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世界的明白人-CHAPTER 2 大神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7日

为什么一些成功人士熬夜加班比普通人还凶

首先要说,这个话题多多少少有点片面,因为并不是所有成功人士都不享受人生天天加班,但确实有很多人尽管收入已经很高了,依旧天天忙得跟个陀螺似的。而且,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多余,毕竟大部分人没法随随便便成功,都是拼过来的,淘汰一批后,剩下的理所当然很能吃苦。不过我今天不想只聊一般原因,而想聊点别人说得不多的,希望大家看完能有点启发。

虚妄的安全感

先说说我经历的一件事。我早年的一个兄弟之前从某互联网大厂“被辞职”了。他跟我说,在“被辞职”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很“安全”,项目按部就班地在做,该干啥干啥,突然有一天收到消息,说他们的产品线被裁掉了,他们这些人全被合并到另一条产品线上了,而问题就出在这个“合并”上。合并到另一条产品线的所有员工都要重新安排岗位,对于那些基层干编码的小伙伴来说,这个事本身不是问题,在哪儿干都是干,无非是换个地儿。最倒霉的就是我兄弟这种中层干部。

众所周知,大厂里啥都缺,唯独不缺领导,领导可能比公司的盆栽都多。所以,我兄弟他们那些领导到了另一条产品线就比较尴尬,既没法让他们继续当领导(毕竟人家又不缺领导),也没法安排他们去编码,毕竟这些做管理的已经多年不写代码,编码水平跟个大学生差不多,而且让他们熬夜修bug(漏洞),他们心态也不太好。

不只是这个问题,他们管理层工资要比基层高得多,公司不可能让他们拿着这么高的工资去做编码的工作。这就让人为难了,后来公司经过严肃讨论,给了他们两条路:不降级,但要去海外帮公司开疆扩土,扩展业务,比较艰苦,要离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接受降级,去做基层员工,收入大幅削减,虽然是从基层干起,但将来如有管理岗则优先提拔。

我这个兄弟一把年纪了,既不想去海外,又接受不了再回去写代码,气不过就辞职了。辞职之后正经慌了一段时间,后来去另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

带团队了,收入少了一些。前段时间跟他约饭,他说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我以前给他举的那个例子,美国那边很多程序员故意不升级也不涨工资,对于我们趋之若鹜的“管理层”,他们死活不去,主要是因为一旦公司出了问题,第一批裁的就是工资高但产出不明的中间管理层。这些中间管理层由于没有技术防身,被公司赶出来后往往慌作一团。他以前没懂这个例子,现在突然明白了。

第二件事是他早年有个机会去创业公司,但是觉得创业公司不太安全,随时有可能倒掉,让人缺乏安全感,不如去大厂稳定。从事后的情况来看,大厂的岗位并不是稳定,而是他作为一颗螺丝钉,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状态,因为无知而充满安全感。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事。大部分人可能会存在一个“虚幻的安全感”,觉得自己待在一个安全港里,公司不会倒闭,岗位不会裁撤,市场非常稳定,每天都差不多。

真实的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最起码一点,市场是不断波动的,公司在市场这个大海里就跟一艘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船一样。只有站在甲板上的船长能看到全景,并且知道明天可能是什么天气。他慌得要死,每天都觉得无比凶险,可是下边的人反倒是充满安全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站得越高,看得越全,越慌越痛苦。因为不只要关心业务怎么样,还要关心到期的债务怎么办,投放的广告有没有效果,是不是有强有力的竞争公司出现,剩下的现金还能撑多久,以及政策变化等。这些事都要考虑到,基本没人能安心睡着。

而恐惧比其他所有动机都更能让人充满动力。很多老板外表看着非常光鲜,其实他们绝大部分都在踩着钢丝前行,一步出错,几十年的积累就都打了水漂,这种事这两年估计大家也看得多了。大部分老板的钱都是账面上的,张三欠我两个亿,我欠李四一个亿,于是我有一亿元资产。如果碰上百年一遇的大疫情,张三倒闭了,那我就从资产一亿元变成负债一亿元了。好多老板在2020年一夜成“负翁”,就是这个原因。那些“富二代”普遍过得非常爽,他们跟基层员工有点像,看不到全局,有种虚妄的安全感,而“富一代”们往往兢兢业业,加班加点。

