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概述
1.1软件与软件危机
软件的概念
软件危机
1.2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的本质特性:
软件工程基本原理:
软件工程方法学:
软件工程方法学分类
1.3软件生命周期
1.4软件过程
瀑布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
增量模型
螺旋模型
喷泉模型
二、可行性研究
2.1可行性研究任务?
2.2可行性研究内容
可行性研究步骤
2.3系统流程图
2.4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
数据流图(DFD)
数据流图画法
数据字典
2.5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估计
成本/效益分析步骤
三、需求分析
3.1需求分析任务
3.2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方法
3.3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3.4实体练习图、状态转换图
实体联系图(E-R图)
状态转换图
3.5其他图形工具
层次方框图
Warnier图
IPO图
3.6验证软件需求?
四、总体设计
4.1设计过程
系统设计阶段
结构设计阶段
4.2设计原理
概念
耦合
?内聚
4.3启发规则
4.4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层次图与IPO图
结构图
4.5面向数据流设计方法?
五、详细设计
5.1详细设计的目的?
5.2结构程序设计
5.3人机界面设计
设计人机界面常遇到的4个问题:
?人机界面设计指南:
5.4过程设计工具
程序流程图:
盒图(N-S)
PAD图
判定表
判定树
PDL:
5.5程序复杂度定量度量
六、实现与测试?
6.1实现
语言选择
编码风格
6.2软件测试基础
?软件测试的准则
?软件测试的方法
软件测试的步骤:
6.3单元测试
6.4集成测试
6.5确认测试
6.6白盒测试
?6.7黑盒测试
等价划分法
?边界值分析法
6.8调试
6.9软件可靠性和可用性
七、维护
7.1软件维护定义
7.2软件维护特点
7.3软件维护过程
7.4软件可维护性
7.5预防性维护
7.6软件再工程过程
八、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8.1?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8.2面向对象概念
8.3面向对象建模
8.4对象模型
8.5动态模型
8.6功能模型?
8.7三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九、软件项目管理
一、概述
1.1软件与软件危机
软件的概念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软件=程序+数据+文档)
数据:使程序能够适当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
程序: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指令序列
文档:是开发、使用和维护过程程序所需要的图文资料
软件的特点:
- 软件本身的复杂性
- 软件的成本高昂
- 软件开发未摆脱手工开发方式
- 软件维护与硬件有本质差,维护难度高
- 软件开发不是传统硬件制造过程
- 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无磨损性
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的概念: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软件危机包含两方面内容:
- 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
- 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软件危机的表现:
- ?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估算不准确
- 用户对已完成软件不满意
- 软件质量不可靠
- 软件不可维护
- 没有适当文档资料
- 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 软件开发生产率低
软件危机的原因:
- 主观原因:
- 忽视需求分析
- 轻视软件维护
- 没有认识到程序只是软件的一部分
- 没有认识到软件开发只是漫长软件周期中一个比较次要阶段
- 越到后期引入变动付出代价越高
- 客观原因:
- 软件是逻辑实体,缺乏可见性,管理和控制困难
- 软件不会磨损,维护意味着修改原来设计,维护困难
- 软件规模庞大,程序复杂性随规模增加指数上升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
- 对计算机软件应该有正确认识
- 戏曲借鉴人类长期从事各种工程项目积累的原理、概念、技术和方法
- 积极开发和使用计算机辅助开发道具
- 探索更好更有效地管理措施和手段对开发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1.2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出现来源于软件危机
定义: 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经济的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维护它
软件工程的本质特性:
- 关注大型程序的构造
- 中心课题是控制复杂性
- 软件经常变化
- 开发效率非常重要
- 开发人员和谐合作是关键
- 软件需有效支持用户
- 软件开发者替代其他领域人员创造产品
软件工程基本原理:
- 按软件生存期分阶段制定计划并认真实施
- 坚持进行阶段评审坚持严格的产品控制
- 使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 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审查
- 用人少而精
- 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软件工程方法学:
