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期中座谈(一)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1日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

诸位学员!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堂课是课程的研讨。我们前面讲了发心篇跟正见篇,这两个部分都是属于佛教修学的理观。理观,就是对于真理的观察。

龙树菩萨把佛教的修学分成两大块。他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的功德甚深广大,它不但有现世的安乐,更重要是诠释来世的解脱。那么整个修学当中,我们刚开始进入佛教时是依止一种信仰。

这种信仰有两部分:第一个,对三宝功德的信仰。我们相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无所不在,他一定有能力能够救拔我。所以我们对于整个佛教的修学,第一个深信三宝的功德是真实存在的;第二个,对于业果的信仰。我们相信生命的背后,是由业力来主导。善业一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刚开始修学,就是依止一种深信业果、皈依三宝的心情,这两种信仰在支撑着我们修学。

但是这地方有个问题。我们内心当中除了这两个信仰以外,我们心中的光明是没有打开的,我们的心还是跟着感觉在走。所以这个时候只有一种善业的修学,只有业力的修学,还谈不上正念。所以你这个时候对临终是完全没有把握。因为你平常都没有正念,你临终怎么可能有正念?不可能!

所以我们这个信仰式的修学,对临终你是完全没有把握的。因为你不知道临终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你这个信仰式的修学有个很大的缺点:你的心禁不起刺激。信仰式的修学,当你的生命是风平浪静的时候,你看不出它有什么问题,因为你没有面临考验,但是八风吹你的时候,你就糟了!

信仰式的修学缺点在哪里?就是八风一吹,你的心就动。所以这个地方变成你的生命永远充满了不确定。你要起善念,你要起恶念,你做不了主。你的生命完全由外境——当然这个外境是受业力来掌控,就是完全活在过去。过去的善业要加持你,你的生命就快乐;过去的罪业要刺激你,你就得痛苦。

所以信仰式的修学,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完全没有把握的。我们只有希望佛菩萨加持——不要有逆境来刺激我,因为我们没办法去调伏我们心里的波动,所以我们要从信仰式的修学提升到一种智慧的修学,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佛陀所说的真理。

这宇宙人生到底有什么道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正见。你开始观察缘起缘灭。人生它是有缘起缘灭的:一朵花,春天出生了;一朵花,秋天凋落了。“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为什么春天百花盛开?为什么秋天百花凋落?这个地方宇宙间是有真理存在的。

所以我们要慢慢从一种业力的修学,开始去观察宇宙间这个缘起缘灭的现象界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道法,是值得我们去参透的。这就是我们开始要深层地、全面性地修学佛法了,而不是表面式的修学。就是说,你这个人已经开始进入佛教的大门了。我们以前是在佛教大门外面,欣赏佛教,没有入门。

所以我们有志于要追求临终的正念,你的心中除了一念信仰的皈依以外,你要打开心中的光明,了解生命的真相,你才可以掌控生命。

人生只有两种情况:要嘛生命掌控你;要嘛你掌控生命,这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你不明白道理,你就很被动了。一个人不明白佛法的真理,你的生命只有一句话就说完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的业力让你快乐,你就一定快乐;你的业力让你痛苦,你一定会痛苦,你的生命是完全被命运掌控。你完全活在过去,你就跑不掉的,因为你没有智慧去突破那个障碍的。所以我们慢慢研究道理以后,就可以开始去突破很多很多的问题了。我们开始怎么样?化被动为主动,开始掌控我们的生命。所以你开始开创未来,就从过去跳脱出来。跳脱过去,开创未来,一定是要靠智慧和愿力。

所以我们研究佛法的道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说,我们以前是受命运来掌控,当你明白道理以后,你开始掌控命运,开始规划你的未来,开始不受过去的影响。简单地讲,一个人要从过去跳脱出来不简单,佛陀说:命运是一个生命的水流。这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当然也可以从现在流到未来。但是我们一般人要从过去跳脱出来不简单,不要说跳脱过去,你要从昨天里面跳脱出来都很难。你昨天做什么事,你今天一定要做什么事,这种等流性,你就跑不掉了。

所以这个空正见,对我们来说,就是生命的突破。原来人生刚开始——我们把人生归零的时候,是本来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本来无一物而建立人生观,破坏我们内心的自我概念。

