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CEP,其实就是“复杂事件处理(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的缩写;而 Flink CEP,就是 Flink 实现的一个用于复杂事件处理的库(library)。
??那到底什么是“复杂事件处理”呢?就是可以在事件流里,检测到特定的事件组合并进行处理,比如说“连续登录失败”,或者“订单支付超时”等等。
??具体的处理过程是,把事件流中的一个个简单事件,通过一定的规则匹配组合起来,这就是“复杂事件”;然后基于这些满足规则的一组组复杂事件进行转换处理,得到想要的结果进行输出。
总结起来,复杂事件处理(CEP)的流程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1) 定义一个匹配规则
(2) 将匹配规则应用到事件流上,检测满足规则的复杂事件
(3) 对检测到的复杂事件进行处理,得到结果进行输出
??如图所示,输入是不同形状的事件流,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匹配规则:在圆形后面紧跟着三角形。那么将这个规则应用到输入流上,就可以检测到三组匹配的复杂事件。它们构成了一个新的“复杂事件流”,流中的数据就变成了一组一组的复杂事件,每个数据都包含了一个圆形和一个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针对检测到的复杂事件,处理之后输出一个提示或报警信息了。
??所以,CEP 是针对流处理而言的,分析的是低延迟、频繁产生的事件流。它的主要目的, 就是在无界流中检测出特定的数据组合,让我们有机会掌握数据中重要的高阶特征。
??CEP 的第一步所定义的匹配规则,我们可以把它叫作“模式”(Pattern)。模式的定义主要就是两部分内容:
(1)每个简单事件的特征
(2)简单事件之间的组合关系
??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扩展模式的功能。比如,匹配检测的时间限制;每个简单事件是否可以重复出现;对于事件可重复出现的模式,遇到一个匹配后是否跳过后面的匹配;等等。
??所谓“事件之间的组合关系”,一般就是定义“谁后面接着是谁”,也就是事件发生的顺序。我们把它叫作“近邻关系”。可以定义严格的近邻关系,也就是两个事件之前不能有任何其他事件;也可以定义宽松的近邻关系,即只要前后顺序正确即可,中间可以有其他事件。另外, 还可以反向定义,也就是“谁后面不能跟着谁”。
??CEP 做的事其实就是在流上进行模式匹配。根据模式的近邻关系条件不同,可以检测连续的事件或不连续但先后发生的事件;模式还可能有时间的限制,如果在设定时间范围内没有满足匹配条件,就会导致模式匹配超时(timeout)。
??Flink CEP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API,可以实现上面关于模式的所有功能,这套 API 就叫作“模式API”(Pattern API)。
??CEP 主要用于实时流数据的分析处理。CEP 可以帮助在复杂的、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流中找出那些有意义的事件组合,进而可以接近实时地进行分析判断、输出通知信息或报警。这在企业项目的风控管理、用户画像和运维监控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CEP 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很多大数据框架,如 Spark、Samza、Beam 等都提供了不同的CEP 解决方案,但没有专门的库(library)。而 Flink 提供了专门的CEP 库用于复杂事件处理,可以说是目前CEP 的最佳解决方案。
想要在代码中使用 Flink CEP,需要在项目的pom 文件中添加相关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flink</groupId>
<artifactId>flink-cep_${scala.binary.version}</artifactId>
<version>${flink.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为了精简和避免依赖冲突,Flink 会保持尽量少的核心依赖。所以核心依赖中并不包括任何的连接器(conncetor)和库,这里的库就包括了 SQL、CEP 以及 ML 等等。所以如果想要在 Flink 集群中提交运行CEP 作业,应该向 Flink SQL 那样将依赖的jar 包放在/lib目录下。
??从这个角度来看,Flink CEP 和 Flink SQL 一样,都是最顶层的应用级 API。
??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个具体的需求:检测用户行为,如果连续三次登录失败,就输出报警信息。很显然,这是一个复杂事件的检测处理,我们可以使用 Flink CEP 来实现。
??我们首先定义数据的类型。这里的用户行为不再是之前的访问事件 Event 了,所以应该单独定义一个登录事件POJO 类。具体实现如下:
public class LoginEvent {
// 用户id
public String userId;
// 用户ip地址
public String ipAddress;
// 用户登录成功与否
public Boolean eventType;
// 登录时间戳
public Long timestamp;
public LoginEvent() {
}
public LoginEvent(String userId, String ipAddress, Boolean eventType, Long timestamp) {
this.userId = userId;
this.ipAddress = ipAddress;
this.eventType = eventType;
this.timestamp = timestamp;
}
public String getUserId() {
return userId;
}
public void setUserId(String userId) {
this.userId = userId;
}
public String getIpAddress() {
return ipAddress;
}
public void setIpAddress(String ipAddress) {
this.ipAddress = ipAddress;
}
public Boolean getEventType() {
return eventType;
}
public void setEventType(Boolean eventType) {
this.eventType = eventType;
}
public Long getTimestamp() {
return timestamp;
}
public void setTimestamp(Long timestamp) {
this.timestamp = timestamp;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LoginEvent{" +
"userId='" + userId + '\'' +
", ipAddress='" + ipAddress + '\'' +
", eventType=" + eventType +
", timestamp=" + timestamp +
'}';
}
}
接下来就是业务逻辑的编写。Flink CEP 在代码中主要通过 Pattern API 来实现。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CEP 的主要处理流程分为三步,对应到 Pattern API 中就是:
(1) 定义一个模式(Pattern);
(2) 将Pattern 应用到DataStream 上,检测满足规则的复杂事件,得到一个PatternStream;
(3) 对 PatternStream 进行转换处理,将检测到的复杂事件提取出来,包装成报警信息输出。
具体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common.eventtime.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common.eventtime.WatermarkStrategy;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CEP;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SelectFunc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Stream;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Pattern;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conditions.SimpleCondi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datastream.KeyedStream;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environment.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import java.time.Duration;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LoginFailDetect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env.setParallelism(1);
// 1. 获取登录事件流,并提取时间戳、生成水位线
KeyedStream<LoginEvent, String> stream = env
.fromElements(
new LoginEvent("user_1", "192.168.0.1", "fail", 2000L),
new LoginEvent("user_1", "192.168.0.2", "fail", 3000L),
new LoginEvent("user_2", "192.168.1.29", "fail", 4000L),
new LoginEvent("user_1", "171.56.23.10", "fail", 5000L),
new LoginEvent("user_2", "192.168.1.29", "fail", 7000L),