所有生意都是一时的

这句话我听了很多年,一直不太明白,因为那些持续百年的企业有的是,为啥说生意都是一时的呢?但是看得多了,我慢慢就明白了。确实有些企业做了很多很多年,但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诺基亚这家公司发展到现在已经持续一百五十多年了吧,它以前是造木浆的,后来开始造纸,随后其产业逐渐涉及橡胶、电缆、化工等,再后来搞通信,做手机,还有其他副业,副业跟主业之间变来变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家公司都是一艘“忒修斯之船”,开出港之后没几天,修修补补,就不再是以前那艘了。

腾讯、阿里这些互联网大厂也一样,一直都在变来变去。前段时间跟一个在大厂做预研的小伙伴聊了下,他说大公司是没有“聚焦核心业务”的,因为不能确定核心业务能持续多久。大家都是不断地开拓新战线,在各个方向上突破,哪个有进展算哪个,每年浪费掉的钱不计其数,收购小公司,开发新产品,并且随时准备变换赛道,或者脚踏好几条赛道。如果天天关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迟早会被不知道从哪儿蹿出来的竞争对手打个措手不及。

这就很有点像“蜂群算法”了。蜜蜂们智商是负的,但是它们可以通过一些笨办法来实现一些高难度操作。比如找到远处的花,它们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四处出击,哪只蜜蜂找到资源算哪个,然后大家一拥而上。大厂也一样,同时上马一百个项目,哪个成了算哪个。反正要不断地探索调整,没啥是不变的。客户的口味是刁钻的,如果你不变,一旦出现竞品,客户可能瞬间就会抛弃你。正如大家目睹的诺基亚的遭遇一样。

几乎所有赚到钱的人都清楚一个道理,“赚钱的本质是信息差”,一旦你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了,你就别想赚这个钱了。所以大家都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工作的心态不一样

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同样都是工作,但心态却完全不一样,因为两者的工作性质不一样。说这个之前,咱们先说个别的事。

现在有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好像叫什么“非物质成瘾性研究”,专门研究什么机制可以让游戏保持热度,让玩家一直玩下去。这个研究领域在游戏产业界非常火热,现在已经非常成熟。游戏宅男们都知道,本来只想玩一局游戏来着,但不知不觉就玩了个通宵。我过年那段时间因为疫情在家上班,下载了两个游戏,《缺氧》和《这是我的战争》,差点玩暴毙。尤其《缺氧》,我在玩的时候甚至会拿个本子在那里算来算去,游戏都玩出了高考的体验。我同事的手下甚至因为熬夜玩《缺氧》进医院了。

为啥这些游戏这么厉害呢?道理也不复杂,游戏开发人员仔细研究了人类底层固件里的基本逻辑,做出来的东西专门直接刺激人体内那些成瘾按钮。比如,人类本身对短期刺激非常敏感,所以无论是游戏,还是电影,甚至是网文,都要“千字一个小高潮”。也就是说,网文每一千字就得设计个刺激桥段出来,纯粹的平铺直叙没人看。电影也是,三分钟一个小高潮。游戏基本也遵循这个逻辑,这就是为啥有“关卡”“小Boss”“大Boss”之类的元素。

懂了这个逻辑,大家就知道为什么看电影很爽,看网文很爽,打游戏很爽,而教科书却让人感觉非常无聊。

此类游戏还有“有限挑战”“短期激励”“及时反馈”“随机奖励”等刺激元素。人对“反馈”有严重的依赖,做了一件事,如果迅速有反应,就会触发奖励机制,觉得非常过瘾。而且游戏得稍微有点挑战性,如果游戏挑战性不足,玩家很快就会感到乏味了;如果游戏太有挑战性,玩家又会因为挑战性太大而放弃。

现在回到主题,如果你当上了老板,手底下有了人,你就有了选择权和自主性,可以把不愿意做的乏味的事“外包”给别人,而专注做点有挑战性的事。你的工作性质就变了,工作变得像是打游戏,刺激而不乏味,尤其在赚钱多的时候,工作状态好得不得了。这也是为啥我之前说,创业是条单行道,一旦开始创业,基本就回不了头,因为那种紧张刺激、自己做决定自己收钱的欢乐成瘾性太强,创业者们基本上不可能再回格子间,听别人指令给别人做事了。

