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的基础结构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的演进:
1969年出现了美国军用计算机网ARPANET(“阿帕网”),也就是今天互联网的维形。数据集中式处理,数据处理和通信处理都是通过主机完成。
当时的阿帕网仅连接四个结点,传输速率低,因为当时的计算机图形界面没有发展起来,信息的只能通过文字终端进行展示,没应用场景。
1969年四个节点的分布位置。分别是:
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从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就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即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它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这种三级计算机网络覆盖了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并且成为互联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1991年,NSF和美国的其他政府机构开始认识到,互联网必将扩大其使用范围,不应仅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世界上的许多公司纷纷接入到互联网,网络上的通信量急剧增大,使互联网的容量已满足不了需要。于是美国政府决定将互联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来经营,并开始对接入互联网的单位收费。1992年互联网上的主机超过100万台。1993年互联网主干网的速率提高到45Mbit/s(T3速率)。
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从1993年开始,由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逐渐被若千个商用的互联网主干网替代,而政府机构不再负责互联网的运营。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互联网服务提供者lSP(l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在许多情况下,ISP就是一个进行商业活动的公司,因此ISP又常译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例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等公司都是我国最有名的ISP。
ISP可以从互联网管理机构申请到很多IP地址(互联网上的主机都必须有IP地址才能上网),同时拥有通信线路(大ISP自己建造通信线路,小ISP则向电信公司租用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连网设备,因此任何机构和个人只要向某个ISP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从该ISP获取所需IP地址的使用权,并可通过该ISP接入到互联网。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IP地址数目的不同,ISP也分为不同层次的ISP:主干ISP、地区ISP和本地ISP(从层次关系上我们也称为第一层ISP、第二层ISP、本地I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