new LoginEvent("user_2", "192.168.1.29", "fail", 8000L),
new LoginEvent("user_2", "192.168.1.29", "success", 6000L)
)
.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
WatermarkStrategy.<LoginEvent>forBoundedOutOfOrderness(Duration.ofSeconds(3))
.withTimestampAssigner(
new 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LoginEvent>() {
@Override
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LoginEvent loginEvent, long l) {
return loginEvent.timestamp;
}
}
)
)
.keyBy(r -> r.userId);
// 2. 定义Pattern,连续的三个登录失败事件
Pattern<LoginEvent, LoginEvent> pattern = Pattern.<LoginEvent>begin("first") // 以第一个登录失败事件开始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Logi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LoginEvent loginEven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loginEvent.eventType.equals("fail");
}
})
.next("second") // 接着是第二个登录失败事件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Logi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LoginEvent loginEven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loginEvent.eventType.equals("fail");
}
})
.next("third") // 接着是第三个登录失败事件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Logi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LoginEvent loginEven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loginEvent.eventType.equals("fail");
}
});
// 3. 将Pattern应用到流上,检测匹配的复杂事件,得到一个PatternStream
PatternStream<LoginEvent> patternStream = CEP.pattern(stream, pattern);
// 4. 将匹配到的复杂事件选择出来,然后包装成字符串报警信息输出
patternStream
.select(new PatternSelectFunction<LoginEvent,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elect(Map<String, List<LoginEvent>> map) throws Exception {
LoginEvent first = map.get("first").get(0);
LoginEvent second = map.get("second").get(0);
LoginEvent third = map.get("third").get(0);
return first.userId + " 连续三次登录失败!登录时间:" + first.timestamp + ", " + second.timestamp + ", " + third.timestamp;
}
})
.print("warning");
env.execute();
}
}
??在上面的程序中,模式中的每个简单事件,会用一个.where()方法来指定一个约束条件, 指明每个事件的特征,这里就是 eventType 为“fail”。
??而模式里表示事件之间的关系时,使用了 .next() 方法。next 是“下一个”的意思,表示紧挨着、中间不能有其他事件(比如登录成功),这是一个严格近邻关系。第一个事件用.begin()方法表示开始。所有这些“连接词”都可以有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这个字符串就可以认为是当前简单事件的名称。所以我们如果检测到一组匹配的复杂事件,里面就会有连续的三个登录失败事件,它们的名称分别叫作“first”“second”和“third”。
??在第三步处理复杂事件时, 调用了 PatternStream 的.select() 方法, 传入一个PatternSelectFunction 对检测到的复杂事件进行处理。而检测到的复杂事件,会放在一个 Map 中;PatternSelectFunction 内.select()方法有一个类型为 Map<String, List>的参数map,里面就保存了检测到的匹配事件。这里的 key 是一个字符串,对应着事件的名称,而 value是 LoginEvent 的一个列表,匹配到的登录失败事件就保存在这个列表里。最终我们提取 userId 和三次登录的时间戳,包装成字符串输出一个报警信息。
??运行代码可以得到结果如下:
warning> user_1 连续三次登录失败!登录时间:2000, 3000, 5000
??可以看到,user_1 连续三次登录失败被检测到了;而 user_2 尽管也有三次登录失败,但中间有一次登录成功,所以不会被匹配到。
??Flink CEP 的核心是复杂事件的模式匹配。Flink CEP 库中提供了 Pattern 类,基于它可以调用一系列方法来定义匹配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模式 API(Pattern API)。Pattern API 可以让我们定义各种复杂的事件组合规则,用于从事件流中提取复杂事件。
??我们已经知道,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将一组简单事件组合成复杂事件的“匹配规则”。由于流中事件的匹配是有先后顺序的,因此一个匹配规则就可以表达成先后发生的一个个简单事件,按顺序串联组合在一起。
??这里的每一个简单事件并不是任意选取的,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规则;所以我们就把每个简单事件的匹配规则,叫作“个体模式”(Individual Pattern)。
??在前面小节中,每一个登录失败事件的选取规则,就都是一个个体模式。比如:
.<LoginEvent>begin("first") // 以第一个登录失败事件开始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Logi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LoginEvent loginEven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loginEvent.eventType.equals("fail");
}
})
或者后面的:
.next("second") // 接着是第二个登录失败事件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Logi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LoginEvent loginEven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loginEvent.eventType.equals("fail");
}
})
??这些都是个体模式。个体模式一般都会匹配接收一个事件。
??每个个体模式都以一个“连接词”开始定义的,比如 begin、next 等等,这是 Pattern 对象的一个方法(begin 是 Pattern 类的静态方法),返回的还是一个 Pattern。这些“连接词”方法有一个 String 类型参数,这就是当前个体模式唯一的名字,比如这里的“first”、“second”。在之后检测到匹配事件时,就会以这个名字来指代匹配事件。
??个体模式需要一个“过滤条件”,用来指定具体的匹配规则。这个条件一般是通过调用.where()方法来实现的,具体的过滤逻辑则通过传入的 SimpleCondition 内的.filter()方法来定义。
??另外,个体模式可以匹配接收一个事件,也可以接收多个事件。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一个单独的匹配规则可能匹配到多个事件吗?这是可能的,我们可以给个体模式增加一个“量词”(quantifier),就能够让它进行循环匹配,接收多个事件。接下来我们就对量词和条件(condition)进行展开说明。
??个体模式后面可以跟一个“量词”,用来指定循环的次数。从这个角度分类,个体模式可以包括“单例(singleton)模式”和“循环(looping)模式”。默认情况下,个体模式是单例模式,匹配接收一个事件;当定义了量词之后,就变成了循环模式,可以匹配接收多个事件。
??在循环模式中,对同样特征的事件可以匹配多次。比如我们定义个体模式为“匹配形状为三角形的事件”,再让它循环多次,就变成了“匹配连续多个三角形的事件”。注意这里的“连续”,只要保证前后顺序即可,中间可以有其他事件,所以是“宽松近邻”关系。
??在 Flink CEP 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指定循环模式,主要有:
.oneOrMore()
匹配事件出现一次或多次,假设 a 是一个个体模式,a.oneOrMore()表示可以匹配 1 个或多个 a 的事件组合。我们有时会用 a+来简单表示。.times(times)
匹配事件发生特定次数(times),例如 a.times(3)表示 aaa;.times(fromTimes,toTimes)
指定匹配事件出现的次数范围,最小次数为fromTimes,最大次数为toTimes。例如a.times(2, 4)可以匹配 aa,aaa 和 aaaa。.greedy()
