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的核心知识:如何保证传输可靠 + 如何提高传输效率
如何保证传输可靠:确认应答机制 + 超时重传机制
如何提高传输效率:滑动窗口机制、流量控制机制、延时应答机制、捎带确认机制、拥塞控制机制
? ? ? ? TCP的可靠性主要是通过 确认应答 + 超时重传 来体现的。
? ? ? ? 先看发送发:在没有滑动窗口机制之前,发送方一次只能发送一段报文,且每次发送完后要等待接收方的ACK确认,只有在收到接收方的ACK确认应答后,才能将发送缓冲区里对应的数据释放掉,并开始发送第二段报文。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ACK确认,则尝试重传这段报文(超时重传机制)。
? ? ? ? 再看接收方:接收方每次接收到报文后,都要给发送方返回一个确认应答报文ACK,告知对方已正确接收数据,期望下次收到报文段的起始序列号是ack。
? ? ? ? 确认应答机制本质上是接收方对发送方报文中的seq进行确认,TCP是字节流传输协议,seq就代表数据,seq被确认就意味着数据被确认。只有确认应答机制 + 超时重传机制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但数据传输效率比较低(RTT时间越长,传输效率越低)。
? ? ? ? TCP超时重传机制是针对确认应答阶段数据丢包的情况,TCP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发出的报文可能会丢失,接收方返回给对端的ACK报文也有可能丢失。无论是哪种丢包,发送方在发送完报文后如果在指定时间内(RTO,Retransmission Timeout 超时重传时间)未收到对端返回的ACK报文,就会重传这段报文。当重传次数达到一定量时,如果还是无法收到ACK报文,发送方就会发送RST报文,要求重置连接,如果重置连接都失败那就彻底断开连接。
RTO随RTT动态变化。RTT越小,网络环境越好,RTO也随之变小。
如果超时重传的数据,因再次超时而重传时,超时重传时间将是先前值的两倍。
? ? ? ? 接收方收到重复的报文怎么办?TCP接收数据时都先将数据写入到接收缓冲区(Receive Buffer),再根据seq对缓冲区数据进行排序,方便应用程序正确有序地读取数据。新接收到的数据在写入缓冲区后,自然也要根据seq排序,这时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段数据是否重复,如果重复就直接丢弃,这种机制确保了应用层读取到的数据是有序且不重复的。
? ? ? ? 超时重传存在的问题是,超时周期相对较长。
????????快速重传(Fast Retransmit)机制,本质还是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它不以时间为驱动,而是以数据驱动重传,在没有触发超时重传前,就已经触发发送方重传数据了。
????????TCP为提高传输效率,使用了滑动窗口机制,什么是滑动窗口机制,我们在第4章节会讲到。使用滑动窗口时,发送方短时间内可发出了5条报文
- 接收方收到seq1报文,返回ack2;
- 接收方收到seq3报文,未收到seq2,还是返回ack2;
- 接收方收到seq4和seq5报文,但还未收到seq2,最终还是返回ack2;
- 发送方收到了3次重复的ack2,表明seq2丢失了,便立即重传丢失的seq2;
- 接收方收到seq2报文,返回ack6。
????????快速重传的工作方式是当发送方收到三次冗余的(不含第一次)重复的 ACK 报文时,在RTO生效前,立即重传丢失的报文段,这样就可以有效缩短重传时间。但这里面还存在效率的问题,如果发送方发出了6条或更多条报文,假设 seq2 和 seq3 都丢失了,发送方在收到3次冗余的ack2报文后,此时它首先能肯定的是seq2丢失了,但不确定seq2之后的数据有没有丢失,怎么办呢?只能先把seq2发出去再说,等收到后面的ack后再判读有没有其它数据丢失。假设当前通信网络环境不佳,发送方发送了很多条报文出去,丢包率为10%,发送方如果还是按照上面这种方式重传报文的话,其实效率也没提高多少。为了解决快重传的效率问题,于是就有了选择性确认SACK(Selective Acknowledgment),该参数位于TCP报头的Options,发送方可通过SACK值来判断哪部分数据丢失,有针对性地进行快重传,大大提高了重传效率。
? ? ? ? 选择性确认(SACK,Selective Acknowledgment)用于数据重传机制,位于TCP报头的Options。接收方可通过SACK参数告知发送方我方收到了不连续的数据块(ack=200,SACK=300-400),发送方可根据此信息检查哪部分数据丢失(对方收到200字节数据,接收到了300-400段,说明200-299段丢失了)并重传丢失的数据。
? ? ? ? TCP三次握手过程中,双方会通过“SACK Permitted”来互相声明自己是否支持SACK,只有双方都支持SACK时,TCP才会使用SACK。Linux开启SACK的方法如下
#linux系统中可通过修改net.ipv4.tcp_sack来决定是否开启SACK,Linux 2.4后默认开启
