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潮背后:普罗大众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本文脉络:
【01】引言
【02】对AI不同态度的四类人
【03】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04】普通人在AI时代如何破局的思考

01 引言

去年11月ChatGPT发布至今,借用赵本山老师的诗,可谓是“AI春风吹满地,OpenAI真争气,齐心协力跨世纪,一场宫斗没咋滴”。

其他科技公司也不甘示弱,从LLM到Agents,可谓真是卷出风格,卷出水平。

但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反倒是投机倒把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先是养活了卖号的,再是喂饱了卖课的,然后致富了AI诈骗的…

我们一边刷着网上AI批量生成的垃圾文章和视频,一边吃着科技公司「AI重塑世界」的大饼。
工业食品高油高糖,垃圾内容精神食粮,把这个大饼衬托得格外清新脱俗,只不过减肥的我还得断碳水…

其实甭管科技圈和创业圈玩得怎么骚,普通大众无非关注两个核心问题:AI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我又能通过AI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我其实也想了大半年,而且作为这个行业里面的人,会想得更多,所以今天做一个十分严肃的分享,甚至为了表现这篇文章不是AI写的,我开始写起了骚话,毕竟谁还不是当年混迹于李毅吧和抗压吧的隐性侠客了。

02 对AI不同态度的四类人

我根据大众对于AI的认知程度,暂且划分为4类。

第一类,抵制AI。这种我见到过,他们真的是打心底里抵触,具体表现为:喷现在的AI不行,像个智障;又喷AI未来太行,毁天灭地。这简直就是逻辑鬼才,建议直接原地爆炸。

第二类,不关注/不了解。其实这类人才是大多数,中国十四亿人口,这类起码占到10亿以上,你问ChatGPT对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他们可能反问你,这玩意儿能吃吗?他们可能是路边卖煎饼果子的大叔,可能是门口看门的大爷,可能是打扫卫生的阿姨,可能是收你房租的房东,当然,前面三个都可能同时也是第四个…,他们才是沉默的大多数,不要忘记多多是怎么崛起的,快手是怎么发家的。

第三类,半信半疑。他们对AI可能就像对麻辣火锅,既想尝尝鲜,又怕辣上头。也像是对健身卡,年初充满期望,年中怀疑人生。他们可能也在分享一下用AI画的图,毕竟也算一种社交货币,可能也在聊天时大谈AI未来,吹跟自己无关的牛,不仅不用上税,而且不会被喷。但是否真的相信,其实只有自己知道。

第四类,完全相信,拥抱AI。但目前的AI,能力往往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最魔幻的还不是这,是如果你的老板完全拥抱AI,那么很可能你明明人工完成了一份工作,还得骗他说这是AI智能完成的。

作为一个AI领域的从业者,我说一下我对这四类人的态度。

对于第四类,我想说,你们就是甲方爸爸,你们目前遇到的所有问题,正应该是创业者去玩命解决的。如果恰好你们的需求代表了大多数人,那么请立刻提出来,谁捡了你们那就是捡了宝了。

对于第三类,你们目前是站在一个分岔路口。回想一下,20年前大家说「人人都要学英语」,10年前大家说「人人都要学编程」,现在大家说「人人都要学AI」,那你可能会问,我可以不学吗?当然可以,但我们不能否认,20年前学英语的人,乘着外贸的船,10年前学编程的人,乘着互联网的风,都起飞了,那现在呢?