只能用在循环模式后,使当前循环模式变得“贪心”(greedy),也就是总是尽可能多地去匹配。例如 a.times(2, 4).greedy(),如果出现了连续 4 个 a,那么会直接把 aaaa 检测出来进行处理,其他任意 2 个 a 是不算匹配事件的。.optional()
使当前模式成为可选的,也就是说可以满足这个匹配条件,也可以不满足。
对于一个个体模式pattern 来说,后面所有可以添加的量词如下:
// 匹配事件出现 4 次
pattern.times(4);
// 匹配事件出现 4 次,或者不出现
pattern.times(4).optional();
// 匹配事件出现 2, 3 或者 4 次
pattern.times(2, 4);
// 匹配事件出现 2, 3 或者 4 次,并且尽可能多地匹配
pattern.times(2, 4).greedy();
// 匹配事件出现 2, 3, 4 次,或者不出现
pattern.times(2, 4).optional();
// 匹配事件出现 2, 3, 4 次,或者不出现;并且尽可能多地匹配
pattern.times(2, 4).optional().greedy();
// 匹配事件出现 1 次或多次
pattern.oneOrMore();
// 匹配事件出现 1 次或多次,并且尽可能多地匹配
pattern.oneOrMore().greedy();
// 匹配事件出现 1 次或多次,或者不出现
pattern.oneOrMore().optional();
// 匹配事件出现 1 次或多次,或者不出现;并且尽可能多地匹配
pattern.oneOrMore().optional().greedy();
// 匹配事件出现 2 次或多次
pattern.timesOrMore(2);
// 匹配事件出现 2 次或多次,并且尽可能多地匹配
pattern.timesOrMore(2).greedy();
// 匹配事件出现 2 次或多次,或者不出现
pattern.timesOrMore(2).optional()
// 匹配事件出现 2 次或多次,或者不出现;并且尽可能多地匹配
pattern.timesOrMore(2).optional().greedy();
??正是因为个体模式可以通过量词定义为循环模式,一个模式能够匹配到多个事件,所以之前代码中事件的检测接收才会用 Map 中的一个列表(List)来保存。而之前代码中没有定义量词,都是单例模式,所以只会匹配一个事件,每个List 中也只有一个元素:
LoginEvent first = map.get("first").get(0);
??对于每个个体模式,匹配事件的核心在于定义匹配条件,也就是选取事件的规则。Flink CEP 会按照这个规则对流中的事件进行筛选,判断是否接受当前的事件。
??对于条件的定义,主要是通过调用 Pattern 对象的.where()
方法来实现的,主要可以分为简单条件、迭代条件、复合条件、终止条件几种类型。此外,也可以调用 Pattern 对象的.subtype()
方法来限定匹配事件的子类型。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进行介绍。
调用.subtype()
方法可以为当前模式增加子类型限制条件。例如:
pattern.subtype(SubEvent.class);
??这里 SubEvent 是流中数据类型 Event 的子类型。这时,只有当事件是 SubEvent 类型时, 才可以满足当前模式pattern 的匹配条件。
??简单条件是最简单的匹配规则,只根据当前事件的特征来决定是否接受它。这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filter 操作。
??代码中我们为.where()
方法传入一个 SimpleCondition 的实例作为参数。SimpleCondition 是表示“简单条件”的抽象类,内部有一个.filter()
方法,唯一的参数就是当前事件。所以它可以当作 FilterFunction 来使用。
??下面是一个具体示例:
pattern.where(new SimpleConditio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value) {
return value.user.startsWith("A");
}
});
??这里我们要求匹配事件的user 属性以“A”开头。
??简单条件只能基于当前事件做判断,能够处理的逻辑比较有限。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需要将当前事件跟之前的事件做对比,才能判断出要不要接受当前事件。这种需要依靠之前事件来做判断的条件,就叫作“迭代条件”(Iterative Condition)。
??在 Flink CEP 中,提供了 IterativeCondition 抽象类。这其实是更加通用的条件表达,查看源码可以发现, .where() 方法本身要求的参数类型就是 IterativeCondition ; 而之前的SimpleCondition 是它的一个子类。
??在 IterativeCondition 中同样需要实现一个 filter()方法,不过与 SimpleCondition 中不同的是,这个方法有两个参数:除了当前事件之外,还有一个上下文 Context。调用这个上下文的.getEventsForPattern()方法,传入一个模式名称,就可以拿到这个模式中已匹配到的所有数据了。
??下面是一个具体示例:
middle.oneOrMore()
.where(new IterativeConditio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value, Context<Event> ctx) throws Exception {
// 事件中的 user 必须以 A 开头
if (!value.user.startsWith("A")) {
return false;
}
int sum = value.amount;
// 获取当前模式之前已经匹配的事件,求所有事件 amount 之和
for (Event event : ctx.getEventsForPattern("middle")) {
sum += event.amount;
}
// 在总数量小于 100 时,当前事件满足匹配规则,可以匹配成功
return sum < 100;
}
});
??上面代码中当前模式名称就叫作“middle”,这是一个循环模式,可以接受事件发生一次或多次。于是下面的迭代条件中,我们通过 ctx.getEventsForPattern(“middle”)获取当前模式已经接受的事件,计算它们的数量(amount)之和;再加上当前事件中的数量,如果总和小于100,就接受当前事件,否则就不匹配。当然,在迭代条件中我们也可以基于当前事件做出判断,比如代码中要求 user 必须以A 开头。最终我们的匹配规则就是:事件的 user 必须以A 开头;并且循环匹配的所有事件 amount 之和必须小于 100。这里的 Event 与之前定义的 POJO 不同,增加了amount 属性。
??可以看到,迭代条件能够获取已经匹配的事件,如果自身又是循环模式(比如量词oneOrMore),那么两者结合就可以捕获自身之前接收的数据,据此来判断是否接受当前事件。这个功能非常强大,我们可以由此实现更加复杂的需求,比如可以要求“只有大于之前数据的平均值,才接受当前事件”。
??另外迭代条件中的上下文Context 也可以获取到时间相关的信息,比如事件的时间戳和当前的处理时间(processing time)。
??如果一个个体模式有多个限定条件,又该怎么定义呢?
??最直接的想法是,可以在简单条件或者迭代条件的.filter()方法中,增加多个判断逻辑。可以通过 if-else 的条件分支分别定义多个条件,也可以直接在 return 返回时给一个多条件的逻辑组合(与、或、非)。不过这样会让代码变得臃肿,可读性降低。更好的方式是独立定义多个条件,然后在外部把它们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组合条件”(Combining Condition)。
??最简单的组合条件,就是.where()后面再接一个.where()。因为前面提到过,一个条件就像是一个 filter 操作,所以每次调用.where()方法都相当于做了一次过滤,连续多次调用就表示多重过滤,最终匹配的事件自然就会同时满足所有条件。这相当于就是多个条件的“逻辑与”
(AND)。
??而多个条件的逻辑或(OR),则可以通过.where()
后加一个.or()
来实现。这里的.or()方法与.where()一样,传入一个 IterativeCondition 作为参数,定义一个独立的条件;它和之前.where() 定义的条件只要满足一个,当前事件就可以成功匹配。
??当然,子类型限定条件(subtype)也可以和其他条件结合起来,成为组合条件,如下所示:
pattern.subtype(SubEvent.class)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Sub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SubEvent value) {
return ... // some condition
}
});
??这里可以看到,SimpleCondition 的泛型参数也变成了 SubEvent,所以匹配出的事件就既满足子类型限制,又符合过滤筛选的简单条件;这也是一个逻辑与的关系。
??对于循环模式而言,还可以指定一个“终止条件”(Stop Condition),表示遇到某个特定事件时当前模式就不再继续循环匹配了。
??终止条件的定义是通过调用模式对象的.until() 方法来实现的, 同样传入一个IterativeCondition 作为参数。需要注意的是,终止条件只与 oneOrMore() 或者oneOrMore().optional()结合使用。因为在这种循环模式下,我们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事件可以匹配,只好把之前匹配的事件作为状态缓存起来继续等待,这等待无穷无尽;如果一直等下去, 缓存的状态越来越多,最终会耗尽内存。所以这种循环模式必须有个终点,当.until()
指定的条件满足时,循环终止,这样就可以清空状态释放内存了。
??有了定义好的个体模式,就可以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把它们连接起来,定义一个完整的复杂事件匹配规则了。这种将多个个体模式组合起来的完整模式,就叫作“组合模式”(Combining Pattern),为了跟个体模式区分有时也叫作“模式序列”(Pattern Sequence)。
??一个组合模式有以下形式:
Pattern<Event, ?> pattern = Pattern
.<Event>begin("start").where(...)
.next("next").where(...)
.followedBy("follow").where(...)
...