古德讲一句话说:“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我们生生世世在三界轮回的人生经验中,慢慢把这个本来清净的面目,把它越捏造越小,变成只活在自我的意识里面。我们把自己的世界弄小了,不是世界本来就这么小,是我们自己妄想把它越捏造越小。所以我们现在很难走出自己所捏造的蜘蛛网,这个妄想执着,你走不出去的。其实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是你的妄想,什么东西都是你自己障碍自己。

所以学佛就是突破你自己的妄想,从妄想里面走出来,面对弥陀的光明。临终的时候我们会起颠倒,也是你的妄想障碍你。所以你必须要以般若的智慧走出妄想。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有办法在你心中所织出的蜘蛛网当中,它能够凿破一个洞,让你走出心中的妄想。这个东西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人做得到。外道都做不到,虽然外道有高深的禅定,能够入八万四千大劫不动,但是佛陀说:你还是活在你的妄想,只是你那个妄想是禅定相应的妄想,是寂静的妄想,如此而已。

佛陀如果没有出世,谁都走不出妄想。只是你那个妄想是比较漂亮的妄想,或者比较糟糕的妄想。所以《楞严经》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水泡中,只是你是修习善业的、修习禅定的,你的水泡稍微大一点,漂亮一点,如此而已。但是水泡的本质没有改变。

所以慢慢研究佛法的真理以后,我们开始试着从过去的妄想中走出来,这个叫作转凡成圣。我们必须从过去的思考模式走出来,就是你开始去跟你的内心做很深层的沟通,其实佛教就是一种改革——思想改革,你必须要静下心来跟过去的你沟通,告诉它——它做错了什么。我们如果思想没有错误,我们不可能轮回生死的。

佛教的因缘观只有一个观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的出现一定有原因的,没有一件事情会莫名其妙出现的。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可以享受多大的福报,你的寿命有多久,谁会做你的子女,都一定有道理的。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现的,这个道理简单的只有两个字,就叫“业力”。

所以我们一个人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外面。我们说一个凡夫,临命终的人就是内忧外患。外在有业力的牵动,我们无始劫造了很多生死业力,它不会放过你的。你只要念头一动,就被它带走了。它在外面跟你招手,它说:“来啊,我有很多快乐的果报等你啊。”很多祖师在临终阿弥陀佛现前之前,是先现天的果报。你临终的时候看到宫殿,看到很多快乐的资具你心动不动?你想,如果你没有真实地把人生参透,你肯定念头一动就完了。阿弥陀佛连来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你心跟它感应了。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是内忧外患,内有妄想颠倒干扰你一念往生的心。我们往生的心,临终的时候很辛苦。好不容易栽培一个往生的善根,内有妄想的干扰,外有业力的引诱,糟了!你只要稍微一点差错——一念差池全体残,你今生的修学全部白费了,你来生再修一次,但是来生不见得就比今生好。诸位你要知道,你今生冲不过去,来生更糟糕了,因为环境更糟了。所以你迟早要解决这个临终正念问题。

临终的时候就是怎么样?就是腊月三十算总帐!你平常欠人家的钱都得还了。不是今生喔,过去生所修的善恶业一时都现前,平常打的妄想也现前,当然我们念的佛号也现前,所以这个时候真妄交攻。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栽培了净土的善根,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名号有信心,我们对净土的功德有愿力,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一句佛号信愿具足,但是关键是谁能够突破障碍,谁就能够见到阿弥陀佛,关键在这里。

诸位!你不要以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我再讲一次,过去的业力不会放过你。你过去的生命留下的问题,难道它会放过你吗?你没有突破自己的障碍,你怎么见到阿弥陀佛?净土宗往生,是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我们可以不断烦恼,但是你一定要想办法让烦恼不干扰你,要沉淀下来,这个就是调伏力,这个就是般若的智慧。如果你不能让你的业力跟妄想沉淀下来,你就不是业力的对手了。

所以古人说带业往生,是带种子,带业力的种子,不能带业力的现行,这句话你要听清楚。没有一个人临终是在很躁动不安的时候往生的,没有一个人。所有往生的人临终都是寂静安稳的,这是固定的相貌。如果你看到这个人临终的时候内心很躁动不安,这是非常不吉祥的,大概不太可能往生了,因为他那个生死业力的相状、轮回的相状都现前了。这个时候怎么可以惊慌失措呢?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临终要往生,这个人不管他遇到什么障碍,他的心一定是非常清楚明了、寂静安稳、安稳寂静,这是共同相貌。然后提起佛号,他要能够不随妄转。

