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道篇--(2)-高速PCB评审关键点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31日

前言

评审活动是硬件工程师在企业中必不可缺的一项工作内容,评审能力更是技术能力的体现。

本博文主要针对在高速多层PCB设计中,对设计质量进行评审的评审关键点,确保板卡的SI、PI和EMC等问题,旨在设计出高质量的PCB板卡。文章仅仅列出评审点,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评审点背后的知识才能真正的学会如何去评审,并且每张板卡,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及设计规范,需要灵活运用本文内容。文中某些术语不同企业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理解其含义即可。

注:个人水平能力有限,文中出错点,请各位大佬批评指正!

一、阻抗及信号问题

1、叠层问题

a、规则约束中的线宽是否与阻抗控制计算值保持一致;

b、同层单端、差分信号是否做线宽区分;

2、拓扑问题

a、信号是否按照正确的拓扑进行布线(如点对点,星型,菊花链,Fly-by等);

b、电源反馈信号布线(远端或近端)是否正确;

3、阻抗连续性

a、重要信号线是否跨参考平面,特别注意穿过孔时引起的沟槽(如时钟,高速信号,模拟小信号等);

b、同网络在同层走线带宽、差分间距是否发生变化;

c、走线宽度是否与约束规则有出入;

d、高速连接器pin脚需要挖反焊盘,反焊盘尺寸根据SI仿真报告给出;

e、DDR走线参考按照芯片datasheet要求做参考设计;

f、高速走线优先选择地平面做参考;

4、干扰问题

a、时钟、复位、高速走线需要与其它信号至少保持3W间距,保证参考平面完整及一致;

b、敏感信号走线尽量做包地处理,特别是电感、变压器以及板边附件走线;

c、避免长距离平行走线(包括同层和相邻层),如果无法避免则需要拉大间距(同层满足3H或3W,相邻层至少16mil);

d、避免信号线参考高压电源平面(如12V、5V平面),网络间距建议在20mil以上;

e、时钟芯片、晶振以及电感正下方相邻层铺GND铜;

f、2倍及以上压差电源不要重叠走线;

g、电源与信号线之间的间距根据相邻电压的压差决定,低于5V,间距为12mil,大于5V低于12V,间距建议为20mil,大于12V,间距为40mil;

5、等长绕线(时序问题)

a、连接器、芯片是否添加Pin Delay;

b、绕线需要采用3w间距来进行;

c、差分线等长一般设置为5mil,10G及以上高速信号等长设置为2mil;

d、对于有串阻、串容的网络,需要设置Xnet;

e、差分信号等长遵循就近补偿原则,不要在连接器区域内绕差分对等长;

二、电源及敷铜问题

1、过流问题

a、铜皮宽度、过孔数量是否能满足过流和压降需要;

b、BGA扇出处电源及地网络需要进行加粗至15mil;

c、电源、地网络走线宽度加粗(至少15mil,BGA可特殊处理),降低寄生电感;

d、过流较大的电源输出采用via36d20的过孔;

2、电源分割合理性

a、同层电源分割距离过近,一般保持15-20mil的爬电距离,高压差需要加大隔离;

b、电源分割是否是走线跨分割,导致阻抗不连续;

c、电源分割注意单点接地;

d、2倍及以上压差电源不要重叠;

3、电源布局布线合理性

a、压差较大的两个电源平面不能直接重叠(如12V与3.3V,5V与3.3V);

b、电源需要先经过滤波电容再进行输出至目标管脚;

c、电源反馈网络需要特殊处理(采样点的选择、包地处理等);

d、电源的输入输出尽量远离,避免出现环状回路;

e、12V及以上电源相邻层需要是GND;

f、电源层相对于参考GND层内缩(20mil);

g、内层电源平面不要和电感pin周围的过孔连接,接滤波电容处的过孔即可;

4、敷铜优化

a、敷铜要求采用静态铜皮;

b、敷铜避免出现畸形天线,造成天线效应;

c、是否有多余的孤立铜皮出现;

d、相同网络的铺铜重叠时必须MERGE在一起;

e、与大面积铜相连的器件是否采用十字连接(保证过流除外);