??可以看到,组合模式确实就是一个“模式序列”,是用诸如 begin、next、followedBy 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将个体模式串连起来得到的。在这样的语法调用中,每个事件匹配的条件是什么、各个事件之间谁先谁后、近邻关系如何都定义得一目了然。每一个“连接词”方法调用之后,得到的都仍然是一个 Pattern 的对象;所以从 Java 对象的角度看,组合模式与个体模式是一样的,都是 Pattern。
??所有的组合模式,都必须以一个“初始模式”开头;而初始模式必须通过调用 Pattern 的静态方法.begin()来创建。如下所示:
Pattern<Event, ?> start = Pattern.<Event>begin("start");
??这里我们调用 Pattern 的.begin()方法创建了一个初始模式。传入的 String 类型的参数就是模式的名称;而 begin 方法需要传入一个类型参数,这就是模式要检测流中事件的基本类型, 这里我们定义为 Event。调用的结果返回一个 Pattern 的对象实例。Pattern 有两个泛型参数,第一个就是检测事件的基本类型 Event,跟 begin 指定的类型一致;第二个则是当前模式里事件的子类型,由子类型限制条件指定。我们这里用类型通配符(?)代替,就可以从上下文直接推断了。
??在初始模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复杂事件的顺序追加模式,组合成模式序列了。模式之间的组合是通过一些“连接词”方法实现的,这些连接词指明了先后事件之间有着怎样的近邻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近邻条件”(Contiguity Conditions,也叫“连续性条件”)。
Flink CEP 中提供了三种近邻关系:
(1)严格近邻(Strict Contiguity)
??如图所示,匹配的事件严格地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出现,中间不会有任何其他事件。代码中对应的就是Pattern 的.next()
方法,名称上就能看出来,“下一个”自然就是紧挨着的。(2)宽松近邻(Relaxed Contiguity)
??如图所示,宽松近邻只关心事件发生的顺序,而放宽了对匹配事件的“距离”要求, 也就是说两个匹配的事件之间可以有其他不匹配的事件出现。代码中对应.followedBy()
方法, 很明显这表示“跟在后面”就可以,不需要紧紧相邻。
(3)非确定性宽松近邻(Non-Deterministic Relaxed Contiguity)
??这种近邻关系更加宽松。所谓“非确定性”是指可以重复使用之前已经匹配过的事件;这种近邻条件下匹配到的不同复杂事件,可以以同一个事件作为开始,所以匹配结果一般会比宽松近邻更多,如图所示。代码中对应.followedByAny()
方法。
??从图中可以看到,我们定义的模式序列中有两个个体模式:一是“选择圆形事件”,一是“选择三角形事件”;这时它们之间的近邻条件就会导致匹配出的复杂事件有所不同。很明显,严格近邻由于条件苛刻,匹配的事件最少;宽松近邻可以匹配不紧邻的事件,匹配结果会多一些; 而非确定性宽松近邻条件最为宽松,可以匹配到最多的复杂事件。
除了上面提到的 next()、followedBy()、followedByAny()可以分别表示三种近邻条件,我们还可以用否定的“连接词”来组合个体模式。主要包括:
.notNext()
表示前一个模式匹配到的事件后面,不能紧跟着某种事件。
.notFollowedBy()
??表示前一个模式匹配到的事件后面, 不会出现某种事件。这里需要注意, 由于notFollowedBy()是没有严格限定的;流数据不停地到来,我们永远不能保证之后“不会出现某种事件”。所以一个模式序列不能以 notFollowedBy()结尾,这个限定条件主要用来表示“两个事件中间不会出现某种事件”。
??另外,Flink CEP 中还可以为模式指定一个时间限制,这是通过调用.within()方法实现的。方法传入一个时间参数,这是模式序列中第一个事件到最后一个事件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只有在这期间成功匹配的复杂事件才是有效的。一个模式序列中只能有一个时间限制,调用.within()的位置不限;如果多次调用则会以最小的那个时间间隔为准。
??下面是模式序列中所有限制条件在代码中的定义:
// 严格近邻条件
Pattern<Event, ?> strict = start.next("middle").where(...);
// 宽松近邻条件
Pattern<Event, ?> relaxed = start.followedBy("middle").where(...);
// 非确定性宽松近邻条件
Pattern<Event, ?> nonDetermin = start.followedByAny("middle").where(...);
// 不能严格近邻条件
Pattern<Event, ?> strictNot = start.notNext("not").where(...);
// 不能宽松近邻条件
Pattern<Event, ?> relaxedNot = start.notFollowedBy("not").where(...);
// 时间限制条件
middle.within(Time.seconds(10));
??之前我们讨论的都是模式序列中限制条件,主要用来指定前后发生的事件之间的近邻关系。而循环模式虽说是个体模式,却也可以匹配多个事件;那这些事件之间自然也会有近邻关系的讨论。
??在循环模式中,近邻关系同样有三种:严格近邻、宽松近邻以及非确定性宽松近邻。对于定义了量词(如 oneOrMore()、times())的循环模式,默认内部采用的是宽松近邻。也就是说, 当循环匹配多个事件时,它们中间是可以有其他不匹配事件的;相当于用单例模式分别定义、再用 followedBy()连接起来。这就解释了在前面小节的示例代码中,为什么我们检测连续三次登录失败用了三个单例模式来分别定义,而没有直接指定 times(3):因为我们需要三次登录失败必须是严格连续的,中间不能有登录成功的事件,而 times()默认是宽松近邻关系。
??不过把多个同样的单例模式组合在一起,这种方式还是显得有些笨拙了。连续三次登录失败看起来不太复杂,那如果要检测连续 100 次登录失败呢?显然使用times()是更明智的选择。不过它默认匹配事件之间是宽松近邻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调用额外的方法来改变这一点。
.consecutive()
??为循环模式中的匹配事件增加严格的近邻条件,保证所有匹配事件是严格连续的。也就是说,一旦中间出现了不匹配的事件,当前循环检测就会终止。这起到的效果跟模式序列中的next()一样,需要与循环量词 times()、oneOrMore()配合使用。
??于是,前面小节中检测连续三次登录失败的代码可以改成:
// 1. 定义 Pattern,登录失败事件,循环检测 3 次
Pattern<LoginEvent, LoginEvent> pattern = Pattern
.<LoginEvent>begin("fails")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Logi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LoginEvent loginEven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loginEvent.eventType.equals("fail");
}
}).times(3).consecutive();
??这样显得更加简洁;而且即使要扩展到连续 100 次登录失败,也只需要改动一个参数而已。
??不过这样一来,后续提取匹配事件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将在稍后继续讲解。
.allowCombinations()
??除严格近邻外,也可以为循环模式中的事件指定非确定性宽松近邻条件,表示可以重复使用 已 经 匹 配 的 事 件 。 这 需 要 调 用 .allowCombinations() 方 法 来 实 现 , 实 现 的 效 果与.followedByAny()相同。
??一般来说,代码中定义的模式序列,就是我们在业务逻辑中匹配复杂事件的规则。不过在有些非常复杂的场景中,可能需要划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一连串的匹配规则。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Flink CEP 允许我们以“嵌套”的方式来定义模式。
??之前在模式序列中,我们用 begin()、next()、followedBy()、followedByAny()这样的“连接词”来组合个体模式,这些方法的参数就是一个个体模式的名称;而现在它们可以直接以一个模式序列作为参数,就将模式序列又一次连接组合起来了。这样得到的就是一个“模式组”(Groups of Patterns)。
??在模式组中,每一个模式序列就被当作了某一阶段的匹配条件,返回的类型是一个GroupPattern。而 GroupPattern 本身是 Pattern 的子类;所以个体模式和组合模式能调用的方法, 比如 times()、oneOrMore()、optional()之类的量词,模式组一般也是可以用的。
??具体在代码中的应用如下所示:
// 以模式序列作为初始模式
Pattern<Event, ?> start = Pattern.begin( Pattern.<Event>begin("start_start").where(...)
.followedBy("start_middle").where(...)
);
// 在 start 后定义严格近邻的模式序列,并重复匹配两次
Pattern<Event, ?> strict = start.next( Pattern.<Event>begin("next_start").where(...)
.followedBy("next_middle").where(...)
).times(2);
// 在 start 后定义宽松近邻的模式序列,并重复匹配一次或多次
Pattern<Event, ?> relaxed = start.followedBy( Pattern.<Event>begin("followedby_start").where(...)
.followedBy("followedby_middle").where(...)
