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集《佛法修学概要》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六面,我们讲到禅定的修学方便。

在我们发了菩提心,安住菩萨种性以后,我们开始操作六度的法门。六度的法门,它有两个不同的差别的内容,一种是成就我们的善业力,另外一种,是成就我们的一种正念力,这两个对我们往生净土的人来说,缺一不可。

我们刚开始行菩萨道的时候,没错,会偏重在善业力,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一块,我们透过净罪集资,让我们临终的时候少一点障碍,在一种很安稳的环境之下,提起佛号,但是你不能永远的停留在善业的修学。所以我们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修学以后,你慢慢慢慢的就要去贮存一些临终的正念的资粮。

你平常的正念不准备,你不可能临终的时候有正念可以用,不可能,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临终的正念,是你平常做功课的时候,点点滴滴的强迫自己,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那一份的坚持的力量,贮存一种一心不乱的能量出来的。所以我们从一种善业的修习,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一种散乱心的动态的修学,慢慢慢慢你就要有一点时间,走入你的佛堂,修学止观,贮存一些正念的能量,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从散乱心的善业的修学,而提升到一种专注的寂静的正念的修学呢,为什么一定要提升呢?我们来看看,这个佛菩萨是怎么说的,看加行,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谓前施、戒、忍等乃至大小乘一切功德,皆须由修习止观力故,而得增长乃至成办,是故菩萨于中,须数数修习。

为什么要修止观呢?这个地方《解深密经》,佛陀就告诉了慈氏,告诉弥勒菩萨说:你要知道一件事,这个三乘的圣人,包括谁呢,若诸声闻,这二乘人、乃至于若诸菩萨,只要是成就出世间圣道的圣人,乃至于佛陀,佛陀也不例外,他们所成就的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世间的功德包括种种的禅定三昧,出世间的功德当然就是菩提涅槃,那种世间的功德跟出世间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应知皆是奢摩他跟毗钵舍那所成就的果报。

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皆是,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是在散乱心的阶段,而成就世间的功德,跟出世间的功德,没有一个人,就是皆是,就是没有例外。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功德,乃至小乘一切的功德,都是用止观的关系,才能够增长广大乃至于成就圆满。所以菩萨,你要提升你的修行层次,应该数数修习止观。

这个事情是这样讲,说是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加持心力,当然这个心力是主动,法力是被动。同样一句佛号,同样一句大悲咒,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操作这个大悲咒的时候,他变成千手千眼,为什么我们念大悲咒的时候,它只是一个大悲咒,为什么?因为我们心力羸弱,有太多的妄想。

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你那个堪能性,这个在唯识学就是说,修止观会加强你的堪能性,什么叫堪能性呢?就是你的造业的能力。比方说马的堪能性比狗还好,狗的堪能性比一只小老鼠还好,小老鼠的堪能性比一只蚂蚁还好。所以你修止观,它会提升你造业的能力,就是临终你也念十句佛号,他也念十句佛号,但是另外一个人,他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的,你平常有一个小时的定课,你这十句佛号就比他的品质优秀,你就容易把弥陀感应出来。其实应该这样讲,理论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力量,能量是固定的。为什么有些人,他念佛没有力量呢,因为他分散,心光外泄。

在唯识学上说,说你为什么要修专注呢,就像水一样,你不做一个水坝,这个水都流光了。不是说你念佛没有力量,是你平常的心,那个能量分散的太厉害,你平常日常生活都把能量散完了,都分散完了,所以你真的念佛的时候,那个力量都薄弱了,我们应该适当的把水收集起来,不要让它到处跑,否则很可惜的。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适当的都摄六根,专一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会把我们那种心光外泄的力量,稍微调整一下,稍微往内收一点。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一天的能量都固定的,但是,你不能让你的心的能量到处散,就像那个水到处泼,泼到最后你真的想用水的时候,一点水都没有。不要小看一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专注,那个能量点点滴滴,你一年下来三百六十五天,三年下来十年下来,那个力量就可观了。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佛菩萨的功德,没有一个人是不修止观而成就的。不是说哪一个佛菩萨整天在外面跑,他就能够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不可能!那个只是叫作道前基础,那叫忏除罪障,积集资粮,那是破障的基础。他的正修在止观这一块。如果你的心整天都是散散乱乱的,你这一生就干不出什么大功德事情,不可能!你念佛念两个小时都没有用,因为你的心整个是散乱的,你一点能量都没有。