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方法的集合称为方法学,也称为泛型
软件工程方法学包括三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 方法:完成软件开发各项任务的技术方法,回答“怎么做”
- 工具:为运用方法提供的自动或半自动软件工程支撑环境
- 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框架,回答“何时做”
软件工程方法学分类
传统方法学(生命周期方法学):
- 采用结构化技术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
- 把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阶段
- 每个阶段开始和结束有严格标准
- 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严格审查
面向对象方法学:
- 把对象作为融合了数据及在数据上的操作行为的统一软件构件
- 把所有对象划分为类
- 按照父子关系,把若干类组成层次结构的系统
- 对象彼此间仅能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
1.3软件生命周期
- 软件定义
- 问题定义:弄清用户要解决什么问题
- 可行性研究:上阶段确定问题是否可行
- 需求分析:问解决这个问题,系统需要具备什么功能
- 软件开发
- 总体设计:设计软件结构,确定程序由哪些模块组成以及模块间的关系
- 详细设计:对每个模块,设计详细规格说明,确定算法和数据结构
- 编码和单元测试:将详细设计内容用语言实现,并测试每个模块
- 综合测试:通过各种类型测试使软件达到预定要求
- 软件维护
1.4软件过程
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框架。通常用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描述软件过程
主要包括:
- 瀑布模型
- 快速原型模型
- 增量模型
- 螺旋模型
- 喷泉模型
- 其他模型
瀑布模型
将软件生存周期的各项活动规定为依照固定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工作,最终得到软件产品
特点:
- 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
- 推迟实现的观点
- 质量保证的观点
- 每个阶段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
- 每个阶段结束前完成文档审查,及时改正错误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建立可运行的程序,它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功能的一个子集
优点:开发的软件通常满足需求、软件开发基本是线性过程
缺点:准确原型设计困难、不利于开发人员创新
增量模型
先完成一个系统自己的开发,再按同样的开发步骤增加功能,如此递增下去直至满足全部系统需求
优点:短时间内可提交部分功能;逐渐增加产品功能,用户适应产品快
缺点:增量构件划分以及集成困难;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
螺旋模型
在每个阶段之前都增加了风险分析过程的快速原型模型。看作增加了风险分析的快速原型模型
优点:利于把软件质量作为软件开发目标;减少测试;维护和开发不分开
缺点:风险评估困难
喷泉模型
典型的面向对象软件过程模型。体现迭代和无缝的特性
二、可行性研究
2.1可行性研究任务?
研究目的:用最小的代价在最小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实质: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的大大压缩和简化,在较高层次上以较为抽象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过程
过程:
- 分析问题定义
- 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数据流图+数据字典)
- 根据逻辑模型探索若干种可供选择解法
- 研究每种解法的可行性 :经济、技术、操作、其他可行性
2.2可行性研究内容
可行性研究步骤
- 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对问题定义阶段初步确定的规模和目标进行肯定或改正,并列出对目标系统的约束和限制
- 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了解现有系统能做什么,而不花费过多时间分析怎么实现这些功能
- 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现有物理系统>现有逻辑模型>目标逻辑模型>目标物理系统
- 进一步定义问题:分析员和用户一起再次重查系统。前四个步骤构成一个闭环
- 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从技术、操作、经济防骗排除
- 推荐行动方针:给出是否继续的结论
- 草拟开发计划
- 书写文档提交审查
2.3系统流程图
是一种描绘物理系统的图,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形式描绘物理系统的各部件,表达数据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
2.4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
数据流图(DFD)
描述信息流和数据从输入到输出过程所经受的变换。没有任何具体物理部件,只是描绘数据在软件中流动和被处理的逻辑过程
数据流图画法
- 确定系统输入输出、源点以及终点
- 画系统顶层数据流图:用加工将输入输出数据连接起来,给加工、数据等命名
- 自顶向下分解,画出分层数据流图:将加工细分,细分成几个数据流图表示
数据字典
是关于数据的信息集合,即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定义的集合
内容:数据流、数据流分量(数据元素)、数据存储、处理
用途:在软件分析和设计过程中给人提供关于数据的描述信息
2.5成本效益分析
目的:从经济角度分析系统的开发是否能够盈利
成本估计
-
代码行技术:软件成本=每行代码的平均成本*行数
-
?任务分解技术:每个任务的成本=人力*平均工资?