).oneOrMore();
//在 start 后定义非确定性宽松近邻的模式序列,可以匹配一次,也可以不匹配
Pattern<Event, ?> nonDeterminRelaxed = start.followedByAny( Pattern.<Event>begin("followedbyany_start").where(...)
.followedBy("followedbyany_middle").where(...)
).optional();
??在 Flink CEP 中,由于有循环模式和非确定性宽松近邻的存在,同一个事件有可能会重复利用,被分配到不同的匹配结果中。这样会导致匹配结果规模增大,有时会显得非常冗余。当然,非确定性宽松近邻条件,本来就是为了放宽限制、扩充匹配结果而设计的;我们主要是针对循环模式来考虑匹配结果的精简。
??之前已经讲过,如果对循环模式增加了.greedy()的限制,那么就会“尽可能多地”匹配事件,这样就可以砍掉那些子集上的匹配了。不过这种方式还是略显简单粗暴,如果我们想要精确控制事件的匹配应该跳过哪些情况,那就需要制定另外的策略了。
??在 Flink CEP 中,提供了模式的“匹配后跳过策略”(After Match Skip Strategy),专门用来精准控制循环模式的匹配结果。这个策略可以在Pattern 的初始模式定义中,作为 begin()的第二个参数传入:
Pattern.begin("start", AfterMatchSkipStrategy.noSkip())
.where(...)
...
??匹配后跳过策略 AfterMatchSkipStrategy 是一个抽象类,它有多个具体的实现,可以通过调用对应的静态方法来返回对应的策略实例。这里我们配置的是不做跳过处理,这也是默认策略。
??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不同的跳过策略。例如我们要检测的复杂事件模式为:开始是用户名为 a 的事件(简写为事件 a,下同),可以重复一次或多次;然后跟着一个用户名为 b 的事件, a 事件和 b 事件之间可以有其他事件(宽松近邻)。用简写形式可以直接写作:“a+ followedBy b”。在代码中定义 Pattern 如下:
Pattern.<Event>begin("a").where(new SimpleConditio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value.user.equals("a");
}
}).oneOrMore()
.followedBy("b").where(new SimpleConditio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Event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value.user.equals("b");
}
});
??我们如果输入事件序列“a a a b”——这里为了区分前后不同的 a 事件,可以记作“a1 a2 a3 b”——那么应该检测到 6 个匹配结果:(a1 a2 a3 b),(a1 a2 b),(a1 b),(a2 a3 b),(a2 b),(a3 b)。如果在初始模式的量词.oneOrMore()后加上.greedy()定义为贪心匹配,那么结果就是:
(a1 a2 a3 b),(a2 a3 b),(a3 b),每个事件作为开头只会出现一次。
接下来我们讨论不同跳过策略对匹配结果的影响:
不跳过(NO_SKIP)
??代码调用AfterMatchSkipStrategy.noSkip()。这是默认策略,所有可能的匹配都会输出。所以这里会输出完整的 6 个匹配。
跳至下一个(SKIP_TO_NEXT)
??代码调用 AfterMatchSkipStrategy.skipToNext()。找到一个 a1 开始的最大匹配之后,跳过a1 开始的所有其他匹配,直接从下一个 a2 开始匹配起。当然 a2 也是如此跳过其他匹配。最终得到(a1 a2 a3 b),(a2 a3 b),(a3 b)。可以看到,这种跳过策略跟使用.greedy()效果是相同的。
跳过所有子匹配(SKIP_PAST_LAST_EVENT)
??代码调用AfterMatchSkipStrategy.skipPastLastEvent()。找到 a1 开始的匹配(a1 a2 a3 b)之后,直接跳过所有 a1 直到 a3 开头的匹配,相当于把这些子匹配都跳过了。最终得到(a1 a2 a3 b),这是最为精简的跳过策略。
跳至第一个(SKIP_TO_FIRST[a])
??代码调用AfterMatchSkipStrategy.skipToFirst(“a”),这里传入一个参数,指明跳至哪个模式的第一个匹配事件。找到 a1 开始的匹配(a1 a2 a3 b)后,跳到以最开始一个 a(也就是 a1) 为开始的匹配,相当于只留下 a1 开始的匹配。最终得到(a1 a2 a3 b),(a1 a2 b),(a1 b)。
跳至最后一个(SKIP_TO_LAST[a])
??代码调用AfterMatchSkipStrategy.skipToLast(“a”),同样传入一个参数,指明跳至哪个模式的最后一个匹配事件。找到 a1 开始的匹配(a1 a2 a3 b)后,跳过所有 a1、a2 开始的匹配,跳到以最后一个 a(也就是 a3)为开始的匹配。最终得到(a1 a2 a3 b),(a3 b)。
??Pattern API 是 Flink CEP 的核心,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不过利用 Pattern API 定义好模式还只是整个复杂事件处理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将模式应用到事件流上、检测提取匹配的复杂事件并定义处理转换的方法,最终得到想要的输出信息。
??将模式应用到事件流上的代码非常简单,只要调用 CEP 类的静态方法.pattern(),将数据流(DataStream)和模式(Pattern)作为两个参数传入就可以了。最终得到的是一个 PatternStream:
DataStream<Event> inputStream = ... Pattern<Event, ?> pattern = ...
PatternStream<Event> patternStream = CEP.pattern(inputStream, pattern);
??这里的 DataStream,也可以通过 keyBy 进行按键分区得到 KeyedStream,接下来对复杂事件的检测就会针对不同的key 单独进行了。
??模式中定义的复杂事件,发生是有先后顺序的,这里“先后”的判断标准取决于具体的时间语义。默认情况下采用事件时间语义,那么事件会以各自的时间戳进行排序;如果是处理时间语义,那么所谓先后就是数据到达的顺序。对于时间戳相同或是同时到达的事件,我们还可以在CEP.pattern()中传入一个比较器作为第三个参数,用来进行更精确的排序:
// 可选的事件比较器
EventComparator<Event> comparator = ...