在我看来,有一定的家底依旧奋战不止的人,往往有一种“船长思维”,他处在风口上,能看到风险和机遇,从而去迎接挑战。人没有不喜欢

挑战的,这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

选择好难度,选择适当的挑战,不断提升自己,谁都能有个好结果。我经常说,成年人在知道社会的真相后,要早做准备,弄清楚哪些事是在为你的老板凑首付,哪些事是为你自己赚首付,避免虚妄的安全感,在平时生活中融入变化,不要害怕,折腾起来。

你其实并不孤单,

要知道那些特别厉害的人,

也一样艰苦,一样会没灵感,一样得慢慢耗。

人生的关键是主动去吃苦

我年轻时经常看到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对不对?确实是没啥错,但是真的有人能以自己的兴趣来谋生,靠着兴趣过一生吗?应该有,但是不会太多。这个世界有个令人非常惆怅的规律,不管什么事,一旦你把它当成工作,以此谋生,痛苦、失望、焦虑就会尾随而至,几乎毫无例外。

几年前我认识一个顶级网文作者,当初在巅峰时期,他每天都能更新五六千字,状态好的话,两三万字,存在草稿箱里,慢慢发。小说一写就是好几百万字,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他在作品里云淡风轻地说自己做这个主要是热爱,内容也是从虚空里来,根本不知道怎么就有这么多奇怪的想法。不过不知道为啥,他的那几个热度极高的小说很快就没下文了,也就是写到后来戛然而止,不写了。到现在很多读者还在追着骂他,如果可能的话,让他还是把之前的小说给写完。作为众多追更者之一,我也一直希望他能把小说结局给补上。

机缘巧合与那个网文作者结识后,我就问他为啥不把那些小说都写完。他说真实的写作过程太痛苦了,刚开始写文时,雄心勃勃要搞个世纪工程,但是越往后写越糟,书房里贴满了标签,记录着之前设计的各种线索和埋的伏笔,成天一摞一摞地看书找灵感。而且越往后写,他越感觉自己像个小丑,一开始玩着三个球,越玩球越多,到最后就发现自己接不住了。写完的那几本小说,也是在大面积杀掉小说中的人物来闭环各种线索后,才勉强收尾。虽然读者可能觉得还凑合,但是他自己知道基本是违心之作。另外,在刚开始写文的时候,他精神状态往往很好,写起来虎虎生威,但越到后来写得越艰难,写作后期每天起床跟上坟似的,有几次不仅脱发严重,甚至还进了医院。

我一直以为他写得很容易,完全没想到这么痛苦,不由得感慨人生艰难。其实张艺谋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一部电影,拍到三分之一时就知道是不是垃圾,但是因为有投资方管着,即便知道最后拍出来是垃圾,那也得拍下去。

网文作者倒是没这个问题,反正没人给投资,大不了这个IP不卖了。如果发现自己写不下去了,网文要变成垃圾了,就果断自宫。这样作品尽管成了断臂维纳斯,但那也比维纳斯长着两条章鱼臂强。

这个网文作者现在已经卖掉了好几个IP,江湖上说他其中几个IP卖得太便宜。他跟我说其实不是,那些作品到后来写成了那样,他想起来就心烦,于是别人出个价他就卖掉了,完全没有货比三家好好讨价还价,有种巴不得把自己的傻儿子送去读大学的感觉。当然了,尽管有几本网文没有写完,这个网文作者的成绩还是非常非常好的,甚至在东南亚都有他的大量网文读者,也算是为文化输出做出了一些贡献。

我请教了下他这些年写网文的一些心得,正好他这段时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于是和我分享了下,我发现跟我想的差不多。

1.再喜欢的事,一旦当成职业来做,立刻就变得艰难;

2.唯一可以对抗这种痛苦的,就是天天例行、主动地去坚持。

他跟上班似的,每天对自己是有要求的,必须写必须发,风雨无阻,有时候有灵感写得快,大部分时候完全是硬着头皮写,痛苦不堪。

我这些年也有这个感触,很多时候,你想把事情准备得差不多了再下手,往往结局不太好,经常是一直准备不好,一直下不了手,最后无处下手导致想做的事不了了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焦虑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想太多。而且,有些事情,就算开始了,做一段时间还好,如果长时间做,做好多年,做几十年,这个过程毫无乐趣可言,既无聊又让人绝望,对人既是一种考验,又是一种摧残。