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消业往生,所以业力一定会干扰我们,但是你有本事不受它干扰,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不可能修到业尽情空。业力不干扰我,妄想不干扰我,那你就是修到业尽情空了,你不是一般人了。我们一般人能够修到不随妄转就不简单了。所以我们做不到祖师的正念——万里晴空,一轮明月,没有任何乌云。做不到的,这不是一生能做得到的。我们可以做到虽然有乌云,但是这个乌云不能够遮盖我的光明。

所以诸位,不管我们过去做了什么,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过去留下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继承。重要的是,你怎么去面对你的过去,能够从过去的业力跟妄想中走出来。我们现在后悔都没有用,关键是我们要解决怎么面对未来的问题。一个人要能够面对未来,首先你要面对你的过去。你没办法从过去走出来,你就没有未来可言。一个人走不出过去,就失去了未来。

走出过去,只有一个方法——般若波罗蜜,没有其他的方法。“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否则你今生短短的几十年的修学,凭什么能够去解决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我们经历过这样多的生命,每一期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很多的颠倒妄想,留下很多生死业力。要以经典来说,我们由生死业力所留下的颠倒妄想,如果有相状的话,尽虚空不能容受,这就是我们的过去。你怎么办?只有靠智慧来面对,你别无选择了。

我们研究智慧以后,开始知道怎么去处理过去。当然这个智慧不是我们想出来的,是佛陀的传承,经过祖师的开导。所以,如果你今天对佛教的修学,不只是希望能够让你的生命离苦得乐而已,更重要是解决生死问题,你就要注意临终的正念。你要注意临终的正念,就要去注意怎么面对过去所留下的业力跟妄想。因为临终的时候肯定是内外夹攻,外有业力的干扰,内有妄想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佛法的主要因素——怎么面对我们的过去所留下的障碍。

我们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告诉大家,怎么去培养临终的正念。当然刚开始你要先有个目标,要从过去跳脱出来,你要有个引导,你前面要先有个方向。所以你要先发愿,不管做得到做不到,你先要有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没有目标,你就很容易被过去牵动。所以发愿是第一个——引导力。

第二个,安住力。你要不随妄转,你心中一定要有个房子住,你要先安住下来。调伏跟安住是分不开的。没有站稳脚跟,你打不出好的少林寺的招式出来,不可能。这是安住力,然后是调伏力,这三种力量。其实我们前面讲到发心篇、正见篇,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在无量的妄想当中打下三个木桩:就是引导力、安住力、调伏力。三种功德力具足了,剩下就是你的生活历练了,慢慢让它增长广大。但是起码我们刚开始先把这样的雏型建立下去,先把这样的一个概念建立下去。

所以理观,它可能是一个薄弱的概念而已,没有错。但是你这个薄弱的概念,经过你后面修行篇行门的历练,它就慢慢地增长广大,所以理观要有事修来磨鍊。但是如果你连理观的雏型都建立不起来,你事修就是在修福报,因为没有心地法门,你就是完全在修习善业了,那就糟糕了!所以理观的时候是一种概念的修学,是一种思想的建立。但是到了理观以后就要事修了,我们下一堂课开始讲到历练的事修。

这就是前面两科的主要的因素。

我们今天的研讨课是这样的一个安排,我先讲出我们现场的同学,还有网络班同学的问题。我们网络班有八百五十个同学,来自十个国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些代表性的我们把它汇集,我们现场的同学跟网络班同学的问题,提出了四个主题,四个大题目。前面三个是跟现生有关的,还有一个跟临终有关的,总共有四个题目。

我们讲完一个题目以后,我先做简单地说明,然后你觉得还不懂,你可以提问,我回答;还不懂,你还可以提问,直到你这个问题过去了为止。我们提出四个主题,四个主题讲完以后,如果还有时间,我们再讨论,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

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忏悔业障是否在向佛表达所做的业障之后放下,还是要每天的忏悔?直到什么时候为止?

