高表达水平,适用于小到中等大小的蛋白。

-?适用于大规模高通量表达和蛋白质纯化。

-?不适合表达复杂蛋白和膜蛋白。

-?不具备真核细胞的后翻译修饰能力。

大肠杆菌衍生宿主(如BL21(DE3))

-?具有T7 RNA聚合酶系统,使得蛋白表达更高效。

-?适用于高水平表达异源基因。

-?对某些蛋白可能无法正确折叠和修饰。
大肠杆菌溶菌株(如Rosetta(DE3))

-?具有对稀有密码子的较好适应性,适合表达外源基因。

-?提高了对某些蛋白正确折叠和溶解的能力。

-?增加了菌株的复杂性,可能会引入不同的表达问题。
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适用于蛋白在真核环境中难以表达的情况。

-?可以通过带刺激性的细菌产生免疫应答。

-?处理要求更为复杂,相对较少被使用。
耐热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能够在高温下生长,表达的蛋白通常具有较好的溶解性。

-?不需要负氮源的蛋白质表达,适用于特定的生产条件。

-?不适合表达复杂蛋白和膜蛋白。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适合表达复杂蛋白和膜蛋白。

-?可以表达难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蛋白。

-?与大肠杆菌相比,操作相对较复杂。
厚壁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适合表达某些真核蛋白。

-?可以表达难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蛋白。

-?对一些蛋白的溶解性较差。
乳酸杆菌(Lactococcus lactis)

-?适合表达一些分泌型蛋白。

-?不产生内毒素,对生物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蛋白质表达适用。

-?表达水平相对较低。

? ? ? ?选择合适的原核表达宿主需要考虑目标蛋白的性质、后翻译修饰的需求、表达水平的要求以及实验室的技术和设备条件等因素。在进行表达宿主的选择时,通常需要进行初步的小规模试验以评估表达效果。

2、原核表达系统构建流程:

①、设计质粒:根据目标基因的性质和实验需求,设计构建质粒的基本结构,包括选择标记、起始子、终止子等。

②、目标基因插入:利用限制性内切酶或其他方法,在质粒的多克隆位点中插入目标基因。

③、添加调控元件:如有需要,添加启动子、调控序列等元件以调节基因的表达。

④、质粒测序验证:对构建好的质粒进行测序,确保质粒的正确性和目标基因的正确插入。

3、原核表达系统构建方法:

①、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和连接: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和目标基因的DNA,然后通过连接酶将两者连接在一起。

②、PCR扩增:利用PCR扩增目标基因,并通过引物设计使其带有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口,便于后续插入质粒。

③、基因合成:将目标基因通过基因合成技术合成为符合设计要求的DNA片段,然后插入质粒。

4、原核表达系统构建注意事项

①、选择适当的质粒:根据目标基因的大小和质粒的用途选择合适的质粒,确保载体具有足够的复制起点和选择标记。

②、避免重复序列:在质粒和目标基因的设计中,避免使用重复序列,以防止不同片段的重组。

③、合理设计启动子和调控元件:根据目标基因的表达需求,合理选择和设计启动子和调控元件,以实现对表达水平的精确调控。

④、测序验证:在质粒构建完成后进行测序验证,确保质粒的准确性和目标基因的正确插入。

? ?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实现高效蛋白表达的第一步,通过合理设计和仔细操作,研究人员可以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定制化表达,为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制备提供可靠的工具。

? ? ? ??卡梅德生物的科学家通过改造pET载体,获得双表达质粒(BiPlasmid vector),该质粒含有双MCS位点,双T7启动子,双lac操纵子和双核糖体结合位点,利用该质粒我们可以为客户进行一次转染操作,而获得两种蛋白的独立表达。同时我们构建了含有低温诱导蛋白表达元件的pCold系列载体,该载体能够在16℃条件下经过IPTG诱导表达大分子量蛋白,如上清表达150kDa活性蛋白。欢迎联系我们公司技术专业人员获得专业技术咨询:https://www.kmdbioscience.cn/pages/chongzudanbaiyuanhebiaoda.html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g20231908/article/details/135198331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