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街道管理痛点分析:
随着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社区管理却相对滞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要采用网格化管理。一方面随着社区网格化的普及,社区办事效率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各地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信息碎片化严重,部门与部门之间采集信息规范不一致,信息传达速度慢,容易失真等问题。如何提高网格内事务处理效率,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势,进一步提升社区人员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精心化和社会化水平,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对辖区内重点人员和事件的有效管控,成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关键。
街道人口底数庞大,推行网格化管理后,伴随着管理工作的下发和细化,基层工作人员的数量大幅增加是必然的,街道部门可能需要频繁的进行人员调动,以满足不同任务和项目的需求。然而人员调动的过程可能存在记录不透明、匹配不合适、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影响到工作效率。
街道内社区数量较多,网格划分更为细致,工作人员打卡分布广,若每个办公场地都配置硬件设备,无疑会产生很大成本。同时员工考勤数据众多,现有考勤系统无法自动生成相应考勤报表,月底统计量庞大。
??????不同部门、职级的计算规则和薪资结构存在差异,薪资核算十分复杂。而且薪资与考勤、职级、职业津贴、个税、社保等数据关联,算薪过程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每月算薪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街道首发办公室日常每日需处理的工单数据量超200+,办理需要充足时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单诉求涉及面广,很多工单下发到街道,街道还需协调相关部门。
人力资源有限加之处理流程不够高效,用户在热线电话进行问题反馈后,可能需要面临长时间的等待,导致问题解决时间延迟,容易造成反馈人不满意。
为提升街道移动政务服务能力,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构建街道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内部资源整合和业务应用整合,用信息技术对内部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式管理,实现高度整合和关联共享。依托统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对每一网格实施精细化、主动化、可视化管理;同时根据网格划分,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便捷化、个性化服务,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
建设方案
为解决人数多、结构乱的人事管理问题,参照现有的管理体,建设一套人员信息。横向整合街道内所有部门;纵向对所有部门进行分层。实现组织架构自定义,人员管理清晰、调动方便。一方面将人事管理流程线上化、透明化,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分级考核督办提供了基础的架构支持。
采用移动电子考勤系统,员工可以通过小程序进行每日考勤打卡。系统会自动记录打卡时间和位置信息,并根据刷脸记录数据和考勤规则进行考勤计算,可对考勤点、考勤规则、考勤记录、考勤结果等进行统一管理,可统计考勤报表。并支持考勤异常情况的处理,如迟到、早退、缺勤等。
智能薪资可以与其他模块联动、与其他系统对接,打通算薪关键数据,自动获取员工的考勤、职级、职业津贴、个税、社保等数据,并根据员工的薪酬结构自动进行计算,实现高效准确的智能算薪,节省人力。
构建以镇街、社区、单元网格为基础的区域精细化分层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按照“大片区网格长-社区网格长-小区网格长-基础网格员”四级进行管理,实现监督、管理功能的分离和协同。通过镇街智慧平台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的核查监督和指挥处置,及时处置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并反馈处理结果,形成“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社区、突出问题不出镇街、老大难问题及时报区”的工作格局。
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库,把电子地图、民生档案(全员人口信息库)、出租屋信息、消防安全、门牌数据等信息数据入库,做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楼、楼进格”等信息对应。
构建“主动服务、排查报送、处置反馈、监督考核”的工作机制:构建以问题发现、立案和核查结案为核心内容的问题上报体系;构建以处置职责明确、处置时限精确和处置结果规范为核心内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处置体系;以系统中相关数据分析生成的评价结果为依据,建立针对区域、部门和岗位量化的长效考核体系。
建立以任务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评价体系四位一体的运行管理体系,对网格员、相关专业部门的工作进行精细化的监督考核管理,保障整套服务管理机制的有序运转。
将各类移动政务业务按照统一的技术体系、统一接入标准、统一数据管理统一接入,统筹多个移动业务事项,集约化支撑移动政务服务,通过一个小程序在统一应用框架下进行“办、查、督、治”,实现移动应用一体化,让“掌上可办”转为“掌上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