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梳理与总结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2日

?其实transformer的成功也是源于对注意力机制的应用,其本质上还是可以归因于注意力机制,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注意力机制。在注意力机制的背景下,自主性提示被称为查询(query),给定任何查询,注意力机制通过注意力汇聚(attention pooling) 将选择引导至感官输入(sensory inputs,例如中间特征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给定的查询,与键值进行计算,得到不同的注意力权重,这里注意力汇聚操作是得到由查询和键值计算出的权重先进行加权 然后再求和 ,得到加权平均值,根据加权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非参注意力汇聚和带参注意力汇聚

非参数注意力汇聚(Nadaraya-Watson kernel regression)

?x是查询, ( x i , y i ) (x_i,y_i) (xi?,yi?)是键值对,将查询x和键值对建模为注意力权重(attention weight),那么注意力汇聚操作就是对 y i y_i yi?的加权平均
α ( x , x i ) = = > f ( x ) = ∑ i = 1 n K ( x ? x i ) ∑ j = 1 n K ( x ? x j ) y i , \alpha(x,x_i) ==>f(x)=\sum_{i=1}^n\frac{K(x-x_i)}{\sum_{j=1}^nK(x-x_j)}y_i, α(x,xi?)==>f(x)=i=1n?j=1n?K(x?xj?)K(x?xi?)?yi?,
f ( x ) = ∑ i = 1 n α ( x , x i ) y i , f(x)=\sum_{i=1}^n\alpha(x,x_i)y_i, f(x)=i=1n?α(x,xi?)yi?,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借鉴这个高斯核的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带参数注意力汇聚

?从上述高斯核的例子出发,在计算查询x和键值x_i之间的距离时,加入权重参数
f ( x ) = ∑ i = 1 n α ( x , x i ) y i = ∑ i = 1 n exp ? ( ? 1 2 ( ( x ? x i ) w ) 2 ) ∑ j = 1 n exp ? ( ? 1 2 ( ( x ? x j ) w ) 2 ) y i = ∑ i = 1 n softmax ( ? 1 2 ( ( x ? x i ) w ) 2 ) y i . \begin{aligned} f(x)& =\sum_{i=1}^n\alpha(x,x_i)y_i \\ &=\sum_{i=1}^n\frac{\exp\left(-\frac12((x-x_i)w)^2\right)}{\sum_{j=1}^n\exp\left(-\frac12((x-x_j)w)^2\right)}y_i \\ &=\sum_{i=1}^n\text{softmax}\left(-\frac12((x-x_i)w)^2\right)y_i. \end{aligned} f(x)?=i=1n?α(x,xi?)yi?=i=1n?j=1n?exp(?21?((x?xj?)w)2)exp(?21?((x?xi?)w)2)?yi?=i=1n?softmax(?21?((x?xi?)w)2)yi?.?

注意力评分函数

? 其实刚才讲的是两种注意力汇聚的方式,也就是说算一下查询值和键值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加权到y上。这里讲注意力汇聚的计算又进行了细化,通过softmax得到概率值之后再加权到值上,最终得到输出。注意力评分函数也就是研究怎么评判键值和查询值之间的相关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加性注意力(additive attention)

?当查询和键是不同长度的矢量时(masked-softmax),可以使用加性注意力作为评分函数
a ( q , k ) = w v ? t a n h ( W q q + W k k ) ∈ R , a(\mathbf{q},\mathbf{k})=\mathbf{w}_v^\top\mathrm{tanh}(\mathbf{W}_q\mathbf{q}+\mathbf{W}_k\mathbf{k})\in\mathbb{R}, a(q,k)=wv??tanh(Wq?q+Wk?k)R,
?将查询和键连结起来后输入到一个多层感知机(MLP)中, 感知机包含一个隐藏层,其隐藏单元数是一个超参数h,通过使用tanh作为激活函数,并且禁用偏置项

缩放点积注意力(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点积操作要求查询和键具有相同的长度,假设查询和键的所有元素都是独立的随机变量, 并且都满足零均值和单位方差,其评价函数为
a ( q , k ) = q ? k / d . a(\mathbf{q},\mathbf{k})=\mathbf{q}^\top\mathbf{k}/\sqrt d. a(q,k)=q?k/d ?.

