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网攻】 第(5)节 -- Cisco VTP的使用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4日

文章目录


前言

我们系列已经五篇了,今天的VTP我思考了很久,不知道要不要给大家讲一讲,因为这个协议只有思科(Cisco)私有的,其他的厂商没有,但是考虑到大家后期许多的交换机vlan实验会非常的枯燥,配置也无聊,我决定还是让大家多学一点,毕竟知识永远是学不够的,也方便后期我为大家做的一些实验大家看不懂


一、VTP是什么?

VTP(Vlan Trunk Protocol)即VLAN中继协议。VTP通过网络(ISL帧或cisco私有DTP帧)保持VLAN配置统一性。VTP在系统级管理增加,删除,调整的VLAN,自动地将信息向网络中其它的交换机广播。此外,VTP减小了那些可能导致安全问题的配置。便于管理,只要在vtp server做相应设置,vtp client会自动学习vtp server上的vlan信息。

VTP(VLAN Trunking Protocol)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 服务器模式(Server):在这种模式下,交换机可以创建、修改和删除VLAN以及配置整个VTP管理域的其他参数。这是默认的模式,也是大多数交换机使用的模式。12
  1. 客户端模式(Client):在这种模式下,交换机只能侦听来自其他交换机的VTP通告,并相应地修改自己的VLAN配置。它不能创建或删除VLAN,也不能将自己的VLAN配置发布到VTP域中。

  2. 透明模式(Transparent):在这种模式下,交换机不参与VTP域的管理,也不会与其他交换机进行VLAN配置的同步。它只会接收到来自其他交换机的VTP通告,并将这些通告的信息转发给本地用户。

二、实验

1.VTP的配置和使用

实验拓扑图

实验内容

PC配置

PC1
	IP:			192.168.1.2
	Submark:	255.255.255.0
	Gateway:	192.168.1.1
PC2
	IP:			192.168.2.2
	Submark:	255.255.255.0
	Gateway:	192.168.2.1
PC3
	IP:			192.168.1.3
	Submark:	255.255.255.0
	Gateway:	192.168.1.1
PC4
	IP:			192.168.2.3
	Submark:	255.255.255.0
	Gateway:	192.168.2.1

三层交换机(MSW)配置

MSW:
MSW>en
MSW#conf t
MSW(config)#vtp mode server     //使用服务器模式
MSW(config)#vtp domain abc      //abc是VTP的名称,后面的都要与此相同,不同无法匹配
MSW(config)#vtp password 123
Setting device VLAN database password to 123  //这个可有可无,不要求就不要多此一举
MSW(config)#vlan 10
MSW(config-vlan)#vlan 20
MSW(config-vlan)#int vlan 10
MSW(config-if)#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0
MSW(config-if)#int vlan 20
MSW(config-if)#ip add 192.168.2.1 255.255.255.0
MSW(config)#int f0/1
MSW(config-if)#sw t en d 
MSW(config-if)#sw mo t            //交换机之间必须要设置为trunk模式
MSW(config-if)#int f0/2
MSW(config-if)#sw t en d 
MSW(config-if)#sw mo t

?二层交换机(SW1;2)配置

没有设置VTP时,vlan数量只有默认的5个?

SW1:
SW1>en
SW1#conf t
SW1(config)#vtp mode client 
SW1(config)#vtp domain abc
SW1(config)#vtp password 123
Setting device VLAN database password to 123
SW1(config)#int f0/3
SW1(config-if)#sw mo t                //交换机之间设置为trunk

?

再观察发现已经由5遍为了7,就是我们前面配置的vlan10和vlan20,相同的SW2也是相同的配置?


总结

因为还没给大家讲三层交换机的路由三层功能,所以没有要求大家去Ping,下期讲给大家讲解三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已经使用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2301_77362941/article/details/135787679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