[root@reader ~]# sysctl -a | grep net.ipv4.tcp_sack
net.ipv4.tcp_sack = 1
[root@reader ~]# find / -name *tcp_sack*
/proc/sys/net/ipv4/tcp_sack
[root@reader ~]# cat /proc/sys/net/ipv4/tcp_sack
1
[root@reader ~]#
可以用echo或sysctl -w 来临时修改tcp_sack
也可以在系统配置文件 /etc/sysctl.conf 中,添加如下一行代码,永久修改 tcp_sack
net.ipv4.tcp_sack = <new_value>
????????Duplicate SACK 又称D-SACK,主要是通过SACK来告知发送方有哪些数据被重复接收了。通过D-SACK可让发送方知道是我方发出的报文丢失还是对端返回的ACK报文丢失。如,发送方收到ack= 500,SACK=300-400这样的报文,意味着500之前的数据都接收到了,且重复收到了300-400的数据。
#linux系统中可通过修改net.ipv4.tcp_dsack来决定是否开启SACK,Linux 2.4后默认开启
[root@reader ~]# sysctl -a | grep net.ipv4.tcp_dsack
net.ipv4.tcp_dsack = 1
[root@reader ~]# find / -name *tcp_dsack*
/proc/sys/net/ipv4/tcp_dsack
[root@reader ~]# cat /proc/sys/net/ipv4/tcp_dsack
1
[root@reader ~]#
可以用echo或sysctl -w 来临时修改tcp_dsack
也可以在系统配置文件 /etc/sysctl.conf 中,添加如下一行代码,永久修改 tcp_dsack
net.ipv4.tcp_dsack= <new_value>
? ? ? ? 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再通过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 ? ? ? 参考文章?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及状态转换详解
? ? ? ? TCP为了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传输效率,分别从三方面对传输过程进行优化
????????为解决因确认应答机制而导致的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TCP引入了窗口概念。即使在RTT较长的情况下,也不会降低传输效率。
????????窗口分“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首先它俩针对的缓冲区有所不同,发送窗口针对的是发送缓冲区,而接收窗口针对的是接收缓冲区。其次,发送方发送窗口的大小由接收方接收窗口的大小决定,但两者并不完全相等(因为有网络延迟),接收窗口大小约等于发送窗口大小。还需注意的是,窗口大小并不代表缓冲区的大小。
? ? ? ? 接收窗口(大小)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窗口(大小),对应TCP报头中的Window字段,表示接收端还剩多少接收缓冲区可用于接收数据。
????????发送窗口(大小)指的是发送缓冲区中“已发送但未收到ACK确认”和“可以发送但还未发送”两块缓冲区的组成部分。这两部分的数据无需TCP确认就可直接推送给网络层。
? ? ? ? “已发送但未收到ACK确认”很好理解,就是已发送的报文在未等到确认应答ACK返回之前,必须保留在发送缓冲区中,如果在规定时间(RTO)内收到了ACK报文,就将数据从缓存区清除,否则重传报文。
? ? ? ? “可以发送但还未发送”指的是“可以发送但还没来得及发送,且总大小在接收方窗口大小范围之内”。
? ? ? ? 注意:窗口是会动态变化的,可大可小,并不是下图中画的那样只有20字节;
????????下面图中,如果32 ~ 45字节的数据状态不变,46 ~ 51字节的数据也已成功发送且未收到ACK确认,那么此时发送方的可用窗口就是0,在未收到新的ACK确认应答前无法继续发送数据。?
????????如下图,当32 ~ 36字节的数据收到ACK确认应答后,如果发送窗口大小不变,则滑动窗口往右移动5个字节,此时发送窗口就变成了由37 ~ 56字节组成的缓冲区了,后续就可以继续发送52 ~ 56字节之间的数据了。
可用窗口大小 =?SND.WND -(SND.NXT - SND.UNA)
? ? ? ? 通过接收方的接收能力来控制发送方的发送数据量
? ? ? ? 接收方通过延时一小会,想要给发送方回复一个接收能力(更大的窗口大小)
? ? ? ? 通过不同的策略,不断的探测网络的转发能力,调整发送方的发送数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