多头注意力

?多头也就是说,独立学习多组注意力结果,然后再汇聚起来,相当于说,增加多样性,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 i = f ( W i ( q ) q , W i ( k ) k , W i ( v ) v ) ∈ R p v , \mathbf{h}_i=f(\mathbf{W}_i^{(q)}\mathbf{q},\mathbf{W}_i^{(k)}\mathbf{k},\mathbf{W}_i^{(v)}\mathbf{v})\in\mathbb{R}^{p_v}, hi?=f(Wi(q)?q,Wi(k)?k,Wi(v)?v)Rpv?,
W o [ h 1 ? h h ] ∈ R p o . \mathbf{W}_o\begin{bmatrix}\mathbf{h}_1\\\vdots\\\mathbf{h}_h\end{bmatrix}\in\mathbb{R}^{p_o}. Wo? ?h1??hh?? ?Rpo?.
?如上式所示,给定一组qkv 就可以得到一个注意力结果h,且每个qkv都由权重w来决定,最后在汇聚时,也要乘以权重w,这些权重都是可学习参数

自注意力和位置编码

?我觉得这事其实很简单,自注意力也就是说,q k v 均有x乘以权重得到,然后使用上述的注意力汇聚机制进行计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ransformer

?Transformer其实就是在完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编码器-解码器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层都使用了残差连接,这里使用的layer normalization(关于为什么不适用batch normalizetion(13分钟)),之后添加了一个FFN层,等价于两层核窗口为1的一维卷积层。之后编码器的输出作为解码器种多头注意力的V(值)和K(键),而q呢,则是通过mask-attention逐个输入进来,mask机制让其只考虑要预测位置之前所有位置的特征值

VIT

?VIT证明了模型越大效果越好,成为了transformer在CV领域应用的里程碑著作,当拥有足够多的数据进行预训练的时候,ViT的表现就会超过CN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网络只有编码模块,并没有解码模块,通过多层编码之后,接一个MLP用于分类任务,作者只在论文中,证明了VIT可以在分类任务上,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分割、检测等其他任务,作者没有验证。

DETR

?将transformers运用到了object detection领域,并且取代了非极大值抑制、anchor gener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作者首先通过CNN作为backbone 进行image embeding,然后再通过一个transformer 的encoder-decoder结构,之后通过FFN层预测目标位置,作者提出一张图中预测100个框,由于不做nms,作者采用的是匈牙利算法,进行最优匹配,每个true anchor都从这个100个预测结果中匹配到一个最优的预测,然后再进行后续损失的计算

MoCo

?这篇文章是基于对比学习机制,首先介绍一下对比学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x i x_i xi?属于正样本,其余的都属于负样本,上面画的 x i x_i xi?通过 T 1 T_1 T1?进行特征提取得到的是正样本,称为anchor,这里也作为q,通过 T 2 T_2 T2?进行特征提取的作为 x i x_i xi?的一个正样本,因为正样本和负样本都是相对于anchor来说的,因此其余的负样本也应该经过 T 2 T_2 T2?进行特征提取,作为k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字典里面的K值都应该由相同或者相似的编码器得到,这里作者就提出了动量对比学习的概念。同时为了避免字典过大,作者讲数据结构中队列的思想应用进来,新的batch数据进来时,之前的数据就丢出去
?作者选用个体判别的方法作为代理任务去训练整个网络,然后再将其迁移到分类任务中

参考资料

  • 动手深度学习 https://zh-v2.d2l.ai/chapter_attention-mechanisms/attention-cues.html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m0_46220568/article/details/135330692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