【师父答疑】他意思就是说忏悔业障到底是一次性的做完就好了,还是每天要去做?那么这个忏悔业障,简单地说是这样:你忏悔业障,要先判断你是轻罪重罪。佛陀说你要吃药之前,先判断你的病是轻的病还是重的病。如果是轻罪一次就可以了——向佛菩萨表达你的罪过,自我诃责,然后发愿不再造作。一次性的忏悔就可以了,不要再想,就放下。这个就是我们后面讲到五戒十善,只要是中下品的,一次性的忏悔就可以了。

但如果你是上品的,那么就只有忏满一年,至少要一年。如果你中间见到好相,比方说梦中见到你洗澡,吐出秽物,见到很多光明,这就不用忏满一年,就是要见到好相。如果见不到好相,你至少要忏满一年,每天忏,忏满一年。你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都可以。

那这样有个问题。可能你今生没有造重罪,但是你怎么知道你前生有没有造重罪?这就是一个问题了。所以这个忏悔业障有时候变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这个忏悔业障的概念,请大家翻到讲义第三十五页,我们做一个复习。其实我们之前有讲过这个概念,我们看一下。

忏悔业障是什么概念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业是怎么形成,这个业障是怎么回事。我们一个业力的形成,它有一个造作,有个活动的。比方说身体一个活动,或者嘴巴讲一句话,或者心理上有一个起心动念。那么身口意的造作,在活动当下会产生一个种子。如果是善的,产生善种子;如果是恶的,是恶种子。这个地方,从业转成种子是一个方向,这个叫作熏习,业力熏习成种子。但是这个种子其实还有一个方向,它会反射回去,这个种子还会起现行。

所以,我们刚开始叫造业,但是时间久了就形成一个业力了,就是说你不造不行。其实我们刚开始造罪业的时候,你第一次第二次业都造得不重。在唯识学上说,你在造罪业的时候,第三次以后最重。因为你第一次造的时候,还有惭愧心;第二次还有一半的惭愧心;第三次造的时候,你就完全没有惭愧心,那个时候已经形成业力了。

但是,这个时候业力不一定会形成障碍,因为这个时候它还是在酝酿。所以福报大的人特别要小心,因为福报大的人造罪业你感觉不出来,除非你这个业造满了,叫恶贯满盈,这个业要造到满出来它才会有障碍。所以它在酝酿的时候,完全没有征兆。所以这个业的可怕就是说,它没有造满之前你感觉不出它的可怕,因为你福报大,你该享受的快乐还是享受;因为你的福报现前,业力在种子位。但是等到你业已经造满了,就来不及了。其实人生的矛盾就在这里。它还没有造满的时候,你感觉不出它的可怕,等到你知道怕的时候来不及了,问题在这里。所以你只有自我反省,不能等到业造满了,已经现出花报了,你再忏就很难忏了,你发现得太晚了。

因此忏悔业障,只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把握第一时间。你最好在业还没有造满之前,就赶紧发觉到,把它断掉,这个是最好忏悔的,很快就会消失掉。即便没有消失,至少它很容易沉淀下来。等到这个业已经造满了,满出来了,甚至于今生已经出现花报了,那你发现太晚了,你再忏悔,那真的是要命!所以这个忏悔只有一个概念,就是你的时机是早是晚,就差在这里。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赶紧处理他的罪业,他不能让业满。因为唯识学讲得很清楚,引满能招业力牵。你说:“欸,我们两个同时造罪,为什么我有花报,他没有?”他还没造满,你先造满了。

这个业造了以后,诸位你看,它到得果报中间,有很多的点点,很多虚线,看到没有?这个就是你的时间点。忏悔业障要及时啊,诸位!业力的轻重,它是累积而成的。没有一个业是造一次就得果报的,没有!所以佛弟子占了很大的便宜,他会自我反省,这个很重要。因为你没有自我反省,谁劝你都没有用。等到业力满出来了,你知道怕了,来不及了,你就要付出代价了,而且是惨痛的代价。

所以这个忏悔业障你要及时。要及时,你就要每天反省自己,静坐常思己过,每天反省一下你的身业、口业、意业,有没有比较重大的过失先抓出来,每天睡觉前把自己今天的身口意 review(检查)一下,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处理的。因为你没有把它忏悔,它明天会再造作,它这个种子会起现行,会产生一种滚雪球的力量,辗转增盛。就是说你没有把这个开关关掉,它明天还会再做的,肯定的,而且它一次一次地猛利。因为你现行熏种子,你给它一个能量,这个种子又起现行,现行又再熏种子,就是产生辗转相续了。忏悔就是从中间断掉,把它的相续心断掉,我不能让你相续下去!