这个地方就是说,要加强我们心中的堪能性,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能够每天专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你念一句佛号抵得过人家平常念一百句佛号,因为你的心强,造业力强。同样一句佛号,你能念的心能量强,你就能够把佛菩萨的功德运转起来,你感应的力量就相对强。佛菩萨是被动配合的,你释放多少的力量,你对佛号的转动力量有多大,他就给你多大的功德,非常公平。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想要把一句佛号操作成能够超越生死,达到一心不乱,那你平常就要有一点静坐的功课。

辛二、正修

正修有三段。

一、心于何等所缘安住 —— 出入息、佛号。

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 —— 正念、专注力。

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 —— 正知、相续力

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在修止的时候,有三个地方要注意:

第一个,“心于何等所缘安住。”比方说,我现在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要做功课,你要先选择一个所缘境,你不能够念佛念五分钟,大悲咒念三分钟,然后持楞严咒三分钟,那不行,那你这样就不是在修止。

“止”这个时段只有一个所缘境。净土宗当然它以佛号的音声为所缘境。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音声有佛陀的加持力。小乘人喜欢用呼吸。同样是专注,一种是纯自力,一种是在忆佛念佛听声音的时候,有一种感应道交难思议的加持力。所以,净土宗它会选择以音声——佛号的音声为所缘境,这是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

第二个,你选择所缘境以后怎么做呢?正念、专注力。我们要跟弥陀感应道交,首先你要跟佛号相应,先点状的相应。什么叫相应呢?印光大师有一种最简单的佛法,叫作一句佛号念、诵、听。三个次第:首先,念从心起。你要从嘴巴的震动创造一个音声。没有创造音声,你就没有所缘境。他是以音声为所缘境,就算你嘴巴震动也好,所以你嘴巴起码要震动,金刚持是最低标准。那么念,念是念从心起,你的心要作意、要念佛。其次,诵,创造音声。第三,听到你的声音,创造声音再听回来。这个时候叫作心于所缘专一安住。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在你每一句的音声当中。所以,你只要听得到声音,阿弥陀佛的功德就进入到你的身心世界,他就有办法进来。你听不到声音,阿弥陀佛的加持力就进不来。

所以感应道交是你自己要创造因缘,我们必须把这句佛号跟弥陀的桥梁搭上去,让阿弥陀佛容易进来。“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所以你现在就要想办法把佛陀的功德投到我们的身心世界,就是听到你的声音,这个是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心于所缘专一安住。

第三个就很难了,也很重要,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一个念佛人的成败就在第三个。很多人念佛念到最后,他只有专注的佛号,没有成片的佛号,这个非常可惜,因为他不会有正知。这个正知就是智慧,调伏力跟引导力了。这个很重要了!大乘的止观,他每一句的止,是有智慧观照的,智慧的调伏跟引导的,观里面也有止,它这两个不是完全切开的。

我们怎么把一个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的佛号,让你的心能够在佛号多安住?你注意看,有些人念佛号,念不到十声就往外跑了,念不到十声妄想就开始了。你这个心理素质太差了,你的心都没有训练。就像一只猴子,你都没有训练它在固定的一个地方安住。

所以我们从一个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的佛号,你怎么引导呢?

根据祖师传承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善导大师他是用一种苦药来对治,用恐怖的心来恐怖你。他说:老是打妄想,佛号念不下去怎么办呢?你要告诉自己,你是生死罪障凡夫,无量劫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的因缘。我们在三界当中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我们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足够的能力救拔你,所以你对这个佛号就不敢随便丢掉了,它是你的本命元辰!

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跟佛号建立一种救拔的关系。你千万不要认为佛号对你来说可有可无。如果你还说:“唉呀,有佛号也可以,没有佛号,打妄想无所谓。”你佛号就很难念好,因为你缺乏危机意识。所以念佛要念得好,一定要背水一战。你离开了佛号你就到三恶道去了。这是善导大师是用苦药来逼迫我们,让我们有一种怖畏的心情。

第二个,蕅益大师他的态度不一样。你看《弥陀要解》,他是用功德联想来引导你,是比较正面的。他说:你怎么样把佛号念好呢?他把《阿弥陀经》前面的这一段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一块他做了发挥。