PatternStream<Event> patternStream = CEP.pattern(input, pattern, comparator);
??得到 PatternStream 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匹配事件的检测处理了。
??基于 PatternStream 可以调用一些转换方法,对匹配的复杂事件进行检测和处理,并最终得到一个正常的 DataStream。这个转换的过程与窗口的处理类似:将模式应用到流上得到PatternStream,就像在流上添加窗口分配器得到 WindowedStream;而之后的转换操作,就像定义具体处理操作的窗口函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结果进行输出,最后回到DataStream 的类型来。
??PatternStream 的转换操作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简单便捷的选择提取(select)操作,和更加通用、更加强大的处理(process)操作。与 DataStream 的转换类似,具体实现也是在调用API 时传入一个函数类:选择操作传入的是一个 PatternSelectFunction,处理操作传入的则是一个 PatternProcessFunction。
??处理匹配事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 PatternStream 中直接把匹配的复杂事件提取出来, 包装成想要的信息输出,这个操作就是“选择”(select)。
PatternSelectFunction
代码中基于 PatternStream 直接调用.select()方法,传入一个 PatternSelectFunction 作为参数。
PatternStream<Event> patternStream = CEP.pattern(inputStream, pattern);
DataStream<String> result = patternStream.select(new MyPatternSelectFunction());
??这里的 MyPatternSelectFunction 是 PatternSelectFunction 的一个具体实现。PatternSelectFunction 是 Flink CEP 提供的一个函数类接口,它会将检测到的匹配事件保存在一个 Map 里,对应的 key 就是这些事件的名称。这里的“事件名称”就对应着在模式中定义的每个个体模式的名称;而个体模式可以是循环模式,一个名称会对应多个事件,所以最终保存在 Map 里的value 就是一个事件的列表(List)。
下面是 MyPatternSelectFunction 的一个具体实现:
class MyPatternSelectFunction implements PatternSelectFunction<Event, String>{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elect(Map<String, List<Event>> pattern) throws Exception {
Event startEvent = pattern.get("start").get(0);
Event middleEvent = pattern.get("middle").get(0);
return startEvent.toString() + " " + middleEvent.toString();
}
}
??PatternSelectFunction 里需要实现一个 select()方法,这个方法每当检测到一组匹配的复杂事件时都会调用一次。它以保存了匹配复杂事件的 Map 作为输入,经自定义转换后得到输出信息返回。这里我们假设之前定义的模式序列中,有名为“start”和“middle”的两个个体模式, 于是可以通过这个名称从 Map 中选择提取出对应的事件。注意调用 Map 的.get(key)方法后得到的是一个事件的List;如果个体模式是单例的,那么List 中只有一个元素,直接调用.get(0) 就可以把它取出。
??当然,如果个体模式是循环的,List 中就有可能有多个元素了。例如我们在前面小节中对连续登录失败检测的改进,我们可以将匹配到的事件包装成 String 类型的报警信息输出,代码如下:
// 1. 定义 Pattern,登录失败事件,循环检测 3 次
Pattern<LoginEvent, LoginEvent> pattern = Pattern
.<LoginEvent>begin("fails")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Login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LoginEvent loginEven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loginEvent.eventType.equals("fail");
}
}).times(3).consecutive();
// 2. 将 Pattern 应用到流上,检测匹配的复杂事件,得到一个
PatternStream PatternStream<LoginEvent> patternStream = CEP.pattern(stream, pattern);
// 3. 将匹配到的复杂事件选择出来,然后包装成报警信息输出
patternStream
.select(new PatternSelectFunction<LoginEvent,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elect(Map<String, List<LoginEvent>> map) throws Exception {
// 只有一个模式,匹配到了 3 个事件,放在 List 中
LoginEvent first = map.get("fails").get(0);
LoginEvent second = map.get("fails").get(1);
LoginEvent third = map.get("fails").get(2);
return first.userId + " 连续三次登录失败!登录时间:" + first.timestamp + ", " + second.timestamp + ", " + third.timestamp;
}
})
.print("warning");
??我们定义的模式序列中只有一个循环模式 fails,它会将检测到的 3 个登录失败事件保存到一个列表(List)中。所以第三步处理匹配的复杂事件时,我们从 map 中获取模式名 fails 对应的事件,拿到的是一个 List,从中按位置索引依次获取元素就可以得到匹配的三个登录失败事件。
??运行程序进行测试,会发现结果与之前完全一样。
PatternFlatSelectFunction
??除此之外, PatternStream 还有一个类似的方法是.flatSelect() , 传入的参数是一个PatternFlatSelectFunction。从名字上就能看出,这是 PatternSelectFunction 的“扁平化”版本;内部需要实现一个 flatSelect()方法,它与之前 select()的不同就在于没有返回值,而是多了一个收集器(Collector)参数out,通过调用 out.collet()方法就可以实现多次发送输出数据了。
??例如上面的代码可以写成:
patternStream.flatSelect(new PatternFlatSelectFunction<LoginEvent,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flatSelect(Map<String, List<LoginEvent>> map, Collector<String> out) throws Exception {
LoginEvent first = map.get("fails").get(0);
LoginEvent second = map.get("fails").get(1);
LoginEvent third = map.get("fails").get(2);
out.collect(first.userId + " 连续三次登录失败!登录时间:" + first.timestamp + ", " + second.timestamp + ", " + third.timestamp);
}
}).print("warning");
??可见 PatternFlatSelectFunction 使用更加灵活,完全能够覆盖 PatternSelectFunction 的功能。这跟 FlatMapFunction 与 MapFunction 的区别是一样的。
??自 1.8 版本之后,Flink CEP 引入了对于匹配事件的通用检测处理方式,那就是直接调用PatternStream 的.process()方法,传入一个 PatternProcessFunction。这看起来就像是我们熟悉的处理函数(process function),它也可以访问一个上下文(Context),进行更多的操作。
??所以 PatternProcessFunction 功能更加丰富、调用更加灵活,可以完全覆盖其他接口,也就成为了目前官方推荐的处理方式。事实上,PatternSelectFunction 和 PatternFlatSelectFunction 在 CEP 内部执行时也会被转换成 PatternProcessFunction。
??我们可以使用PatternProcessFunction 将之前的代码重写如下:
// 4. 将匹配到的复杂事件选择出来,然后包装成字符串报警信息输出
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String> warningStream = patternStream
.process(new PatternProcessFunction<LoginEvent,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Match(Map<String, List<LoginEvent>> match, Context ctx, Collector<String> out) throws Exception {
// 提取三次登录失败事件
LoginEvent firstFailEvent = match.get("fail").get(0);
LoginEvent secondFailEvent = match.get("fail").get(1);
LoginEvent thirdFailEvent = match.get("fail").get(2);
out.collect(firstFailEvent.userId + " 连续三次登录失败!登录时间:" +
firstFailEvent.timestamp + ", " +
secondFailEvent.timestamp + ", " +
thirdFailEvent.timestamp);
}
});
??可以看到,PatternProcessFunction 中必须实现一个 processMatch()方法;这个方法与之前的 flatSelect()类似,只是多了一个上下文 Context 参数。利用这个上下文可以获取当前的时间信息,比如事件的时间戳(timestamp)或者处理时间(processing time);还可以调用.output()方法将数据输出到侧输出流。侧输出流的功能是处理函数的一大特性,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而在 CEP 中,侧输出流一般被用来处理超时事件,我们会在下一小节详细讨论。
复杂事件的检测结果一般只有两种:要么匹配,要么不匹配。检测处理的过程具体如下:
(1) 如果当前事件符合模式匹配的条件,就接受该事件,保存到对应的 Map 中;
(2) 如果在模式序列定义中,当前事件后面还应该有其他事件,就继续读取事件流进行检测;如果模式序列的定义已经全部满足,那么就成功检测到了一组匹配的复杂事件,调用PatternProcessFunction 的processMatch()方法进行处理;
(3) 如果当前事件不符合模式匹配的条件,就丢弃该事件;
(4) 如果当前事件破坏了模式序列中定义的限制条件,比如不满足严格近邻要求,那么当前已检测的一组部分匹配事件都被丢弃,重新开始检测。
??不过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有一点特别。比如我们用.within()指定了模式检测的时间间隔,超出这个时间当前这组检测就应该失败了。然而这种“超时失败”跟真正的“匹配失败”不同,它其实是一种“部分成功匹配”;因为只有在开头能够正常匹配的前提下,没有等到后续的匹配事件才会超时。所以往往不应该直接丢弃,而是要输出一个提示或报警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有能力捕获并处理超时事件。
??在 Flink CEP 中, 提供了一个专门捕捉超时的部分匹配事件的接口, 叫作TimedOutPartialMatchHandler。这个接口需要实现一个 processTimedOutMatch()方法,可以将超时的、已检测到的部分匹配事件放在一个 Map 中,作为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方法的第二个参数则是 PatternProcessFunction 的上下文Context。所以这个接口必须与 PatternProcessFunction 结合使用,对处理结果的输出则需要利用侧输出流来进行。
??代码中的调用方式如下:
class MyPatternProcessFunction extends PatternProcessFunction<Event, String> implements TimedOutPartialMatchHandler<Event> {
// 正常匹配事件的处理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Match(Map<String, List<Event>> match, Context ctx, Collector<String> out) throws Exception{
...