什么叫忏悔业障?简单地讲就是说,当你的业还没有满出来的时候,就把这个业给关掉,让它变成不增长业。你看一个水缸,你每天滴水、滴水、滴水,“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这个造罪,佛陀就是用滴水的水缸作譬喻,今天滴,明天滴,等到它满的时候,你来不及了。你必须在这个水缸没有满的时候,赶紧把水龙头关掉,这叫忏悔业障。这时业虽然在,但是它起码临终不障碍你,因为你没有再造作了,它变成不增长业。

就是以《楞严经》的角度,他的业沉淀下来了。我这个水里面很多污泥,但是我不去搅动它,它不会障碍你的佛号的,它不会障碍你往生。我们现在不要要求业尽情空,我们先要求不要障碍我往生,这个业起码你不能障碍我往生,我到了净土再来处理都没关系。但是你今天不断地造作,这个业力它的势力就强大,它肯定障碍你。

所以“愿我临终无障碍”,你现在就要准备了。不是说你到临终的时候再求无障碍,你现在就要做临终无障碍准备了,哪些比较重大的罪业赶紧关掉。临终怎么来得及呢?你把这个业力培养得又肥又壮的,临终你怎么面对它呢?你哪是它的对手呢?所以你忏悔业障,趁你现在死亡还没有到来之前,赶紧把这个强大的罪业破坏掉,不能让它形成气候,记得!让它变成一个没有力量的罪业,叫作不增长业,它虽然有,但是今生暂时不干扰你,你就成功了!你就有时间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那这个业怎么办呢?到了净土再来处理。阿弥陀佛有的是方法,佛教有的是法药,但是你现在没有办法处理,起码让它不干扰你。这就是忏悔的意义——断相续心。

好,那么这个忏悔业障,诸位有没有问题?这个主题很重要。你这个忏悔业障不知道怎么修,那“愿我临终无障碍”就没有你的份了。你一直在念佛,一直在造罪,你临终不一定过得了关,你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那你现在还在念佛,还在造罪,那“愿我临终无障碍”怎么安立?你这不是讲一些空话吗?

这个主题有没有问题?这个主题很重要。从临终正念的角度,忏悔业障是很重要的功课。你最好每天都做一点,可以做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没关系,因为你多一道程序。它是这样,你一天过一天,这份功课没有做,你就会忘记反省自己。我们一个人很容易反省别人,但是不容易反省自己,这个是我们的盲点。你会忘记,你觉得我今天好好的,但是你要静下来的时候,就会发觉不对劲。所以有时候这个功课,它某种程度就好像你做那个 x 光检查一下,你扫描一下你的五脏六腑,有没有什么毛病,赶快把它找出来。所以事修,佛陀安排很多功课,他有他的道理,借事观心。从这个事修里面,它会带你去反省一下,你今天有没有什么问题出现?赶紧在它还没有形成气候、产生强大业力之前把它关了,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忏悔业障。

好,那这个主题有没有问题?请说。因为我们有网络班的同学,大家慈悲,用麦克风。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问题非常好,请坐。谢谢你。刚刚这个同学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今生造的业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向佛菩萨发露,对不对?但是我们过去造了什么业我们不知道。佛菩萨也想到这个问题,叫作总相忏,就是“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个叫总相。就是我不知道我过去做了什么,但是合理地推论,我前生一定做过杀盗淫妄的罪业,那么这个就不是别相忏。别相忏就是说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我向佛菩萨发露:那我做错了,我发愿,我宁舍身命不再造作了。这个是别相忏,你针对某一个特殊的个案来忏悔。

但是我以前造了什么罪,我哪记得?那就总相忏。所以忏公师父他的八十八佛或者三十五佛,“南无普光佛”拜下去,起来的时候,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个总相忏。就是我不知道我什么病,但是有一帖药,是什么病都可以治的,那就是这个法门——总相忏,可以的。它没有针对特殊的个案,但这样子可以把你不知道的业给忏干净,也是可以的,这个叫总相忏。

那就是有别相忏、总相忏,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既然我们都是妄想妄念,我怎么知道哪个是善念,哪个是恶念?

【师父答疑】好,问得很好。我们都活在妄想,所以我们没有判断能力,我们必须要从经典上学习。佛陀对于善念恶念是有明确的定义的。当然身为《佛法概要》,其实我们《佛法概要》只是一个很 rough 的,很粗显的带大家走一次佛法的道次第,但是你千万不要希望,你听完《佛法概要》,你就什么都不要学了,不要这样想。

这是一个通途的课程,你觉得你哪一方面不够,比方说你发心比较不足,你要找跟发菩提心有关的经典来补强你自己;你觉得你的正见比较差,我没办法判断善恶念,那《百法明门论》讲很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高慢,什么是悭贪,什么是懈怠,什么是放逸。很多人把懈怠跟放逸搞不清楚。懈怠是比较轻微的,放逸是比较严重的。懈怠就是我今天不想做功课,但是我还不至于放逸;放逸是很想要起烦恼,我不做功课,不代表我就想起烦恼。所以如果你对你的念头的判断能力很差,我建议你读《百法明门论》。