他说:你为什么要把佛号念好?你要观想你来生有六种功德,这个功德都跟你的佛号有关系。

第一个,远离恶道。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到三恶道去,但是我们有三恶道的业。我们不喜欢三恶道的业在我们生命中表现出来,怎么办呢?你只有念佛才能够远离三恶道。我们心中有地雷,如果你在三界里面继续流转下去,来生一定碰到地雷。所以你要能够避免地雷爆炸,只有到极乐世界去,把地雷处理掉。而到极乐世界只有靠佛号,所以把远离恶道跟佛号做了连结,这是第一个连接。

第二个,功德联想,国土庄严。我们希望远离娑婆世界的污秽环境,

极乐世界有宝树庄严、楼阁庄严、池水的庄严,还有三种的六尘,充满了光明,充满了香气,充满了音乐。所以你必须把极乐世界那种依报庄严的愿景跟佛号做连结。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来生得到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的庄严,因为你有佛号,这是第二个连结。

第三个,身心安乐。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没有病痛,身相庄严,没有病痛永远是保持一种身心的快乐,因为有佛号,这是第三个连接。

第四个,衣食自然。我们在生命当中为了衣食耗损了一天八个小时,把宝贵的时间换取衣食,浪费太多时间。我们在极乐世界没有衣食的忧愁。这衣食自然怎么来的呢?因为有佛号,这是第四个连结。

第五个,功德连结。具足五通,亲近十方诸佛。极乐世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果报体,让你到十方世界亲近药师佛,亲近多宝佛,亲近各式各样的佛菩萨,这个你在娑婆世界做不到,因为有佛号。

第六个,寿命久远。你到了极乐世界,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安稳地过日子了,因为你再也没有退转的问题,你的寿命足够你成就等觉菩萨。所以你努力一次,终生受用,尽形寿受用,你没有面临死亡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把佛号跟过失连结。你如果没有佛号,就到三恶道去;你如果有佛号,就远离恶道,享受国土庄严、身心安乐、衣食自然、具足五通乃至于寿命久远,这个就是一种心理的调伏跟引导。调伏我们的攀缘,引导我们的皈依,所以你佛号的操作是要有调伏力跟引导力的。

诸位!我们可以看到,六度里面没有一个东西是强迫的。你如果细细地看佛菩萨的六度,每一度里面都有智慧善巧在引导你。所以说,你如果觉得你的佛号念得不好,那原因只有一个——你没有把佛号跟你未来的生命做连结,你认为佛号对你未来的生命不重要。但是,如果你透过善导大师的这种“过失的连结”跟蕅益大师的“功德连结”,你发觉你的生命是受佛号控制的。你来生之所以不到三恶道去,你这么大的业力能够不到三恶道去,因为有佛号!你来生凭什么受用跟佛菩萨同样的功德?因为有佛号!

你必须把来生所有生命的愿景跟佛号做充分的连结,你才知道佛号跟你的关系。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如果你的佛号跟你未来的生命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这个佛号一定念不好,因为它跟你没有关系。它只是在你生命出现痛苦的时候,扮演你度过痛苦的角色而已。它跟你的来生没有关系,这个佛号对你意义太少。所以这个正知是关键!你如果能够把你未来的生命跟佛号连结,这个佛号你就丢不掉,你自然会把它找回来。

这个地方就是禅定的关键,从正念的档次提升到正知,专注提升到相续,就是你如何来引导自己跟你的所缘境做一个正确的关系连结。这个地方很重要!

庚三、修习禅定差别内容

禅定有哪几种呢?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生善,身心安定,引生智慧;破恶,度散乱。

禅定有三种:

第一个是世间的禅定。一般这是叫外道的禅定。外道禅定的特点就是有禅定没有智慧,就像如石压草,他完全用止来压制心中的妄想。当然这个问题以后会很严重,后遗症很严重,等到你从禅定出来,被妄想破坏时,内心会产生极大的邪见跟恐怖。这个是不好的。

第二个,出世间的禅定。出世间的禅定,他在修禅定时就有一点空假中的智慧了。以空观安住,以假观来做调伏跟引导。不过圣道的角度偏重空观,净土宗偏重假观。它的假观:第一个,观娑婆世界的痛苦;第二个,观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是偏重于假观。