三、EMI/EMC问题

1、EMC问题

a、端口部分以太、灯线、灯电源加粗走线且走内层;

b、GND与PGND的分隔保持在80mil以上(空间允许建议200mil);

c、连接PGND的过孔需要采用via30d20的孔;

d、PGND与其它网络避让距离保持40mil以上;

e、灯线、灯电源不参考PGND;

f、放电管的PGND管脚建议以最短的敷铜与螺钉孔相连,且放电路径的走线(敷铜)尽量宽;

g、RJ45接口下方的金属区禁止走线及打孔;

h、PCB板内布线、敷铜也应该远离静电条,保持安全距离;

2、EMI问题

a、表层时钟走线进行包地处理并添加适当地孔;

b、时钟信号应尽量布置在PDB内层,通过地平面进行隔离;

c、PCB板边添加一圈地孔,形成地笼隔离干扰;

d、电源平面敷铜相对于地层进行内缩处理(100-200mil);

e、检查走线、敷铜形成的stub或者环形走线;

f、晶体和晶振进行包地处理,下方尽量不要穿线;

g、网络变压器初级只能参考GND,次级不参考或者参考PGND;

四、工艺问题

1、丝印问题

a、位号是否连续,判断是否进行重命名和反标;

b、丝印重叠、错位;

c、丝印上器件焊盘、slodet开窗;

d、无丝印、漏放、漏调(在器件中心);

e、丝印大小、方向是否一致(管脚号、器件位号、PCB名字应渐大);

f、丝印上了0.5mm的过孔;

g、丝印被器件实体挡住(焊接、安装器件后);

h、丝印标注不清、不能明确表示器件的实际位置;

i、插座、板内LED、调试RJ45等是否添加丝印标注;

j、丝印位号放置在PCB板框外面;

k、添加的丝印指示框、编号是否在正确的类(有出现过添加在了solder层的错误),添加丝印正确性(有出现过电源丝印添加错误的情况,.3.3V写成了3.7V);

l、器件的位号表示不规范(如晶体CRY*,磁珠L*);

m、PCB上版本号与文件名是否对应(改版特别注意);

n、SN、条码尽量靠近顶层接口处放置,SN上不要放置其余丝印,放置被遮挡;

2、焊接及组装问题

a、检查sloder to line的间距,要求大于2mil;

b、BGA下的测试点要关闭阻焊开窗,避免影响芯片焊接;

c、金属壳体器件表层不能走线,防止出现短路(例如RJ45);

d、过孔上焊盘,影响贴片器件焊接(设计过程中需要打开same net DRC);

e、0402及以下封装,两个焊盘铺铜周长差异不超过50%;

f、走线宽度不要大于焊盘;

3、PCB加工问题

a、最小线宽、线距不能低于4mil,主要是量产后对加工厂的选择面较窄;

b、制图软件单位设置为mil;

c、印制板技术要求中信息确认(编号、尺寸、板材及旋转角度、表面处理工艺、叠层、阻抗控制、压接信息、背钻信息等);

d、出光绘前刷新钻孔表;

4、光绘问题

a、检查光绘文件的格式是否为274X;

b、检查光绘的精度要求是不是5.5;

c、检查光绘文件是否齐全,分类打包是否正确(CAM文件包含:art_param、nc_param、nc_tools_auto、正片层、负片层、DRILLDRAM、丝印层、阻焊层、钻孔、IPC;ASM文件包含:ADT、ADB、art_param,SMD文件包含:PASTTOP、PASTBOT、art_param、钻孔文件);

d、检查内层正片是否进行焊盘内缩;

e、检查网络是否有开路、短路、天线;

f、检查丝印上是否阻焊开窗;

g、检查导体层(正负片)最小间隙大于4mil;

h、检查最小线宽是否都大于4mil;

i、检查阻焊桥宽度是否都大于3mil;

j、检查钻孔间距是否都大于12mil,是否有重孔;

k、检查异形孔、背钻孔是否生成单独的钻孔文件;

l、检查钻孔文件与孔是否对应,防止漏钻;

