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份社会责任报告里,窥见华润啤酒的“全局观”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8日

我们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小到个体、大到企业,凡是存在于这个社会里的成员,其实都担负着各种责任。

个体的责任好理解,比如赡养父母、养育孩子等等。企业的社会责任,近些年频繁被公众提起,但究竟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很多人并不清楚。

官方一些的说法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不过,这样看还是不够具体。很多上市企业通过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展示自身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运用好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上市企业的稳定发展和价值提升,增强利益相关方信心。

然而,一些上市企业发布的社会报告还不够规范、结构不够完整、内容不够全面,难以达到监管机构的披露要求,也难以增强外部市场的信心。

不过,也有些特例。最近,华润啤酒发布2022社会责任报告,从这份报告里能看到华润啤酒的“全局观”,这也给外界树立了值得参考的价值样本。

“企业、行业、国家”三位一体,华润啤酒的全局观

企业社会责任,本身是一个外来概念。

1953年,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美国学者霍华德·伯文(Howard R.Bowen)发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指出大企业有能力在各个方面影响公民的生活,理应履行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满足社会目标和价值而采取的政策、计划和行动”。

此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不断演变和丰富,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开始进入中国商业界。

2006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将社会责任引入上市公司,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愿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制度建设。

最近十几年,不少中国上市企业加大频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形成了一股热潮。Wind数据显示,2006年至2021年度,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企业从10家上升到1422家。

根据《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在2022年被研究的2300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里,超过九成的发布主体为上市企业。可以明显看出,上市企业相比于非上市企业,更重视对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披露。

不过,也要看到一些上市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还有待提升的地方,比如报告里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监管机构的信息披露要求,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显示,“结构不太完整”(C级)和“结构不太完整且信息披露缺乏层次性”(D级)的两类报告占比合计高达46%,这意味着近一半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没有形成体系化。

之所以没有形成体系化,是因为没有从整体和全局去考虑问题,也就是缺乏“全局观”。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强调多利益相关方视角,关注的群体比较宽泛。另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应用场景比较宽泛,可能出现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社区沟通、员工管理等领域,这就更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全局观”。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其要重视“全局观”。

本身,国有企业就是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主力军。《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显示,2022年,879家报告发布主体属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高达38.22%。

国家也对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提出了要求。早在201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便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加强社会责任日常信息披露。所谓“健全”,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要求国企拥有“全局观”意识。

当然,并非所有上市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这件事上,缺乏全局观。透过华润啤酒最近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看出它构建出一套“企业视角+行业引领+国家责任”三位一体的商业逻辑,显露出明显的“全局观”。

华润啤酒的“价值样本”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全局观,要求企业不仅要视野足够宽广,同时也要调动各方群体,从理论到实践要打通。

一些上市企业只是在理论上描绘了一幅蓝图,但并没有去联合各方真正把蓝图变为实践。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企业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进行实践和创新,依然不会获得较大认可。

从华润啤酒的社会责任报告里可以看到,“国麦振兴”项目就是以整合发展的全局观,去突破产业局限的一次实践和创新。

大麦是啤酒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原材料,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国产啤酒酿造所需的大麦约90%依赖进口。这是啤酒产业链中最大的短板,不利于我国大麦和啤酒的长期稳定发展。

国麦要振兴,需要“推动者”“创新者”“实践者”,把研发端到需求端的整个链条串起来,推动产业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麦振兴”项目的进程中,华润啤酒发挥出全局观意识,做了很多搭建桥梁、统筹规划的工作。

比如,华润啤酒与中国酒业协会共同发起并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共同研讨,推动解决进口麦芽“卡脖子”危机。

不仅仅是研讨,华润啤酒还走到田间地头寻找与农场的创新合作方案,调动种植单位或农户的积极性,帮助农户创收。同时,建立国麦标准化种植试点基地,以整合思维突破产业局限,不断推动“国麦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证券日报》社在北京举办“2023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发展论坛”,其中华润啤酒携手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春蕾麦芽有限公司等机构、企业联合发起的“国产啤麦品质提升及标准化种植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荣获证券日报“2023ESG优秀案例”的殊荣。

这是华润啤酒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交流的一次创新性突破,同时也在启发行业内外进一步思考如何集群体之力,真正推动中国大麦和啤酒产业的长期发展。

另外在社会责任报告里,还可以看到华润啤酒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也显露出“全局观”。

部分上市企业也在布局绿色低碳,但是只考虑当下,没有从可持续的角度贡献更多力量。

可以看到,华润啤酒的“绿色视野”更广阔,它不仅在大力发展绿色工厂、绿色低碳等业务,还在为行业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比如通过完成《华润雪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健全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建设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等等。

这些做法显然考虑地更为全面和长远,因为健全的管理体系,可以利用制度让企业自身的绿色发展更规范。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在全社会层面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

透过显露“全局观”的社会责任报告,能够看到华润啤酒在满足主业需要,又赋能行业与产业,站在国企视角为国家战略提供支持与样本,既迸发出当期价值又显露出长期价值。

这种长期价值,在于其始终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满足着社会需求。

“全局观”下的长期主义

“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任何企业得以生存,都是因为它满足了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实现了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表达这样的观点。

一家企业要想在商业世界长期生存,必须把自己嵌入到社会结构里,用全局观为整个社会提供独特的价值,才有可能持续活下去。

那些基业长青、持续发展的优秀企业,几乎都擅长运用“全局观”的企业,比如沃尔玛、可口可乐等等。它们在员工、供应链、社会公益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社会责任报告,同样要求企业拥有全局观,视野足够宽广。面对政府、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供应商、社区居民等不同利益方,企业要做到兼顾各方要求。

传统的、不够全面的社会责任报告,往往过于关注各种机构颁发的荣誉、奖项等等,以此提升社会公众形象。然而,它们缺乏对员工进行深度关怀,以及促进供应链伙伴成长。

很多时候,这些动作被看作是成本负担,但实际上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因为员工和供应链伙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他们获得更大关注和投入后,能够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就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透过华润啤酒最新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以看到它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大力投入。

比如,华润啤酒坚持以人为本,以提升员工幸福感为己任,为员工创建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推动责任供应链建设,加强供应商管理,扶持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带动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能看到,2022年华润啤酒产品出厂合格率100%、政府部门抽检合格率100%、客户投诉反馈的处理解决率达96%,这些数字背后是华润啤酒在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和大力投入。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员工和员工之间的竞争,华润啤酒显然深谙此道。

除了要助力员工、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成长企业肩上还担负着国家责任,比如乡村振兴。如今,乡村振兴已经成为观察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窗口。要助力乡村振兴,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

可以看到,华润啤酒将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动对口帮扶工作。通过“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帮扶策略,公司助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比如在西藏地区,华润啤酒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派驻驻村队员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路。

整体上,从华润啤酒的社会责任报告里能看它的“全局观”,真正构建出“企业视角+行业引领+国家责任”三位一体的商业逻辑。

与此同时,它也实现在了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三个层面上的跃迁,筑牢了竞争壁垒和长期主义的基石。

中国的上市企业,应该在社会责任报告里多一些体系化的内容,在经营中多一些“全局观”思维,那么中国经济也会形成更大的前进动力。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yidiancaijing/article/details/135274662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