那么最高级的禅定,叫出世间上上禅,这是禅宗的禅。就是一念相应即如如佛,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正念真如。我们的心如果能够成功地跟本来面目做一个连结,你能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处理你今生所有的问题,你就是进入了出世间上上禅。它就不一定要在佛堂,这个地方就完全是智慧的问题,就是正念真如。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了生死。你能够这样修学就是出世间上上禅。

这有什么好处呢?“身心安定,引生智慧,度散乱”。这个禅定,就是加强我们心灵的力量,使令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能够更加地增上圆满,是这个意思。

己六、智慧度  分三:庚一 、般若自性。庚二、趣入修习般若方便 。庚三、修习般若差别内容。

庚一、智慧自性

《广论》云: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谓正观察。

我们把这个观的体性做一个解释。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附表三:这个观的部分:


0b5dca29cdcbebcafc8aed0dc6339d8f.jpeg


“观”:

“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毘钵舍那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

─《解深密经》─

观它也有简单地说明跟比较详细地说明。我们先看比较简单地说明,看第一个。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

这个观也是分成因跟果。因地有两个:整个观的特性就是“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拣择”这两个字怎么说呢?前面的止,我们对于佛号是忆念而已,它是无分别住的。除非你这个佛号操作得很不好了,你必须要用正知来引导,暂时把佛号放下,思惟一下娑婆世界的苦,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把佛号引导你加强皈依,这个例外。正常情况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只听声音没有做任何分别的,这个叫止。

但是观就不一样了。拣择它是有分别的,它叫如理思惟。当然这个如理就是依止教理起观,依教起观。观察什么呢?观察两个重点:

第一个,“如所有性”。这个“如所有性”就是观察因缘所生法的总相,因缘法的总相就是空观。空观为什么叫如呢?因为它是不变的。你造了善业,你的本性还是清净;你造了罪业,你的本性还是清净,它不随你个人因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所以你观照真如的时候,你的心是安住的,它不随你一时因缘的变化而躁动。这个叫作“如所有性”。

第二个,“尽所有性”。就是观察诸法的差别相,各式各样的因缘,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个是随因缘变化的。

这个就是因地,空观观察真谛理,假观观察俗谛理。

观察以后有什么好处呢?“诸善妙慧”,成就不可思议的空假中的无漏智慧,这个叫作毘钵舍那。所以这个智慧是透过你经常地去观察得来的。

应该怎么观察呢?我们看详细的说明,看第二段。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这个地方就讲得详细了。什么叫观呢?首先我们看它因地的第一段,“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故”。修观的条件是以“止”做基础,先从寂静才起观照。所以我们进入佛堂的时候,你不能直接观照,不可以。理论上进佛堂不能直接诵经,也不可以,因为你的心散乱。也就是说你的心造业力薄弱,你的心光已经外泄太厉害。

进入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先把能量积集起来,加强你的造业的功能。先拜佛,拜完佛以后经行一下,然后打坐,这个时候完全是无分别,只是把你心的能量收摄回来而已。也就是说,观一定是以身心的寂静轻安做依止的,这样才能够起观。等到你的心觉得:喔,明了寂静的心现前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起观了。

怎么观呢?“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这个“如”就是随顺,随顺于你所“善思惟法内”。“善思惟法内”就是说,你曾经学习过且熟悉的佛法。修观跟胡思乱想最大的差别,就是你要先学习。修无常观,你要知道什么叫无常的道理;你要修真如观,你要知道什么是真如。你要找到门,教法就是修观之门。所以在修观之前,一定要对于这个法要善巧地学习思惟过。

学习过以后怎么办呢?“三摩地所行影像”,三摩地就是在你的寂静心中,因为你前面透过拜佛、打坐,把心调整到明了寂静了,这个时候把你要修观的那个“理”的影像现出来,影像是针对本质来说的。

比方说,我们观照真如,真如的本质我们没办法亲证,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的影像现出来。我们透过佛菩萨的开导,“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欸,这个时候你心中出现一个清净的影像。虽然它不是本质,但是注意,它随顺于本质,它可以引导你趋向本质,这个很重要!