关注我的公众号比较久的小伙伴也知道,我这个公众号从两年半之前开始更新,每周两篇,几乎风雨无阻,一直到现在,尽管水平一直也就那样,中间有好几次想弃号,事实上也弃了好几次,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这个公众号也见证了事物发展的几个规律:

1.起步极其艰难,第一年我充满激情地写,关注人数只涨了四万,后来关注人数才越涨越快;

2.后来几篇文章成了爆款,公众号整体突飞猛进了一把;

3.大多数时候就是日常的更新,漫长而无聊,每天的关注者来个两三千,又走个几百。

我在大公司工作的经历也跟这个差不多,每天都是那些事,无聊而琐碎的日常,经过几次意外的小跳跃,慢慢爬上来了。了解我的小伙伴都知道, 2015年我还在写代码,后来当上了产品经理,再后来去做了项目经理,再后来管着项目群,这跟我做公众号的历程基本差不多。

我了解了下其他人的情况,也都差不多,生活都是一样琐碎和乏味,每隔一段时间来一次小爆发。

这也是为啥我非常鄙视这几年的一些电视剧,比如那个三观巨歪的《三十而已》,里边几乎每个人都“不走寻常路”,都想一步登天,把生活搞得跟玩闹似的。当然了,不只这个剧,很多电影、电视剧都是这个套路,毕竟这个套路最容易迎合广大观众不劳而获和走捷径一步登天的冲动。医疗剧就是帅哥、美女在医院搞对象,完全不知道医学相关的书有多厚,医生们需要经历十几年的漫长学习训练,部分医生还业余练散打。律师剧就是各种制服男女搞对象,其实大部分律师也是一箱一箱地看材料,需要通过那个超麻烦的司法考试,是个伤头发又伤肾的职业。商人就不用说了,说好听点是解决问题,说难听点就是到处求人调资源。至于码农们,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从上大学就开始掉头发,一直掉到被公司赶出来。很多人觉得码农大部分工作是噼里啪啦写代码,其实不是,大部分时候都在写文档,回邮件,看代码,解决bug,实际写代码没多长时间,一个项目周期里编码时长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很多技术骨干几年不写一行代码也正常。

我倒不是鼓励大家都去“996”,而是想说一件事,生活就是枯燥和乏味的,甚至大家一看就哈哈直笑的那些脱口秀节目,其演员在台下也跟码农差不多,熬夜改稿,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演练。对于那些大家听了哈哈直乐的段子,他们自己是笑不出来的。我还知道几个做这一行的后来抑郁了,被迫改行。

我写公众号文章分享我的各种经验,看着是分享,其实也是一种总结。经常是文章写完了,回顾了之前发生的那些事,我也就不那么纠结了。天资聪颖或者自带光环的人有很多,不过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要慢慢耗。好在

知道了那些特别厉害的人也一样艰苦,一样会没灵感,一样得慢慢耗,多少能让人觉得并不孤独。

百万成神

为何百万能成神

“百万成神”是网文圈的一句话,流传很多年了,说的是你如果想做一个网文大神,那你得先写一百万字,写完了,基本上问题不大了。我上次看到这句话,应该是在2007年,那时候我对这话不以为然,十几年过去了,当初天天更新网文的那几个人,如今已经成了大神。剩下没成大神的,基本上都退出了江湖。

当然了,“成名”这个操作本身是个系统性工程,能不能成名往往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并不是说你是个高手就能成名,也不是说成名了就是高手。不过丝毫不用怀疑的是,所有完成“百万”这个小目标的人,都明显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有些事我其实依旧说不清楚,不过“数量”确实是绝大部分技能的关键指标,比如一般吃鸡游戏里,玩到三百多个小时就会发现自己有明显变化,基本能做到指哪儿打哪儿,并且之前看着巨难无比的一些操作也能在电光石火之间完成。如果一个人写代码写到十万行左右,也会出现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想出这么复杂的套路和算法来。

之前有个网文作者,他写的文章是穿越回明朝,穿越回明朝之后的历史现在倒是很清晰,毕竟不想看《明史》,还可以看《明朝那些事儿》,但是有些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比如那些钩心斗角的描写、利益格局的分配,甚至包括怎么种地什么的,我问过那个作者,他是怎么想到的。