佛陀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特点,我们这个是一个通途课程,那你觉得你有所不足,你要找专业的课程去补强你自己。所以《佛法概要》是一个整体性的介绍,它不可能针对一个主题深入地探讨。那这样讲的话,你半年、三个月怎么讲得完?但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什么,修行是怎么回事,建立一个概念,理观是什么,事修是什么。所以《佛法概要》它是给你一个很大纲的了解。知道你现在需要补强哪一方面,然后你再去做补强。

所以我们所有的判断,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什么是帮助你往生的,什么是障碍你往生的,我们不能完全靠直觉。要从经典学习,佛陀说了算。所以你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只有透过学习。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你看经典的时间稍微多一点,你会发现一个事实,我们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的,真的。佛陀说: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都不能相信自己。你试试看,你现在想一件事情,用你的想法去想,然后再去翻翻经典,你会发觉你的想法跟佛陀说的不一样。然后你就知道什么叫作颠倒妄想。但是你慢慢地去从日常生活印证,你会发觉佛陀是对的。然后你对佛陀的信心就慢慢增加了。

佛法是可以印证的。它跟哲学不一样。哲学家讲出一个道理,它不一定是对的,只是他的概念而已。但是佛陀的话,是他自己修证过来的——“此是道我已修,此是灭我已证”,佛陀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讲这个佛法,他走过来了。所以你要是不学习佛法,你只好跟着你自己的感觉去判断,那你就不知道对不对,就没有人知道了。但是我要提醒你大部分是错的。我们的人生经验所得到的知识,没有办法去处理人生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受的所有教育,只有办法处理生活的问题,没办法处理生命的问题,真的。你不管接受什么教育,没办法处理你生命的问题,没办法。但是会让你生活好一点,因为你学历高,你可以做很好的工作,可以帮你处理生活的问题,但是生命的问题一点都没有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我们怎么知道我的念头是对是错,你只有从教理学习,看佛陀怎么说。

这个忏悔业障,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法师一直在讲重罪问题,必须至少忏一年,见好相为止。那么如此说来,一个人犯杀业……

【师父】对方有死亡吗?对方死掉。那就重罪。

【学员】那犯后他每天不停地忏悔,杀人的念头一次又一次在他心中再现,直至一年,那是不是又数数熏习了?

【师父答疑】我懂你意思了。请坐。谢谢。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谢谢你。他的意思我重复一下,就是我们今天已经犯了一个杀业,或者做了一个淫业或者偷盗的业,那你忏悔,你一定要把它给翻出来。那翻出来的时候,按照你的说法就是说,你又再数数熏习,对不对?

但是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现在把你所做的行为翻出来的时候,你是用随喜的心还是忏悔的心,这很重要。如果你是念念随喜或者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那这个时候的忏悔就更糟糕,因为你没有忏悔的心;但是如果你今天把这个现出来的时候,你的心是追悔的,这个力量就薄弱了。这就不一样,那就忏悔了。

今天你这个影像已经做了,因为诸行无常,你造了业,这个已经变成种子了,那为什么还要把它逼出来呢?因为你逼出来的时候,你用一个新的心态来面对它,就是我用后悔的心来面对它,那就不一样了。这个种子变成被你破坏掉了。如果你把它逼出来以后,你再回忆的时候是念念地随喜,那么这个现行重新回到种子的时候,势力是增加的。这样讲你懂吗?

你再把这个影像调出来有两种可能:让它更大;第二个让它更小。如果你是用忏悔的心,就是“一切我今皆忏悔”,你是用这种诃责的心来面对这个影像,这个业力是减损的,力量是减损的。它一次一次地减损,一次一次地减损。

当然,最好你能够安住空性,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更好,你这个问题就完全不是问题了。就是你本来没有业障,这业障是后来因缘形成的。所以你用如梦如幻的忏悔,来对治如梦如幻的业障,这个最好。如果你有这个概念最好,站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来忏悔,就是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如果你有这样的概念是最好,这业障的消除更快,而且更彻底。就像蕅益大师说,你有这种安住空性的概念,“灭业障如翻大地”。从大地上翻转,不是从根拔起而已,就像那个堆土机整个大地挖起来,这棵树一点都没有作用了。