我们过河到达彼岸,必须要有船。船不是彼岸,但是你不要忘了,船可以随顺于彼岸,它可以带你趋向彼岸。这个船就是文字相。文字相从哪里来呢?从经论的学习而来,没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把佛菩萨祖师的文字现出一个影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把真如的影像现出来。

现出来以后做三件事情: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在那地方观察:原来我们的心是本来清净的,这些乱七八糟的烦恼业力只是一个假相在心中跑来跑去,就像镜子上面的灰尘,它没有真实的去染污到我们的心性。

观察以后,你会产生一种坚定的理解。我们以前听佛菩萨开示,听法师开示,只是一个粗略的理解。但是经过你深入地思惟观察以后,你会产生很深刻的理解。就像牛在吃草一样,你看那个牛吃草,它一开始先把它全部吃下去,然后它事情忙完以后,跑到树下开始反刍,草吐出来不断地细嚼慢咽,把草里面的维生素、酵素全部消化出来。

佛法的道理亦复如是。我们前面是一种闻慧,喔,“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知道这句话,但是你要把这句话提升到你心中的一种光明,把文字相转成光明相,就是观察、胜解。用你内心的观察,把佛法的道理消化成一种能量。你不能够只停留在听课而已,不可以,你要有消化的时间。

所以你在寂静的心中,喔,原来我们的内心本来是这个样子的,是清净本然的。人世间的痛苦都是你自找的,你去攀缘的。你不要去攀缘一切法,业力的释放它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它是缘生缘灭的假相,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的。你进到这样观察以后,你的心慢慢对这个法的道理就越来越靠近,越来越靠近了。文字不是道,但是它可以引导你趋向于道。它就像船一样,船不是彼岸,但是船可以带你慢慢地趋向彼岸。

所以你到了胜解的时候,第三个,舍离心相。为什么要把这个前面的影像舍离呢?因为你观久的时候心则散乱。观的时间不能太久,因为它以寂静做基础。所以你观久的时候心开始躁动,因为名言分别是会带动你的躁动相的。所以你大概观了五分钟、十分钟以后,就不要再观了,再把佛号提起来。把前面观的这种道理的影像舍掉,然后再恢复到止,念个十分钟佛、再念个十五分钟的佛,让心再寂静下来。然后再做第二波的观察、胜解、舍离心相,不断地一遍、两遍、三遍的重复修学。

那么这个就是整个修观的三大重点——观察、胜解、舍离心相。然后就在这种寂静的影像当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就做了四件事。正思择就是空观,最极思择就是假观,周遍思择就是一种粗略的观察,刚开始我们先大纲式的观察,那慢慢你的心对这个法更熟悉,再周遍伺察,就是微细深入地观察,四种观察。到这个地方就因地圆满了。

我们看它的果地。你不断地对法义的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这个地方的重点在于“慧”,这个是自体。这个自体开出了四种相貌:

第一个,忍。忍就是随顺了。我们一开始的心是随顺于颠倒妄想,这个时候对于这个真理慢慢地随顺了,这是忍。虽然没有圆满,我已经同意了,我随顺忍可。

第二个,乐。诸位!你如果对佛法有深刻了解,你会起大欢喜——法喜。为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道理。真实的道理你跟它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会起大欢喜。这个时候你对佛菩萨会生重大的感恩心和强大的欢喜心。

若见若观,这个见就是亲证了,这是不容易的。起码我们是观,就是比量,我们至少对影像的一种观察、对真理的随顺,叫作观。观就是比量,“是名毘婆舍那。”

这个观,蕅益大师在解释《楞严经》时,对这个观他提出两句话,就是说,观——观察真理,对我们内心到底产生什么作用呢?他说: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我们凡夫的心整天观察五欲的境界,我要怎么去追求快乐,怎么赚钱,对不对?弄得自己伤痕累累。

现在你逆向操作就好,就用你打妄想的心来观真理。观真理的时候你就是一种净法熏习。就像我们以前经常去厕所,受了厕所味道的熏习,衣服上就会染上厕所的味道。现在没关系,因为你的这件衣服,本来就没有味道,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你现在逆向操作,跑去佛堂熏习沉香,你的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不要管这样观你到底懂不懂,你只要数数熏习,不思议熏,你的内心就不断变化。修习止观不要求速成。古人说,就像草里的冬瓜不见其长,但是每天都在变大,就是靠平时的点点滴滴。但是这个关键就是——你要先把文字相背下来,你没有背文字相你怎么观呢?文以载道,这个道在文字里面。