他说他也不知道,反正每天都写,一边写一边查资料,越写越顺,到后来已经完全随心所欲,可以把自己获得的任何小知识、小技巧都写到文章里去。

他说了一件事,说是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积累,脑子里也都有些绚丽的东西,但是绝大部分人功底太弱,倒不出来。那怎么训练这种“倒出来”的能力呢?没啥办法,只能是天天写,一直写,写不出来要硬写。我理

解这也是为啥各个平台要设置“每天更新字数”,比如起点中文网,你要是去那里写文,每天要求你更新3000字,这个数说起来可能感受不深,大家试一下就知道了,99%的人挺不过第一周。

我理解这是个双重门槛,一方面可以把意志不坚定的人赶出去,毕竟天天更新3000字对谁来说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我问过不少厉害的网文作者,对于他们来说这也很难,尤其是开始的那几年。另一方面可以逼着作者们不断突破自我。成为高手需要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蹚过漫长的无聊和低成就感时期,蹚不过就一直是二流水平。

性格并不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本身是一种自我设限。性格、财富、知识、见识、社会关系,这几个变量都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说个比较明显的,财富上升会让人的性格变得明显开朗阳光,社会关系也会变得和谐很多。我之前见过一个自卑又自闭的人,本来是个技术宅男,后来从技术转到市场,并且不知道怎么就发达了,然后变得热情开朗起来。这种热情开朗又给他带来了新的财源和关系,让他变得更加开朗。

人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往往是一种“舒适区表现”,比如有人在陌生人面前容易慌乱,如同有社交恐惧症,但是在熟人面前却大大咧咧,他并不是有双重人格,而是担心陌生人不接纳自己。你越是担心别人不接纳你,就越不会对别人展示自己,别人对你也就越无感,越缺乏反馈,由于你缺少别人的反馈,所以就一直处于社恐状态中。

当然了,我并不是建议大家去主动治疗“社恐”,我自己尽管当了近十年的临时讲师,但依旧没彻底治好“社恐”。我想说的是,性格本身不是百分之百不可以变的,往往是一种个人经历形成的结果,如果换个工作或者行业,时间长了,性格说不定就变了。

肌肉记忆才是真记忆

一本书看完了,到底记住了多少?其实很好检验,把看完的复述一遍,能复述出多少,就是记住多少。再过几天,内容大部分都忘光了,但是其中一小部分会伴随你一辈子,这部分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几乎能做到信手拈来,信手拈来的记忆就是肌肉记忆。同理,学了一门语言,有几句话一辈子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回想起来。编程也一样,有些算法用得多,可以毫不费力地搞出来,稍微不常用的东西就得不断地试错,反复调试。

高手和菜鸟的差别就在于高手的肌肉记忆库里工具多得多,可以基本不出错地快速把工具箱里的东西拿出来一顿操作。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是这样,一般都有个“工具箱”,高手做的就是多练习,把这个工具箱里的内容沉淀成肌肉记忆,占领先机后去抢下一个山头。

把这个问题延伸到“心智”层面,感觉其实更明显。为啥有人能挺过各种困难,能承受各种艰难?其实就是因为经常面对这类麻烦,处理这类问题所需要的心态和技能变成了肌肉记忆,不需要刻意唤醒就能自然面对。

别参加失败者的派对

这句话原本出自美剧《纸牌屋》,我其实一直也没明白啥意思。直到前段时间有粉丝问我,说他很迷茫,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关注了几个厉害的博主,那些博主都很愤青,天天抨击各种社会问题,时间久了,他也这么认为,干啥都提不起精神,觉得一切都没意义。这不快三十岁了,依旧一事无成。我突然就明白了那句话,包括我自己在内,年轻时都有这种冲动,希望这个世界能倒霉,大家一起倒霉,所以很容易关注那种博主,加入那种社区。问题是加入那种组织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每天盯着社会的黑暗面,最后社会还是那样,可是自己却废了。

不 管 咋 样 , 不 要 跟 loser ( 失 败 者 ) 们 一 起 混 , 有 些 博 主 自 己 不 是loser,不过要赚特定人群的钱,评论区下边总是聚集了一大堆loser,大家要学会绕开他们。人的心态是很脆弱敏感的,你本来可能对一件事充满兴趣和激情,但别人说一两句丧气话,你可能就受影响了,那种体验直逼妹子们高价买了包包之后,商家就打折促销还不补差价。

