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听力测试和客观听力测试常用的测试设备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4日

e3510dee0614df4bd7bfda1f0f3080a5.jpeg

人们之所以能“听”,是因为耳朵作为听觉器官,能感受机械波并把机械波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人耳的结构颇为复杂,而其中任意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听力损失。

b46cf9d6ea5767e87f8a2b9313d7ba35.jpeg

人耳结构图



听力测试

0000f3dd8d923c506111ca07a2332df2.jpeg

听力测试为医院和专业机构用来评估被测试者听力损失程度、判断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的重要手段。



主观听力测试


主观听力测试通常使用的设备是纯音听力计。


cf330f856d0f6b5405babd27152acb2b.jpeg

纯音听力计

beadbf0946312c1b1bcdfd2393ae8e50.jpeg


通常由信号源、功率放大器、信号级控制器及电声换能器组成。它可以推动耳机或者扬声器,产生多种频率的标准声音测试信号,通过被测试者对这些标准声音测试信号的主观反馈,准确判断听力损失程度。

纯音听力计配备的耳机分为气导耳机和骨导耳机。

气导耳机采用气传导方式传播声音信号。标准声音测试信号由空气传入外耳、中耳,刺激人耳鼓膜振动,进入内耳至大脑听觉神经。

骨导耳机采用骨传导方式传播声音信号。标准声音测试信号跳过外耳、中耳和鼓膜,通过人的头颅骨直接传入内耳,到达大脑听觉神经。

15b0e46901f668c782285e7e54a59672.jpeg

气传导和骨传导的不同路径


在确定被测试者听力受损的情况下:

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测试结果一致,说明被测者内耳有病变; 骨传导测试结果优于气传导测试结果,则说明外耳、中耳和鼓膜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


纯音听力计也可以推动扬声器,在测听室里完成听力主观测试,这被称之为“声场测听”,它也可以用来评估助听器验配效果。

fbe079af1aafeda2a360318e2b6cd508.jpeg

声场测听



客观听力测试


客观听力测试无需被测试者的主观反馈,即能对听力损失情况作出全面分析。 常见的测试设备有阻抗听力计、耳声发射测量仪和听觉诱发电位仪。



82322022f0a03925e5da6c8d2fe2ee53.jpeg

阻抗听力计

e15441017a3dd546d773ccaabcadf3c5.jpeg


主要是对中耳进行测试。

它会发出标准声音测试信号进入外耳道,接触鼓膜的瞬间,一部分声能顺利传入中耳,一部分被阻隔在鼓膜外。通过耳塞中的传感器准确记录下中耳接收和拒绝的声音能量,进一步推知中耳结构及其传音功能的好坏。



83c6f293836893255fb58b54e26b048b.jpeg

耳声发射测量仪

08a6c85a66b7950bbabd744823b7524e.jpeg


主要用于耳蜗功能测试。

在外耳及中耳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用耳声发射测量仪对人耳进行不同的刺激声刺激,并检测由耳蜗产生的并传到外耳的声音信号,从而诊断耳蜗功能。通常,会用它来给刚出生的婴儿进行听力筛查。

74c655cffb59793ac7e140e231f1ae47.jpeg

耳声发射测量仪测量



e740d843e7ff64e5cf7930cbfe805c20.jpeg

听觉诱发电位仪

86ddeef5f98bf094a5f220a8f38db976.jpeg


主要用于鉴别耳蜗后听觉神经位于脑干区域的主要结构是否存在功能障碍。 在将标准声音测试信号发射给被测试者后,通过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电极来记录脑电波信号,进行听力诊断。它还可以用来预估被测对象的听力水平,往往需要被测试者处于熟睡状态,特别适合缺乏主观反馈能力的婴幼儿。

13742cf2b94afcb7b77f835741285fcc.jpeg

听觉诱发电位仪测量


不同听力测试设备的原理和作用各不相同。在实际使用中,通常会采取组合的方式来测试、诊断被测试者的听力水平和病变部位,以便能精准提供医疗诊断。


78ebd89de842cd40cd40e78837bde098.jpeg

计量小贴士 纯音听力计 阻抗听力计

都是列入《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具,需要定期进行强制检定工作。

如果大家在上海做听力测试,可以通过设备上的“强检计量器具唯一编码”,查询这些设备的检定结果,确保它们的工作效果。



保护听力小妙招 EAR PROTECTION


1

避免噪声

2

慎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贰类、抗疟药)

3

耳朵炎症要重视(游泳进水、感冒、鼻咽炎等易引发中耳炎)



0cf1d852c2b8d5b98a8aeda1c3d86676.jpeg1d9871b13c3ded2f9d8942ad4b199d6b.jpegd46a74f21858940e550418c548d2b2a6.jpeg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2302_79585030/article/details/135392206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