}
// 超时部分匹配事件的处理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TimedOutMatch(Map<String, List<Event>> match, Context ctx) throws Exception{
Event startEvent = match.get("start").get(0);
OutputTag<Event> outputTag = new OutputTag<Event>("time-out"){};
ctx.output(outputTag, startEvent);
}
}
??我们在 processTimedOutMatch()方法中定义了一个输出标签(OutputTag)。调用 ctx.output()方法,就可以将超时的部分匹配事件输出到标签所标识的侧输出流了。
??上文提到的PatternProcessFunction 通过实现TimedOutPartialMatchHandler 接口扩展出了处理超时事件的能力,这是官方推荐的做法。此外, Flink CEP 中也保留了简化版的PatternSelectFunction , 它无法直接处理超时事件,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调用 PatternStream 的.select()方法时多传入一个 PatternTimeoutFunction 参数来实现这一点。
??PatternTimeoutFunction 是早期版本中用于捕获超时事件的接口。它需要实现一个 timeout() 方法,同样会将部分匹配的事件放在一个 Map 中作为参数传入,此外还有一个参数是当前的时间戳。提取部分匹配事件进行处理转换后,可以将通知或报警信息输出。
??由于调用.select()方法后会得到唯一的 DataStream,所以正常匹配事件和超时事件的处理结果不应该放在同一条流中。正常匹配事件的处理结果会进入转换后得到的 DataStream,而超时事件的处理结果则会进入侧输出流;这个侧输出流需要另外传入一个侧输出标签(OutputTag) 来指定。
??所以最终我们在调用 PatternStream 的.select()方法时需要传入三个参数:侧输出流标签( OutputTag ), 超 时 事 件 处 理 函 数 PatternTimeoutFunction , 匹配事件提取函数PatternSelectFunction。下面是一个代码中的调用方式:
// 定义一个侧输出流标签,用于标识超时侧输出流
OutputTag<String> timeoutTag = new OutputTag<String>("timeout"){};
// 将匹配到的,和超时部分匹配的复杂事件提取出来,然后包装成提示信息输出
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String> resultStream = patternStream
.select(timeoutTag,
// 超时部分匹配事件的处理
new PatternTimeoutFunction<Event,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imeout(Map<String, List<Event>> pattern, long timeoutTimestamp) throws Exception {
Event event = pattern.get("start").get(0);
return "超时:" + event.toString();
}
},
// 正常匹配事件的处理
new PatternSelectFunction<Event,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elect(Map<String, List<Event>> pattern) throws Exception{
...
}
}
);
// 将正常匹配和超时部分匹配的处理结果流打印输出
resultStream.print("matched");
resultStream.getSideOutput(timeoutTag).print("timeout");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超时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从 Map 里只能取到已经检测到匹配的那些事件; 如果取可能未匹配的事件并调用它的对象方法, 则可能会报空指针异常(NullPointerException)。另外,超时事件处理的结果进入侧输出流,正常匹配事件的处理结果进入主流,两者的数据类型可以不同。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
??在电商平台中,最终创造收入和利润的是用户下单购买的环节。用户下单的行为可以表明用户对商品的需求,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每次下单都会被用户立刻支付。当拖延一段时间后, 用户支付的意愿会降低。所以为了让用户更有紧迫感从而提高支付转化率,同时也为了防范订单支付环节的安全风险,电商网站往往会对订单状态进行监控,设置一个失效时间(比如 15 分钟),如果下单后一段时间仍未支付,订单就会被取消。
??首先定义出要处理的数据类型。我们面对的是订单事件,主要包括用户对订单的创建(下单)和支付两种行为。因此可以定义 POJO 类 OrderEvent 如下,其中属性字段包括用户 ID、订单 ID、事件类型(操作类型)以及时间戳。
public class OrderEvent {
public String userId;
public String orderId;
public String eventType;
public Long timestamp;
public OrderEvent() {
}
public OrderEvent(String userId, String orderId, String eventType, Long timestamp) {
this.userId = userId;
this.orderId = orderId;
this.eventType = eventType;
this.timestamp = timestamp;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OrderEvent{" +
"userId='" + userId + '\'' +
"orderId='" + orderId + '\'' +
", eventType='" + eventType + '\'' +
", timestamp=" + timestamp +
'}';
}
}
??当前需求的重点在于对超时未支付的用户进行监控提醒,也就是需要检测有下单行为、但15 分钟内没有支付行为的复杂事件。在下单和支付之间,可以有其他操作(比如对订单的修改),所以两者之间是宽松近邻关系。可以定义 Pattern 如下:
Pattern<OrderEvent, ?> pattern = Pattern
.<OrderEvent>begin("create") // 首先是下单事件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Order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OrderEvent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value.eventType.equals("create");
}
})
.followedBy("pay") // 之后是支付事件;中间可以修改订单,宽松近邻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Order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OrderEvent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value.eventType.equals("pay");
}
})
.within(Time.minutes(15)); // 限制在 15 分钟之内
??很明显,我们重点要处理的是超时的部分匹配事件。对原始的订单事件流按照订单 ID 进行分组,然后检测每个订单的“下单-支付”复杂事件,如果出现超时事件需要输出报警提示信息。
??整体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com.atguigu.bean.OrderEvent;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common.eventtime.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common.eventtime.WatermarkStrategy;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CEP;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Stream;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functions.PatternProcessFunc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functions.TimedOutPartialMatchHandler;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Pattern;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conditions.SimpleCondi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datastream.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environment.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windowing.time.Time;
import org.apache.flink.table.api.bridge.java.StreamTableEnvironment;
import org.apache.flink.util.Collector;
import org.apache.flink.util.OutputTag;
import java.time.Duration;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Map;
/**
* 案例,检测用户订单是否超时
*/
public class TimeOu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创建一个表执行环境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StreamTableEnvironment tableEnv = StreamTableEnvironment.create(env);
env.setParallelism(1);
env.getConfig().setAutoWatermarkInterval(100L);// 100毫秒生成一次水位线
// 1.用户行为事件 检测用户订单是否超时 我们假设订单从创建到支付只有20分钟,并且可以中途修改,但是修改后不会重新计时
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OrderEvent> streamOperator = env.fromElements(
new OrderEvent("1", "101", "create", 1000L),
new OrderEvent("2", "102", "create", 20000L),
new OrderEvent("1", "101", "update", 10 * 60 * 1000L),
new OrderEvent("1", "101", "pay", 15 * 60 * 1000L)
).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WatermarkStrategy.<OrderEvent>forBoundedOutOfOrderness(Duration.ofSeconds(2))// 延迟2秒保证数据正确
.withTimestampAssigner(new 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OrderEvent>() {
@Override
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OrderEvent element, long recordTimestamp) {
return element.timestamp;
}
})
);
// 2.定义模式
Pattern<OrderEvent, OrderEvent> pattern = Pattern.<OrderEvent>begin("first")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Order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OrderEvent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value.orderType.equals("create");
}
})
.followedBy("pay")// 因为中途可以修改订单,所以是非严格近邻
.where(new SimpleCondition<Order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OrderEvent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value.orderType.equals("pay");
}
})
.within(Time.minutes(15));
// 3.将模式应用到数据流上
PatternStream<OrderEvent> patternStream = CEP.pattern(streamOperator.keyBy(event -> event.orderId), pattern);
// 4侧输出流 定义侧输出流标签
OutputTag<String> outputTag = new OutputTag<String>("timeout") {
};
// 5.处理匹配到的数据
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String> res = patternStream.process(new MyPatternProcessFunction(outputTag));
res.print("payed: =>");
res.getSideOutput(outputTag).print("timeout: =>");
env.execute();
}