好像人类生来就悲观,对坏消息有种独特的偏好,这也是为啥大家能发现,那些席卷全网的负面案例都是“悲观预期”。我不是说不该去关心这类事情,而是说要稳定住情绪,不要被这类东西带偏了。人的所有行为本质都是在执行心智下的命令,人是没法在悲观预期下全神贯注、火力全开的,而问题是,有些事情你全神贯注都不一定能做好,如果三心二意,那就更完蛋了。

整体而言,想做好一件复杂的事,积极的情绪、良好的身体状态、深厚的知识储备缺一不可,我们生活的日常就是不断打磨这几样,别让别人影响了。

锚定15%法则

年初时不知道在哪儿看到一个说法:当你准备学点啥,如果学的东西全是新东西,大脑很容易过载,导致沮丧和失落,然后就要放弃。但是,如果学的全是你已经了解的东西,你又会感觉比较乏味。最好的状况是所学中含有15%的新东西,这样既可以维持挑战性,避免乏味,又可以防止沮丧和失落。大家可以把这事记下来,有了娃之后,给娃教东西时,可以想想怎么挖掘这个“15%法则”。

大家都有感觉,在一个领域知道得越多,学习得也就越快,因为前期啥也不懂嘛,学的东西都是新的,难免沮丧。后期存量很大了,新的东西就接近15%法则了,学起来又快又准。所以教育有两部分,前期的填鸭式教育,等到底子好了,就到了15%的快乐教育阶段,别人学得轻松,你学得苦,那是因为你俩不在一个学习阶段。

其实学霸们都是这样,他们能快速跨过前期的焦虑期,迅速进入后期的“15%学习阶段”,越学越快。我这些年招聘到好几个高手,我发现他们学习新技能的过程并不快,但是能一直在那里琢磨,每天集中注意力保证投入时间,很快就进入“15%学习阶段”了。而一些表现比较差的,看着也在学,但是每天实际投入时间太短,一直跨越不了筑基阶段,也就迟迟不能进入“15%学习阶段”。

成为高手需要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蹚过漫长的无聊和

低成就感时期,

蹚不过就一直是二流水平。

达到年薪百万需要掌握什么技能

我在某大厂干了十年(现在还在),在工作第六年的时候,工资、股票、项目奖、出差补助、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双倍工资等加起来,年收入差不多过了百万。这个数听着还不错,其实也没多少,生活并不会比年薪三十万那会儿改善太多,三十万是个分界线,过了三十万之后生活改善的体验就不再明显了。年收入过了三十万元后就会有些奇怪的想法,比如赚够多少钱就退休,而且要赶在干不动之前多赚点,反正就是要攒钱。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一年赚多少钱都不会有太明显的心态变化。

关于如何实现年薪百万,我说这么几件事,大家好好感受下。

1.单凭技术,年薪很难突破百万。当然,也有人凭技术突破的,不过比较少,而且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单凭技术拿百万年薪,累死你,不是开玩笑,真的是要命的工作量。

2.想要那么高收入,主要是得去当领导。当上领导之后不是说产能增加了,也不是说你一个顶三个,而是你可以把别人的一部分劳动成果算成你的。不过,想当领导,你就需要得到领导的提拔,所以最重要的事就是,管理好你跟领导的关系。

你和领导的关系,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阶段一:领导让你做的事越来越多。领导也有一堆烦心事,如果他交给你的事,你都能办妥,那对他的工作和生活将是莫大的支持。今后若遇到提拔的机会,领导或许就会优先考虑你,因为他还指望你去帮他更多的忙,不给你权怎么帮他忙嘛。

阶段二:领导偶尔叫上你吃个饭,唠个嗑。需要注意的是,领导私下找你吃饭,跟你单聊,说了一些掏心窝的话,你可千万不要传出去,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领导的事一句都不要乱说。相信我,消息传得很快,你说的关于领导的任何一句话他都会知道。

阶段三:领导有难题找你一起想办法,比如他的领导给他安排了个工作,他不知道怎么着手去做,想让你一起出出主意。在这个阶段,你基本就

是领导的自己人了,如果你经常能给出好的思路,那他将来高升后基本会带上你。对于领导来说,最重要的是值得信任且能帮自己搞定事的人,毕竟他自己又不会实际去干活。

经常去领导那里露脸、接活,慢慢建立关系,取得领导的信任。很多人从来没想过领导到底在想啥,其实领导就是想找能给自己办事的可靠人,想拉拢个小圈子,有啥事内部解决。领导力是种天赋,有些人天生就是领导,升得很快。你跟对他,他走哪儿都带着你,他一直升,你就跟着升。有些人位置高,但能力平平,很大可能就是跟着领导升上来的。