成本/效益分析步骤
- 估计开发成本、运行费用和新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
- 比较新系统的开发成本和经济效益
三、需求分析
3.1需求分析任务
- 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
- 功能需求:系统必须提供的服务功能
- 性能需求:系统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响应速度、安全性)
- 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可靠性定量、可用性量化
- 出错处理需求:错误的响应机制
- 接口需求:应用系统与环境通信格式常见用户接口需求、硬件接口需求、软件接口需求、通信接口需求
- 约束:用户或环境强加的限制条件(工具、语言等)
- 逆向需求:系统不应该做什么
- 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将来可能需要实现的需求
- 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
- 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 修正系统开发计划
3.2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方法
- 访谈
- 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
- 建议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
- 快速建立软件原型
3.3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模型: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是对事物的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
模型分类:
- 数据模型:(实体-联系图),描绘数据对象及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
- 功能模型:(数据流图):描绘数据在系统中流动时被处理的逻辑过程,指明系统具有的变换数据的功能
- 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描绘系统的各种行为模式在不同状态之间转换的方式
3.4实体练习图、状态转换图
实体联系图(E-R图)
- 实体:描述数据对象
- ?属性:描述数据对象的性质
- 联系:描述数据对象之间的交互方式(1对1,1对多,多对多)
- 表示方式:矩形=实体、菱形=联系、圆角矩形=属性
状态转换图
状态:系统的行为模式,包括初态、终态、中间形态
事件:是指在某个特定时刻发生的事情,即对系统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的事件抽象
表示方式:实心圆=初态、同心圆=终态、圆角矩阵=状态
3.5其他图形工具
层次方框图
表示方式:用树形结构的一系列矩阵框描述数据的层次结构
优点:随着层次的逐步惊喜,对数据结构的描绘也越来越详细
Warnier图
表示方式:用树形结构描绘信息的层次结构
优点:可以表明信息的逻辑组织。可以表明某类信息出现的条件或是否重复出现?
IPO图
表示方式:是输入、处理、输出图的简称,能够方便地描绘输入数据、对数据的处理和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优点:简略描绘系统主要算法
3.6验证软件需求?
从那些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
- 一致性:所有需求必须是一致的
- 完整性:需求必须是完整的
- 现实性:指定的需求应该能用现有的硬件而后软件技术实现
- 有效性:必须证明需求是正确有效的
验证软件需求的方法
- 验证需求的一致性: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形式化语言描述需求、用软件工具验证
- 验证需求的现实性:参照开发经验
- 验证需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建立软件原型
四、总体设计
4.1设计过程
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或初步设计
任务:
- 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由哪些模块组成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
- 划分出物理元素。包括程序、数据库、文档等
设计过程包括系统设计阶段和结构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
- 设想供选择的方案:数据流图出发,将处理分组抛弃行不通分组
- 选取合理的方案:上一步方案中选取低、中、高成本三种方案
- 推荐最佳方案:制定详细实现计划
结构设计阶段
- 功能分解:对数据流图进一步细化,进行功能分解。可以用IPO图等工具描述细化后每个处理的算法
- 设计软件结构:层次图或结构图描绘软件结构。或数据流图导出软件结构
- 设计数据库
- 指定测试文档
- 书写文档
- 审查和复审
4.2设计原理
概念
模块:能够单独命名,由边界元素限定的程序元素的序列,是构成程序的基本构件
模块化:把程序划分为独立命名且可独立访问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把这些模块集成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可以完成指定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抽象: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暂时不考虑细节
逐步求精:逐步揭露出底层细节
信息隐藏:指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主要是指模块的实现细节
局部化:指把一些关系密切的软件元素物理地放得彼此靠近,有助于实现信息隐藏
模块独立
- 模块独立性:是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蔽和局部化概念的直接结果
- 模块独立是好设计的关键,设计师决定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
- 度量标准:耦合、内聚
耦合
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序的度量。
耦合强度取决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通过接口的数据等。耦合性越高,模块独立性越弱
耦合分类(低->高):无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标记耦合(特征耦合)=>控制耦合=>外部耦合=>公共耦合
?内聚
用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内聚分类(低->高):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同其他模块强耦合的模块意味着弱内聚;
软件设计目标:强内聚、低耦合
4.3启发规则
- 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
- 模块规模应该是中
- 深度、宽度、扇入和扇出应适当
- 深度:表示软件结构中控制的层数
- 宽度:软件结构内同一层次上的模块总数的最大值
- 扇出:一个模块直接控制(调用)的模块数目,扇出过大意味着模块过分复杂。一般一个设计的好的经典系统的平均扇出是3或4,扇出的上限是5到9
- 扇入:指有多少上级模块调用它,扇入大说明上级模块共享该模块的数目多。
- 好的软件结构顶层扇出比较高,中层扇出比较少,底层扇入到公共的使用模块中,即底层模块有高扇入
- 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之内
- 作用域:指受该模块内一个判定影响的所有模块的集合
- 控制域:是这个模块本身以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从属于它的模块的集合
- 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
- 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
- 模块功能应该可以预测
4.4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层次图与IPO图
层次图:用方框和连线表示,连线表示上下层的调用关系
IPO图 :层次图加编号
结构图
不仅描述调用关系,还描述传递的信息和调用模式
箭头代表调用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尾部空心代表数据,实心代表控制信息
调用模块分类:简单调用、循环调用、选择调用
4.5面向数据流设计方法?