比如说,你要观修无常观,说我要对无常怎么理解,第一个你就要背。说:喔,我们今生决定要死,你要把这个背下来。喔,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这样你得到第一个理解:不管怎么弄,你一定要死亡,没一个例外,迟早要来;第二个,死亡是不能规划的,随时要死。你不可以说:“我人生先快乐地玩个三十年,再来规划死亡。”人生不可以规划,死亡到来的时候是没有人知道的,所以死亡不能规划;第三个,死亡到来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除了佛法以外,其余毫无意义。

所以你这个无常观智慧的生起是靠文字的引导,要不然你怎么修无常观呢?我们的心中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心中只有烦恼。道理只有佛陀可以给我们,这是为什么佛陀要说法。佛陀他觉悟了很多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他不能直接输送给你,不可以!因为你也消化不下去。

所以佛陀把这个道理放在文字里面,他就走了。他说:没关系,我觉悟的所有道理都在文字里面,你把这个文字好好观察,这个道理就会输送给你,它就可以 transfer(转移)到你的心中去了。所以佛陀走了以后没关系,佛陀的道留下来了。

你把佛陀的文字细嚼慢咽,不断地观,不断地观,欸,这个文字相就会把道理释放到你的心中去,就透过文字的桥梁送到你心中,叫作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你遇到事情就知道:哦,你的心心与道合,你跟无常的道理相应。这个时候你的文字相就不需要了。什么人可以把文字相去掉?这个道理跟你完全相应,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真的是这样。

我自己学唯识的体验,唯识学很多名相,但是它每一个名相都有它的定义。譬如它讲因果,它不讲因果,它讲异熟果。为什么它不讲因果?因为它的果报是变来变去的,还没有得果报之前它有很多的变化因素,所以它不能讲因果。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必须把唯识名相的基本定义都弄清楚。等到你真的懂的时候,像我现在年纪大了,我很多名相都记不起来,但是我那个道理不会失掉。

比方说,你吃甘蔗汁的时候要先有渣,对不对?你必须把那个渣咬一咬,嚼一嚼,才能把汁吃下去。但是你把渣吐掉的时候,那个汁不会失掉。你透过文字所知道的道理,就算你年纪大,有时候那名相真的想不起来,但是那个道理不会失掉。道跟你的心相应的时候,真的不需要透过文字,除非你要表达给别人听。但是你刚开始要得到道的时候,就要文字相,就这么回事。

所以修观的时候,它是要“三摩地所行影像”,你必须把这个文字相的影像现出来,观察、胜解、舍离心相,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道。

我们总结,把《广论》所说的般若自性再顺一顺。就是奢摩他是心一境性,它是无分别住的;观,是对于道理的思惟观察,它是有分别住的。这个地方不一样。

庚二、趣入修习般若方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加行

在修波罗蜜之前,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请合掌。

《摄波罗蜜多论》云:

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

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

首先佛菩萨讲出一个譬喻说,俱胝,俱胝就是亿,廋他就是兆。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做了很多的功课,我们也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种种的善法,这样的行门,但是如果你没有用般若空假中的智慧来引导自己,你就象是一个盲人。盲人没有眼睛,他往东走、往西走,怎么办呢?就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你怎么走就怎么走,完全没有一个引导者。

那么这个人,“路且不知岂入城”。他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他现在要布施,他就布施了;他要持戒,就持戒了,完全是跟着自己的情绪在变化。这个人为什么不能讲是修菩萨道呢?因为他进不了涅槃之城。他要走哪一个道路都不知道了,怎么可能进得了城呢?

一个人要有道才有灭,修道入灭。没有一个佛菩萨说是不看教理,结果他成佛了,不可能!你连上路都没有,怎么到达目的地呢?所以你不研究佛法的道理,你就像是一个盲人一样,整天在原地打转,积集善业。

这个地方的合法就是:“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这个五度,如果没有智慧的引导,就像一个人没有眼睛一样,你不可能成就菩提,顶多就成就人天有漏的善业。

我们六度即将讲完,诸位!我们可以慢慢觉得,佛菩萨的六度都有智慧的影子在里面。佛陀要你修布施,他会告诉你:观察为什么要布施,你要先修意乐。六度很重要的就是每一度都有菩提心跟空正见。两大马车:一个智慧,一个愿力,这两个在引导你。有引导性的六度叫作波罗蜜,没有引导性的,你就完全跟着感觉走,你现在的心情想布施就去布施,想持戒就持戒,这个叫善业,就差在这里。