五、高速信号

1、AC耦合电容/O欧姆电阻设计

a、10Gbps及以上高速信号AC耦合电容或0欧姆电阻必须做隔层参考,参考层必须是GDN;

2、信号换层过孔设计要求

a、换层过孔使用via16d8或者via18d10;

b、10Gbps及以上高速信号换层过孔旁边需要放置回流孔,信号孔和回流孔中心间距要小于1mm;

c、不同差分信号换层孔之间间距要求大于2mm;

d、严格按照stub<=300/速率控制(例如:10Gbps信号,300/10=30mil,10G的stub必须小于30mil,如果是25G,则stub<=12mil),当stub超过前述标准,则使用背钻;

3、串扰

a、10Gbps高速信号之间间距要求>=3W或3H;

b、25Gbps及以上高速信号之间间距要求>=5H;

c、RX和TX要求不通层,各走一层。如果特殊情况必须同层,TX与RX间距要求>=20H;

d、DDRx的BGA出线>=1W,BGA区域外>=3W;

4、参考层

a、10G及以上高速信号走线与相邻层(参考层)铺铜边界水平距离要大于3H。如果是BGA出现区域,要求大于5mil。严禁高速信号进入反焊盘区域;

b、高速信号线不能跨越参考平面沟槽布线;

5、走线

a、PCB层数小于等于12层,走线宽度>=4mil。层数>=14层,走线宽度>=3.5mil;

b、 阻抗偏差:外层+-10%,内层+-8%;

c、10G及以上高速信号走线,使用圆弧走线;

d、差分线速率大于10G建议在P/N不等长处附近600mil内绕线调整,绕线与绕线之间的间距应大于3倍线宽;

e、10G及以上高速信号不允许在相邻层平行走线;

f、高速信号不用做包地;

g、高速信号组内等长绕线,不要周期性绕线,最好绕大圈;

h、25G及以上高速信号禁止走表层,另外,BGA出线到AC耦合电容,要求小于1000mil;

i、检查10G及以上信号的换层过孔反焊盘和耦合电容、连接器的PIN脚是否正确做挖空处理;

j、检查差分信号伴随地过孔是否缺失,网络名是否为地;

6、高速连接器

a、走线层选择,走线走在鱼眼之下;

b、高速连接器越靠里面得PTH盘,用越下面的层去走线(高速连接器外圈PTH盘背钻被钻掉后,里面出线鱼外面PTH盘之间就没有串扰);

c、25G及以上高速连接器PTH盘周边要做shadow via,参考器件的设计指南或者SI仿真报告;

d、PTH严格按照stub<=300/速率控制,需要保证鱼眼的最小压接深度;

7、BGA出线

a、BGA焊盘靠中心位置,用更深得层出线(BGA外圈焊盘出线的过孔背钻被钻掉后,BGA中心焊盘出线经过外圈信号孔无串扰);

b、25G及以上高速信号BGA焊盘做隔层参考,反焊盘与BGA焊盘大小一样;

六、其它问题

1、散热问题

a、散热焊盘上需要打孔并在底层进行敷铜阻焊开窗处理,打孔使用10mil或者12mil孔径;

b、内层也可以敷设地铜与散热孔连接,增强PCB散热能力;

c、90*90mm散热器需要添加鳍片方向指示丝印,指导散热器装配;

2、结构相关

a、检查PCB的out line与DXF边框是否重合;

b、结构定位器件位置是否与DXF文件一致,如连接器、安装孔、散热器、导向柱;

c、结构上的禁布区、限高区是否添加,并严格执行;

d、确定PCB厚度是否与结构要求一致;

e、PCB中的DXF只保留一个,且DXF后缀命名是否符合规范;

f、结构上要求亮铜区域是否做了sloder开窗;

g、检查螺钉孔直径是否与《结构交互文档》一致;

h、检查背板喇叭孔设计是否与《结构交互文档一致》;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XXP580/article/details/135250537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