3.领导交给你的任何事,你都要竭力搞定。最好是保质保量快速搞定领导交给你的任务,速战速决,不要拖延,同时要主动汇报工作进度,不要等他问进展。如果事情一时半会儿搞不定,务必天天发日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杀手型”的员工。在工作中,领导一般不会给你三次机会,你最多只能出错两次。每件事办得都让领导放心,这样他有啥事就都愿意找你。尤其有时候他给你安排的事,看着很低级,其实也是他的领导给他安排的,如果你给搞砸了,让他被领导骂,那你需要折腾很久才能挽回你在领导心中的印象。

4.善于汇报工作。这个好好研究一下,多向同事学习,同样一件事,你汇报的话,可能就是说说你完善了啥功能,而你同事汇报的话,可能就会说攻克了什么难题,解决了客户什么需求,服务了多少用户,节省了多少钱,等等。听着就很厉害,是不是?你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你的工作,很多时候大家不知道你到底干的是啥,全靠你一张嘴。当然了,汇报工作的技巧得慢慢琢磨,不能硬来,给领导留下夸夸其谈不靠谱的印象就不好了。这事存乎于心,得慢慢领悟学习,嘴笨没事,最怕的就是不仅嘴笨,还鄙视那些能说的人。

5.保持谦虚,该亲和时亲和,该严格时严格。当上小领导后不要高傲,要多请下边的人吃饭,一对一那种,掏心窝地说点话,有点诚意。留意谁干活认真又负责,重要的事让他办。当两年领导后,你在技术上可能就慢慢退步了,这时候也不要硬去钻研技术,多去跟你的领导聊,多给项目组要点好处。不能比下边的人轻松,平时上班来得比大家早,下班不要提前跑,有啥急事需要加班也在一旁陪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鄙视周围的人,多容

忍项目组里能力差的人,有的人技术不行但是有搞笑才艺,可以留下来调节项目组气氛。但是在工作交付时一定要严格检查,不要被下属糊弄,一旦下边的人觉得你好糊弄,迟早要出事。

6.关于技术。我这几年倒是觉得,如果你喜欢,做一辈子技术也没啥问题,不过绝大部分人到了三十多岁心态就崩了。注意,我说的是心态。在大厂里,每四五个人里就有一个适合做技术的,正常大学生里可能每五六十人里有一个。啥是适合做技术的呢?就是不怕麻烦,心无旁骛,做起来就跟玩似的,周末都不想回家,就想坐在公司里看代码。这种人适合做技术,其他人凑合着做,比如我就是凑合着做,做了几年,整体还不错,也没犯错误,但是确实一直缺乏一股冲劲。

大家可能觉得哪有“搞技术跟玩似的”这种人,其实多的是,大厂技术骨干基本都是这样的。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技能,总有那么个技能让你做起来跟玩似的。玩出来的东西比别人绞尽脑汁做出来的都强,有些人搞技术就是在玩,非常欢乐,这种人最适合做技术,而且基本上不可能被甩开。绝大部分人做那么些年技术,后来被新员工超越了,心态就崩了。

不少年轻人人生经历少,还不了解最影响人做技术的事根本不是技术本身。说一个当初让我非常痛苦的事。我十年前刚入职,只上了两个月班,公司竟然就发了奖金,给我发了七千块,我非常高兴,后来我一打听,跟我关系最好的哥们儿,我俩一起入职,在一个项目组,他拿了三万块,那件事让我生活阴暗了好几周,那种郁闷现在想起来都难受。不过三年后,领导大笔一挥,给了我十万元的股票,但是只给了我哥们儿一万元的股票。过后没几天他就辞职了,临走还跟我说,其他人他都能忍,就是不能忍自己的哥们儿比自己多这么多。他知道这么想不对,但就是忍不了。这种事后来发生了好几次,有时候是我被打击,有时候是我打击别人,我皮糙肉厚,基本都忍了,但不少人忍不了,就走了。