面向数据流设计方法也称为结构化设计方法(SD)
数据流图分类:
- 变换流:由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三部分组成
- 事务流:在多种事务中选择一个执行?
变换分析:把具有变换流特点的数据流图映射成软件结构?
五、详细设计
5.1详细设计的目的?
目的:确定怎样具体地实现所要求的系统。得出对目标的精确描述
任务:
- 过程设计:即设计软件体系结构中所包含的每个模块的实现算法
- 数据设计:设计软件数据结构
- 接口设计: 设计软件内部各模块之间的接口
5.2结构程序设计
只用三种基本的控制结构就能实现任何单入口单出口的程序
三种基本控制结构:选择结构、顺序结构、循环结构
扩充的控制结构:Do-case多分枝和Do-UNTIL循环。
修正的结构程序设计:出了基本控制结构和扩展控制结构还是用BREAK结构
5.3人机界面设计
是接口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人机界面常遇到的4个问题:
?人机界面设计指南:
5.4过程设计工具
是描述程序处理过程的工具
- 程序流程图
- 盒图(N-S图)
- PAD图
- 判定表
- 判定树
- 过程设计语言(PDL)
程序流程图:
又称为程序框图,它是历史最悠久使用广泛的描述软件设计的方法,然而它也是用的最混乱的一种方法
盒图(N-S)
处于要有一种不允许违背结构程序设计精神的图形工具的考虑
PAD图
它用二维树形结构的图来表示程序的控制流,将这种图翻译成程序代码比较容易
判定表
当算法中包含多重嵌套的条件选择时,判定表却能够清晰地表示复杂的调节组合与应做的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
组成:
- 左上部列出所有条件,左下部是所有可能的动作
- 右上部时表示各种条件组合,右下部时每种条件组合对应的动作
判定树
是判定表的变种,也能清晰地表示复杂的条件组合与应做的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
PDL:
过程设计语言也叫伪代码
5.5程序复杂度定量度量
定量的度量详细设计模块的质量
McCabe方法:将程序图转化为程序流程图再计算复杂度
计算方法:
- 流图中的区域数=环形复杂度
- 流图G的环形复杂度V(G)=E-N+2,E是流图中边的条数,N是结点数
- 流图G的环形复杂度V(G)=P+1,其中P是流图中判定结点的数目。V(G)<=10比较科学
六、实现与测试?
6.1实现
软件生命周期的编码和测试统称为实现
语言选择
选择适宜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减少变成的难度、减少程序测试量、容易维护的现实基础
编码风格
- 程序内部的文档
- 数据说明
- 语句构造
- 输入输出
- 效率:效率主要指处理机时间和存储器容量
6.2软件测试基础
软件测试: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分为编码阶段(单元测试)和测试阶段(各种综合测试)
?软件测试的准则
- 所有测试都应该能追溯到用户需求
- 应该远在测试之前就指定测试计划
- Pareto原理:80%的错误是由20%的模块造成的
- 应该从“小规模”测试开始,并逐步进行大规模测试
- 穷举测试是不可能的;测试只能说明程序有错误,但不能证明程序无错误
- 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发现错误,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担任测试工作
?软件测试的方法
黑盒测试法:将软件看作一个黑盒子,不考虑其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只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测试软件是否能够正确接收输入数据,产生正确的输出数据。即程序是否正确的实现了其功能。又称为“功能测试”
白盒测试法:完全知道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算法,因此可以将程序看作一个透明的百合子,根据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测试程序内部的主要执行通路是否能按照预定的要求正确工作。又称“结构测试”
软件测试的步骤:
- 单元测试(模块测试):将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进行测试。发现的错误编码和详细设计阶段的错误
- 子系统测试:将模块集成为一个子系统进行测试。着重测试模块的接口
- 系统测试:将子系统组装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测试。子系统测试和系统测试总称为“集成测试”
- 验收测试(确认测试):在用户的参与下,往往使用实际的数据进行的测试。发现需求说明中的错误
- 平行运行:同时运行新开发出来的系统和将被它取代的旧系统,以便比较新旧两个系统的处理结果
6.3单元测试
测试依据:详细设计文档
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白盒测试技术
着重点:
- 模块接口
- 局部数据结构
- 重要的执行通路
- 出错处理通路
- 边界条件
6.4集成测试
目标:发现与接口有关的问题
实施者:独立的测试机构或第三方人员?
集成方法:非渐增测试、渐增测试(自顶向下集成、自底向上集成)
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法:上层模块用自顶向下,下层模块用自底向上
回归测试:重新执行已经做过测试的某个子集,以保证程序的变化没有带来非预期的副作用?