所以忏悔是不是能够很干净,某种程度除了你的用功以外,你的智慧水平,你的观照力很重要,智慧力很重要。如果你是从业果的角度来忏悔——我造了罪业,所以我该忏悔,这也不错,但是这样子速度会比较慢。“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也不错了,深信业果。

但是,如果你从深信业果的基础再知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那你这个忏悔的水平更高了。就好像说,我们以前不小心种了一棵毒树,这棵毒树释放出来的空气很肮脏,已经影响到我的呼吸了。你要把毒树移掉有两个方法:第一个,你用铲子去铲;第二个,你找一个挖土机来挖。这两个速度不一样吧?这就是有理观的人在修行上他占了很大便宜。不但是忏悔,你所有的事修,你有理观,那以《楞严经》讲,日劫相倍。

佛法的修学本来就有高低的,没有高低的话你就不需要判教了。那智者大师天台判教,华严宗也判教,如果每一个法门都一样高的话,那就不需要判教了。那怎么判?这教怎么判?为什么有圆教、别教?法门的确有高低。就是你用什么方式去处理问题,它产生的效果会不一样,会不一样。我们待会儿会讲到空性的问题。小乘用小乘的空观来处理问题,跟大乘的空观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我们相同的病吃不同的药,效果不一样。

你今天学教理花很多时间,但是从长远来说你没有吃亏。你虽然花很多时间,你看人家在那边拜佛打坐,我来学教理,你没有吃亏。当然你现在吃亏,但是等到你懂了以后你会看到——他先跑,但他是骑脚踏车在跑,而你这个车子一开的时候开得很快。学教理刚开始吃亏,但是你懂了以后,你从后面追,你一点都没有吃亏。我保证你不会吃亏的!因为你处理问题比别人快又彻底。

当然我们感谢佛陀的说法,有佛陀的说法我们才有这样传承。要不然我们谁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做呢?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出世,历代祖师的慈悲,代代相传,慢慢开演,最后到末法时代,我们还有这个传承可以学习,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处理我们过去的问题。

好,忏悔业障有没有问题了?刚刚还有一个人要提的,来,请说。

【学员提问】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请法师开示一下,如何念一句佛号才能达到这样忏悔业障的效果呢?

【师父答疑】你这个问题,如果看《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有提到。有人问蕅益大师说:那个念佛为什么要修理观呢?他提的问题跟你的问题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真的有人问蕅益大师;第二个是蕅益大师自己假设的。那这个就不管了,反正《弥陀要解》有一个问答。

问:念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何须理观?

蕅益大师说:如果你没有正念真如,没有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念佛,他说,你日课十万,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一百年,然后每一句佛号消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你念了一百年,从你过去生业障里面,你所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消的业障如大地土。

他说,你如果只有事修没有理观,完全不明白空性的道理,不知道业性本空,你就从事相上跟他拼了,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一百年,他说你所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消的业障如大地土,你就知道业障有多重了。我这样讲可以了吗?

所以你没有理观,你要处理你的过去,impossible,不可能!他假设你活一百年,而且假设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这极限了,一个人一天能够念三万声佛号不简单,念十万声你几乎都没有睡觉,没办法睡觉了,而且一句佛号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样子把它加乘起来,你把你过去的业障所消的只有爪中土。因为你完全事修,没有理观。没有理观你就不能到彼岸,没有办法超越。般若波罗蜜到彼岸,所以这个六度无般若,空成有漏因。

我讲实在话,佛弟子如果从精进的角度,我们比不上外道。我们哪是外道的对手?外道修苦行持戒,每一个人都比我们精进。但是他吃亏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外道他没有佛陀的传承,吃亏在这里!吃大亏了!不懂善巧,硬干!所以我们感激佛陀,就是说,你用智慧来处理问题跟没有智慧处理问题,那是差很多。

我们有幸皈依三宝,这个是你今生最大的福报。你要没有打开经典来看佛陀讲什么,你怎么弄都不对。你想想,你无量的生命,有无量无边的过去,你今生就只活了一百年,你怎么用一百年的时间处理你无量的生死,这怎么可能?