很多人每两年换一次工作,一方面跳槽涨工资,另一方面总觉得自己不该是这个待遇。工作换多了,工资看着是上去了,但是其他一些资源可就没了,短期内工资比较重要,长期得依赖关系,各级领导看你都不眼熟,名单里看到你都没感觉,机会就直接跳到下一个人那里去了。

如果想在组织里迅速上升,一般要具备以下条件:

你的专业能力超强,具有对周围的人形成碾压式的优势。大厂里确实有这类高手,这种人如果愿意去做领导,还是很容易的,但很多人不愿意做,嫌麻烦。

你跟对了人,他提升快,走哪儿都带着你。这个靠运气,有些人其实很会钻营,但是运气不好,碰到的领导自己上不去或者离职了。

业务迅速扩张,几个人的小部门迅速壮大成了一个事业部,早期员工都成了独当一面的领导。

此外,还有个慢慢上升的办法:项目组里的骨干觉得待遇不公跑掉了,轮到你了。其实很多人升职都是这个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强,而是大家都走了,最了解业务的就是他了。不少人纳闷能不能做一辈子技术,其实在技术之路上,最艰难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待遇不公”,这种事经常会发生在你身上,你能忍不?那个比你技术差得多的人混得比你好,你能接受不?

所以说,收入这事往往不是跟全社会比,而是跟你周围的人比,这个最伤人,有可能你收入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你同学或者跟你条件差不多的人收入更高,你可能就会感到非常抑郁。

7.身体素质。这个问题其实最关键,不知道之前为啥没想起来。我想了下我之前跟过的几个领导,基本就是全年无休,这里的全年无休不是说他们赚钱多,所以全年无休,而是赚钱少的时候就这样,所以才能趁着年轻被提拔起来。

我刚入职那会儿,我们那边有个高手,他就跟不睡觉似的,每天凌晨一点多才回去,早上又最早来公司,非常瘦。他在高升后跟我们一起吃饭,有人问他是怎么坚持的,他说他根本感觉不到疲劳。人和人的身体素质其实属于“硬差别”,有些人真的是身体素质非常好,所以也希望大家平时要加强锻炼。

人这一生吧,看着很长,其实能打冲锋的日子就那么几年,而且人的努力是逐步贬值的,越往后越不值钱。大家想想,是不是中学时候的努力对现在影响最大?刚毕业那几年对后来影响又最大?早先那几年往往没啥钱,如果你秉承不给钱不加班的原则,也不能说你做得不对,可能你的志向就是享

受生活吧,反正如果你没有过人的天赋还不使劲,想向上突破就得开外挂了。

8.程序员干不下去了该去哪儿。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多年,等我干不动了,怎么办?

十年间周围的人换了好几茬,这两年经常遇到这种问题。一部分人就跟我一样,进入各个公司的管理层,然后天天担心被开掉。一部分继续待在技术岗,这种相对比较少,原因我在上文已经说了,不是工资的问题,是心态的问题。还有不少人离开大厂后,就不想继续在大厂干了,嫌累,而且觉得这种生活没法持续,不如早做打算,于是不少人买房后去了央企、国企。工资肯定没法跟大厂比,但是工作量一下子暴跌了,整个人就轻松了,养好身体后还可以搞点副业。

我听我师父说,人到了三四十岁,可能会因一场病,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改变。比如,有些人觉得既然自己随时会死掉,不如今后少赚钱多跟家人在一起;少数人觉得既然迟早会死,得在死前多赚点钱;还有不少人在得病后遵医嘱,不熬夜、不过劳,转去二线城市找个轻松的地方待着了。

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前特别拼,技术非常强,他非常胖,一身小问题。有一天突然就辞职去央企了,收入跌了70%。他说他唯一后悔的事就是在大厂待了那么多年,应该早几年离开,这样就不用连续熬夜,熬垮身体。大家平时喜欢盯着那些大厂,其实还有无数的小厂也需要程序员,虽然工资低了点,但好在不用你那么拼命,你平时可以多跟家人一起待着。

很多东西,你现在看着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但是五年、十年后发现自己竟然也走到了那一步。婚姻、孩子、自己的身体情况、老人的身体情况,这些事都会改变人的观念,慢慢地各种因素的权重就都变了。

竭力搞定领导交代的事情,善于汇报工作。

保持谦虚,该亲和时亲和,该严格时严格。

努力提高身体素质。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lxlmycsdnfree/article/details/135655347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