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有人从毛主席这句诗词中受到启示: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叫作“航空”,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飞行称为“航天”。
于是这个人便最早提出了“航天”一词,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
1970年4月24日,由钱学森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从此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后来,4月24日这一天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时间,预定于1970年4月24日晚21时30分左右。
24日这天,发射场区风和日丽,春风拂面。
上午,科技人员给运载火箭的第一、二级加注了推进剂,紧接着,卫星与火箭进入发射前的8小时准备工作程序。
下午15时50分,周总理打电话告诉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毛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好各项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为保证安全,晚上21时许,当发射指挥员下达“发射前30分钟准备”指令后,发射架下和场坪上的工作人员全部撤离至指定疏散地点。? ?
东方红一号发射场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15分,10分,5分,发射场区万籁俱静,“脐带塔”上灯火通明,周围的聚光灯把场坪照得如同白昼。
在一小时前还挂有很低云层的天空,此时也已悄然拉开云幕,准备迎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对宇宙的近距离拜访。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牵动”“开拍”“点火”“起飞”……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场操作员胡世祥有力按下了点火开关。
只见一级火箭的4个发动机猛然喷出了桔红色的火焰,巨大的气流将发射架底部导流槽中的冰块吹出四五百米远。
伴随着隆隆轰鸣声,“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的托举下,慢慢离开发射架,像被一位巨人轻轻提着徐徐远离地面。? ?
其尾部发动机喷出的几十米长的火焰,光亮夺目,强大的气势似乎要把戈壁滩也要掀翻。
片刻后,火箭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在人们的注目下,直直插入九天。
发射场区的各种地面测控设备,自卫星离开地面起,就开始了一刻不停地跟踪,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观测站,也同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当时,各观测站不断发出的“跟踪正常”的报告,就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挨着一棒,而地面的遥测系统也不停地报告着“飞行正常”。
现场观看卫星发射场景的每一个目击者,每听到一个“正常”的报告,都几乎要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21时48分,测控中心根据接收信号情况,准确判断后报告:“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
22时整,国防科委向国家总理周总理报告:运载火箭一、二、三级工作正常,卫星与火箭分离正常,祖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入轨了!
曾俯身于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地毯上,与科学家们一起测算过这颗卫星飞行轨道的周总理,一边高兴地说:“准备庆贺!”一边当即向毛主席报告了中国70年代第一春的这一喜讯。
当晚,周总理登上飞往广州的飞机,参加由越南、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领导人召开的“三国四方会议”。
周总理在会议上兴致勃勃地宣布:“为了庆祝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那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我们大家的胜利!” ? ?
本节内容,节选自中国军视网《独家揭秘“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始末》一文,并略有改动。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设计寿命为20天。
东方红一号卫星
由于电池寿命有限,卫星在运行28天后电池耗尽。
在此期间,卫星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
1970年5月1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其工作寿命。
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太空运行。? ?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在这个网站输入东方红一号的代号“DFH 1”,查看这颗已经飞了半个多世纪的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
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
现在60多年过去了,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下,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放眼整个茫茫太空,目前也只有两个人类空间站,一个是国际空间站,另一个就是中国独立运营的天宫空间站。? ?
赴九天,问苍穹。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