6.5确认测试
目标:验证软件的有效性
验证:为了确保软件正确的实现了某个特定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确认:为了保证软件确实满足了用户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 Alpha测试:用户在开发者的场所,在开发者指导下进行
- Beta测试: 用户在用户场所进行,遇到问题报告给开发者,让开发者进行修改
6.6白盒测试
测试用例:测试输入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
测试方案:测试目的、测试用例的集合
- 语句覆盖:被测试程序中的每条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 判定覆盖:使得被测程序中每个判定表达式至少获得一次”真“和”假“
- 条件覆盖:使得判定表达式中每个条件的可能的值至少出现一次
- 判定/条件覆盖:使得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出现一次,并使每个判定表达式所有可能的结果也至少出现一次
- 条件组合覆盖: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的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
- 路径覆盖:覆盖被测试程序中所有可能的路径
控制结构测试:基本路径测试、条件测试、循环测试
?6.7黑盒测试
等价划分法
- 把程序的装入数据集合按输入条件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每一个等价类相对于输入条件表示为一组有效或无效的输入
- 为每一等价类设计一个测试用例
?边界值分析法
输入等价类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就是应该做中测试的程序边界情况。选取的测试数据应该刚好等于、刚好小于、刚好大于边界值
6.8调试
是在测试发现错误之后排除错误的过程
方法;蛮干法、回溯法、原因排除法
结果:找到了原因,然后改正和排除;没有找到原因,猜测一个原因,并设计附加测试用例来验证这个假设
6.9软件可靠性和可用性
软件可靠性:程序在给定时间间隔内,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运行的概率
软件可用性:程序在给定的时间点,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运行的概率
七、维护
7.1软件维护定义
软件维护: 是在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分类:
- 改正性维护: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
- 适应性维护:为了和变化了的环境是当地配合而进行的修改软件的活动
- 完善性维护:为了满足在用户提出的增加新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要求和一般性的改进要求
- 预防性维护
7.2软件维护特点
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差别巨大
非结构化维护:唯一成分是程序代码,那么维护活动从艰苦地评价代码开始
结构化维护:有完整的软件配置再,那么维护工作从评价设计文档开始
维护的代价高昂
维护的问题很多
7.3软件维护过程
- 维护组织
- 维护报告
- 维护的事件流
- 保存维护记录
- 评价维护活动
7.4软件可维护性
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或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
7.5预防性维护
为了提高未来的可维护性或可靠性,主动地修改软件
7.6软件再工程过程
预防性维护也称为软件再工程
- 库存目录分析
- 文档重构
- 逆向工程
- 代码重构
- 数据重构
- 正向工程
八、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8.1?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按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以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对象为中心来思考和认识问题
采用的思想方法与原则:抽象、集成、封装分类、聚合等
要点:
- 任何客观事物或实体都是对象。对象组成客观世界,复杂的对象可以由简单的对象组成
- 具有相同数据和操作的对象可以归并为一个类(class),对象是对象类的一个实例
- 类可以派生出子类,子类继承父类的全部特性,又可以有自己的新特新。子类与父类形成类的层次结构
- 对象之间通过消息传递相互联系
面向对象=对象+类+继承+通信
优点:
- 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直
- 稳定性好
- 可重用性好
- 较易开发大型软件产品
- 可维护性好
8.2面向对象概念
略
8.3面向对象建模
模型:是一组图示符号和组织这些符号的规则,利用它们来定义和描述问题域中的属于和概念
- 对象模型:定义实体,描述系统数据,定义“对谁做”
- 动态模型:描述系统控制结构,规定“何时做”
- 功能模型:描述系统功能,指明系统应“做什么”
8.4对象模型
UML中,对象模型通常由“类图”组成
类和类之间的联系称为关系。通常分为:关联、繁华、以来和细化四种
- 关联:在类之间画一条连线
- 聚集:包括共享聚合和组合聚合
- 泛化:继承性的体现
- 依赖和细化
8.5动态模型
用来描述系统与事件相关的动态行为,从对象的“事件”和“状态”的角度出发,表现对象经过相互作用后,随时改变的不同运算顺序
动态模型包括“状态图”和“事件追踪图”
8.6功能模型?
?数据流图和用例图来描述功能模型
用例模型:
- 定义系统
- 寻找行为者和用例
- 描述用例
- 定义用例之间的关系
- 确认模型
8.7三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三个模型从三个侧面描述了索要开发的系统,它们相互补充、互相配合。使我们对系统的认识更全面
- 功能模型知名系统必须做什么
- 动态模型规定什么时候做
- 对象模型定义了做事情的实体
九、软件项目管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