我们佛教是这样子讲,说“诸法因缘生”,有因缘才有结果,所以你的过程就很重要。同样一句佛号你用什么心态来念,就影响到这个佛号所达到的力量。你只是遇到痛苦再求助于佛号,你没有一个完整的目标,没有一种往生成佛的规划,你完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想到什么就念什么,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一个糖果。

如果这个佛号是透过你智慧的观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一个强大的愿望加持在这个佛号上,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过程很重要!这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果你拿沙去煮,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叫作热沙,你不可能把沙变成饭,不可能!因为你因地是沙。

你念十万声佛号,你的心理素质不对,不对就是不对,你不可能把十万声佛号转成一个真实的佛号,不可能。沙,你用一整山的沙,它还是沙,你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它不可能达到超越生死的那种度的力量,它没有波罗蜜的力量。

你一天只念一千声佛号,但是你每一句佛号都有强大的愿力跟智慧的调伏跟引导,你这个佛号叫作饭,米就可以煮成饭。所以你那个因地的心很重要,因地心影响到你果地觉,过程影响到你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修智慧。

所以这个六度,整个五乘的法门我们即将讲完,你要慢慢体会。其实人天乘跟菩萨乘是很接近的;二乘的法门相对的比较不一样,因为二乘人他是完全出离的,他恶法也不要、善法也不要,他什么都不要了,断灭的。因为他对痛苦感受太强,他完全都不要。

那么人天乘他积极地投入慈善事业,菩萨也投入慈善事业,你就要体会为什么这两个人同样去做义工,最后结果呢,这个善业只是把他载到天上去,而另外一个人这个善业可以把他带到极乐世界去,这你要体会的。同样一个法门的操作,因为你们两个心态准备不一样,你们两个人的车不一样,你的心理素质不够,你心中的车是人天乘的车,这个善法把你带到天上,它上不去了,它没有能量,它的动力只能带你到这个地方就没了。

你能够把菩萨的空假中三观学会,你的能量是直通。到临终——是人临命终时,你的一切诸根败坏的时候,你那个佛号能够超越生死,直接通到弥陀的本愿。所以,“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不能证菩提”。

所以,说实在的,修行到最后,你慢慢年纪大了就会觉得,修行完全是拼你的心理素质。不是像初学者见面说:欸,你一天拜几拜?念多少声佛号?初学者都是这样问的,问你的功课,对不对?老参没有问你功课,都是拼心理素质。因为功课大家做得差不多,看谁心理素质高,问你做什么功课有什么意义呢?它是枝末法门。

真正的老参在一起,都没有问你做几堂功课,他看你的内心是怎么样,你的心到底是停留在什么水平,你心中是怎么想的——道一句就知道你的修学程度了。所以禅宗只要道一句,就知道你这个人档次到什么程度,其他都不用问了。你讲话的内涵是这种水平的,你的生命就是这种层次。你拜一百拜佛号,那个佛号完全跟这个道相应。所以初学者重数量,老参重质量,重你的档次了,看你的心理素质,就这么回事而已。所以,我们慢慢年纪大了,就不能靠体力来修学。诸位!靠体力修学的时间过去了,你要靠智慧修学,看你怎么引导你的内心。

我们马上讲到一佛乘。讲到一佛乘的时候,我们就要讲真话。一佛乘意思就是说,“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到一佛乘的时候我们会知道法门没有高下,什么这个是人天乘,这个是二乘,这个是菩萨乘,都是方便说。你的心态够,小小的扫地都足够让你成佛。到一佛乘的时候,已经不谈法门,谈你的心理素质,心力带动法力。

这个部分下一堂课是研讨,再下一堂课会讲到佛陀开权显实。佛陀刚开始会说:法门是有高下的,这个是人天乘,这个是二乘,这个是菩萨乘。由法门来定高下,这些都是方便说。到法华会上的时候完全推翻,以心理素质定高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讲到一佛乘。就是说,我们菩萨乘跟人天乘最大的差别就是,菩萨乘的智慧水平更广大。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下一堂课我们是课程研讨。欢迎大家把问题先集中起来,但是现场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不回答了。你一定要事先把问题交给我。我们也希望你在研讨的时候,把课本带过来,有些可能会运用到课本。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weixin_62846024/article/details/135725743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