public static class MyPatternProcessFunction extends PatternProcessFunction<OrderEvent, String> implements TimedOutPartialMatchHandler<OrderEvent> {
public OutputTag<String> outputTag;
public MyPatternProcessFunction(OutputTag<String> outputTag) {
this.outputTag = outputTag;
}
// 获取正常的匹配事件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Match(Map<String, List<OrderEvent>> map, Context ctx, Collector<String> out) throws Exception {
OrderEvent orderEvent = map.get("pay").get(0);
out.collect("用户 " + orderEvent.userId + "的订单=>" + orderEvent.orderId + "正常支付!");
}
// 处理超时的事件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TimedOutMatch(Map<String, List<OrderEvent>> map, Context ctx) throws Exception {
OrderEvent orderEvent = map.get("first").get(0);
ctx.output(outputTag, "用户 " + orderEvent.userId + "的订单=>" + orderEvent.orderId + "超时!");
}
}
}
??分析测试数据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订单 1 和订单 3 都在 15 分钟进行了支付,订单 1 中间的修改行为不会影响结果;而订单 2 未能支付,因此侧输出流输出了一条报警信息。且同一用户可以下多个订单,最后的判断只是基于同一订单做出的。这与我们预期的效果完全一致。用处理函数进行状态编程,结合定时器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但明显 CEP 的实现更加方便, 也更容易迁移和扩展。
??CEP 主要处理的是先后发生的一组复杂事件,所以事件的顺序非常关键。前面已经说过, 事件先后顺序的具体定义与时间语义有关。如果是处理时间语义,那比较简单,只要按照数据处理的系统时间算就可以了;而如果是事件时间语义,需要按照事件自身的时间戳来排序。这就有可能出现时间戳大的事件先到、时间戳小的事件后到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乱序数据” 或“迟到数据”。
??在 Flink CEP 中沿用了通过设置水位线(watermark)延迟来处理乱序数据的做法。当一个事件到来时,并不会立即做检测匹配处理,而是先放入一个缓冲区(buffer)。缓冲区内的数据,会按照时间戳由小到大排序;当一个水位线到来时,就会将缓冲区中所有时间戳小于水位线的事件依次取出,进行检测匹配。这样就保证了匹配事件的顺序和事件时间的进展一致,处理的顺序就一定是正确的。这里水位线的延迟时间,也就是事件在缓冲区等待的最大时间。
??这样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水位线延迟时间不可能保证将所有乱序数据完美包括进来,总会有一些事件延迟比较大,以至于等它到来的时候水位线早已超过了它的时间戳。这时之前的数据都已处理完毕,这样的“迟到数据”就只能被直接丢弃了——这与窗口对迟到数据的默认处理一致。
??我们自然想到,如果不希望迟到数据丢掉,应该也可以借鉴窗口的做法。Flink CEP 同样提供了将迟到事件输出到侧输出流的方式: 我们可以基于 PatternStream 直接调用.sideOutputLateData()方法,传入一个 OutputTag,将迟到数据放入侧输出流另行处理。代码中调用方式如下:
PatternStream<Event> patternStream = CEP.pattern(input, pattern);
// 定义一个侧输出流的标签
OutputTag<String> lateDataOutputTag = new OutputTag<String>("late-data"){};
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ComplexEvent> result = patternStream
.sideOutputLateData(lateDataOutputTag) // 将迟到数据输出到侧输出流
.select(
// 处理正常匹配数据
new PatternSelectFunction<Event, ComplexEvent>() {...}
);
// 从结果中提取侧输出流
DataStream<String> lateData = result.getSideOutput(lateDataOutputTag);
??可以看到,整个处理流程与窗口非常相似。经处理匹配数据得到结果数据流之后,可以调用.getSideOutput()方法来提取侧输出流,捕获迟到数据进行额外处理。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functions.KeySelector;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CEP;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SelectFunc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Stream;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TimeoutFunc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Pattern;
import org.apache.flink.cep.pattern.conditions.IterativeCondi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TimeCharacteristic;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datastream.KeyedStream;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datastream.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environment.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functions.timestamps.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
import org.apache.flink.streaming.api.windowing.time.Time;
import org.apache.flink.util.OutputTag;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Map;
/**
* 首先,我们构造一个股票事件对象,并假设一种异动模式V形反转:股价先下跌10%后上涨20%。
*/
public class Launch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env.setParallelism(1);
env.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TimeCharacteristic.EventTime);
KeyedStream<StockEvent, Object> source = env.fromElements(
new StockEvent("600519.SH", 1616761570000L, 100.00),
new StockEvent("600519.SH", 1616761590000L, 95.00),
new StockEvent("600519.SH", 1616761630000L, 89.00),
new StockEvent("600519.SH", 1616761690000L, 122.00),
new StockEvent("600519.SH", 1616761770000L, 99.00),
new StockEvent("600519.SH", 1616761830000L, 121.00)
).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new 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StockEvent>(Time.milliseconds(500L)) {
@Override
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StockEvent element) {
return element.timestamp;
}
}).keyBy(new KeySelector<StockEvent, Objec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getKey(StockEvent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value.stockCode;
}
});
OutputTag<StockEvent> orderTimeoutOutput = new OutputTag<StockEvent>("orderTimeout") {
};
Pattern<StockEvent, StockEvent> pattern = Pattern.<StockEvent>begin("base")
.followedByAny("bottom")
.where(new IterativeCondition<Stock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StockEvent value, Context<StockEvent> ctx) throws Exception {
Iterable<StockEvent> baseEvents = ctx.getEventsForPattern("base");
Iterator<StockEvent> it = baseEvents.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StockEvent e = it.next();
if ((e.getPrice() - value.getPrice()) / e.getPrice() > 0.1)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
.followedByAny("movement")
.where(new IterativeCondition<StockEven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filter(StockEvent value, Context<StockEvent> ctx) throws Exception {
Iterable<StockEvent> lastEvents = ctx.getEventsForPattern("bottom");
Iterator<StockEvent> it = lastEvents.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StockEvent e = it.next();
if ((value.getPrice() - e.getPrice()) / e.getPrice() > 0.2)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
.within(Time.minutes(6));
PatternStream<StockEvent> patternStream = CEP.pattern(source, pattern);
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String> result = patternStream.select(orderTimeoutOutput, new PatternTimeoutFunction<StockEvent, StockEvent>() {
@Override
public StockEvent timeout(Map<String, List<StockEvent>> map, long l)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map.get("base").get(0);
}
}, new PatternSelectFunction<StockEvent,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elect(Map<String, List<StockEvent>> map)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map.get("base").get(0).getPrice() + " , " + map.get("bottom").get(0).getPrice() + " , " + map.get("movement").get(0).getPrice();
}
});
result.print();
env.execute("execute cep");
}
public static class StockEvent {
String stockCode;
long timestamp;
Double price;
public StockEvent(String stockCode, long timestamp, Double price) {
this.stockCode = stockCode;
this.timestamp = timestamp;
this.price = price;
}
public String getStockCode() {
return stockCode;
}
public void setStockCode(String stockCode) {
this.stockCode = stockCode;
}
public long getTimestamp() {
return timestamp;
}
public void setTimestamp(long timestamp) {
this.timestamp = timestamp;
}
public Double getPrice() {
return price;
}
public void setPrice(Double price) {
this.price = pric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