所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从临终的正念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从净土宗可以快速往生,因为净土宗他一定要走捷径。诸位!你今天如果不是修净土宗的话,般若波罗蜜不着急。你看那些修藏传佛教的,其实很多人都修下士道,藏传佛教他不告诉你般若波罗蜜,因为他想,你又不着急往生。藏传佛教你要去皈依一个上师,他一定叫你先修皈依,然后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其他就没有了,顶多顶多跟你讲一个无常的概念,轮回的痛苦,让你稍微厌离一下生死,然后你干什么呢?你就准备轮回了——增上生。藏传佛教,除非你善根很深厚,否则他不会叫你受菩萨戒,也不会讲般若空性智慧给你听的。他们只有高阶的僧伽教育才讲这种高深的佛法。

但是净土宗为什么要早点告诉你?因为你要处理生死问题了,你没有时间等。净土宗是一个速成班。诸位你要知道,你走的是速成班。就算你二十岁学佛好了,你活到六十岁,你要在四十年之间处理业障和烦恼,四十年你要扣掉吃饭、睡觉,你还要去度假,对不对?你要把所有的时间都扣掉,然后你就知道你还剩下多少时间了。而你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去处理无量劫留下的业力跟烦恼,没有般若波罗蜜行吗?你想想看!

净土宗是速成班的,要解决生死问题。你要走难行道,那生死问题这个根本先放下,先求增上生,先善得人身,所有的难行道都是来生先得到人身,遇到好的上师,遇到好的师父,遇到三宝的摄受,继续修学,生生增上。只有净土宗是——我不要来生了,我今生就要出离了。净土宗是速成班的,所以你要修净土宗,你就要有决心,你没有时间到来生去,你哪有时间等待来生?你只有今生,你拼不过去就没有了。所以净土宗的人,是要比一般人还更着急,因为你的时间有限。说实在,走难行道的根本就是 relax yourself,轻松——我今生怕啥?只要来生得到人身,我就成功了,那标准很低的。深信业果,皈依三宝,你就不要学那么深了,是吧?

但是你如果选择净土宗,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你开始要跟你过去无量劫算帐了,你跟你过去要结帐,你看那过去要不要放过你。你不到临命终你不知道怕的,所以不见棺材不流泪就是这样子。这个佛法有道理,就是因为你所有的业障要起现行,都是到临终再算帐了。所以业障的可怕,它平常不露声色,到临终才出来,让你措手不及。

净土宗是在今生就要解决生死问题,麻烦在这里。所以你要学的般若智慧,你一定要学到,否则你根本没办法过去。你光是生死关都过不了,妄想关、生死关都过不了,你怎么跟弥陀感应道交?你临终要先站稳脚步,阿弥陀佛才可能现前。没有一个人是临终起颠倒,阿弥陀佛现前,这怎么可能?“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你的水这样波动,阿弥陀佛怎么现前呢?他现前你也看不到。

我们一定要在临终业障现前的时候,能够不迷、不取、不动,不随妄转,阿弥陀佛才可能现前。你要站稳脚跟了以后,弥陀才可以把手伸出来。所以你为什么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就是这个道理。

我再讲一次,没有一个人临终起颠倒的时候,阿弥陀佛会现前,不可能!不是他不要现前,是他做不到。因为他没办法跟你感应,你的磁场跟他磁场要相应,你至少要顺从本愿。你在起颠倒,阿弥陀佛安住正念,这两个根本就不顺从。你不顺从他,他怎么救拔你?你们两个不同一个方向,阿弥陀佛往西方走,你往东边走。你跟着妄想走,你顺从妄想,你们两个怎么感应道交?你们两个磁场,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这怎么感应道交?

我们不可能跟阿弥陀佛一样,但起码你要让你的方向跟阿弥陀佛是顺从的,至少是同在一个道上,这是最基本要求。没有叫你断烦恼,没有叫你消业障,也没有叫你要具足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资粮,都不要。但是起码你跟阿弥陀佛的内心要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你的心跟弥陀的心是同一个方向的,这要求最低了吧?顺从本愿,要你顺从,这最低标准。他没有要求你达到弥陀的本愿,至少要你顺从。但是这个“顺从”两个字就够你修了。因为我们一般是顺从妄想,顺从外境。最初等的是顺从外境,然后慢慢远离外境以后——脱境、脱根、脱尘,慢慢的顺从妄想。现在你要顺从本愿。

所以你的心理要重新建设,这就是你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你必须从过去的你走出来,创造一个新的你,你才可能往生。一个人没有脱胎换骨,没有改造思想,正常情况不可能往生。因为你会轮回,就是你顺从妄想才轮回的,合理地推论,我们的轮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天会在这个地方继续轮回,是因为我们的心是顺从妄想,这是我们的习惯性,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待会儿再继续。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weixin_62846024/article/details/135536331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