对于第二类,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在上一个版本里卷赢了的人,对他们来说是「没必要」,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已经不需要再去通过某个风口来成就自己,如果他们需要AI,大可以购买服务或是雇专业的人。另一种是被生活打趴下的人,对他们来说是「没兴趣」,他们或是每天为了生计奔波,早已无暇关注其他,他们或许只能等到AI像水电一样深入人们的生活里,才能享受到AI对生活带来的改变了。

对于第一类,如果你们恰好在看这篇文章,现在就可以关掉了。如果你们不扭转自己的看法,在推荐算法大行其道的今天,信息茧房才是你永远的家。

03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行文至此,是不是有卖课内味了,放心我不卖课,而且在我看来,目前市面上AIGC的课99%都是垃圾,还有那1%的精品,请原谅我目前还没找到,真正的大佬现在都在忙着自己搞事业,谁有空搞这些~~

这里我不是说他们不分享知识,只是就目前他们的忙碌程度而言,能分享一些零散的知识,已经算是在间接拯救人类了,至于说把知识包装成体系,打磨成课程,这中间要花很多时间。

另外技术还在不断迭代,行业也在野蛮生长,现在就声称有一套「一招鲜吃遍天」的课程给你,韭菜割的如此云淡风轻,我甚至开始怀疑起这个世界。

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人在高铁,刚下地铁,思绪乱飞,有感而发。短暂从最近繁重的coding中抽出来,脑子终于有了点空闲时间来思考。

想到这一年AI圈风风火火,波诡云谲,究竟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啥?

谁能让月收入还不到1000的6亿人吃饱饭,谁能帮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安个家?

年初ChatGPT刚火的时候,我坚信这个能改变世界,所以开始研究;年中从阿里离职,加入了一个初创公司,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这半年里我们尝试了很多,我们想做个人AI计算机,我坚信我们能通过AI让每个人受益,但我们需要时间。

当年高中毕业时,班级制作了一份毕业纪念册,要每个人写人生志向,我写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不是看起来很沙雕,对,没错,沙雕就是我的内核。

11年摸爬滚打过去了,一次次被生活摁在地上薅头发。逐渐想明白的是,“善其身”未见得一定要“独”,“济”的不一定非得是天下,能正向影响到哪怕几个人,也是一种成功,所以也不用非要等到“达”了才开始。
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想在2024年尽量去更新一些关于AI领域的内容,既包括像以前那样比较硬核的论文分析,也会开一个系列,写让人人都能读懂的AI实践类文章,技术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自嗨,应该让更多人学会并能应用,我想要正向影响更多的人。

如果你不想在这个时代被拉下,可以选择跟着我学,同时我也在跟别人学,这个时代没有绝对的专家,比的就是谁学得快用得快。

04 普通人在AI时代如何破局的思考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普通人要不要等AI完全成熟落地,再去捡低垂的果实?应该做些什么?

「关于入场时机」

技术进步带来的一定是个增量市场,每个人都会因此受益,区别只在于受益程度的多少,随大流的人能获得的就是获得最低等的受益,无非是生活更便捷了,点外卖方便啦,打车方便啦之类的。

但你如果不满足于此,那么从现在到AI成熟之前,会藏着很多或许能让你跃迁的机会的,看你看不看得懂,抓不抓得住。

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想借着这波风口起飞,请立刻关注当下,不要等AI能力成熟、产品形态完善你再入局,真的等到那一天,那你就是被驯化的阶级,就像你如今被困在短视频算法里。

大势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机会借到他的风你对世界认知的深浅,你原有的经验和积累,会决定你能够借到多大的风。

AI目前的阶段,还不能完全替代人,更准确的说是还完全替代不了人这一步自然会有无数的科学家、创业者去卷,去推着这个行业向前,但并不代表着,普通人就什么也做不了。

相反只有这个时候才是还有机会的时候,等AI完全成熟了,这个大门也就关闭了。

「关于入场方式」

关于做什么,这里面有两种思路,一种我不推荐但无法阻挡,另一种我比较推荐。我用做自媒体来举个例子,其实这个思路也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

不推荐的方式是: 通过AI近乎零成本的特点,去批量试错,这种是适合原本在这个领域积累不深的人,这种方式虽然我不赞同,但无法阻挡。
不赞同是因为目前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LLM本质上是一个概率游戏,你让它不受控制地随意发散,并不是一种好思路。

依旧用自媒体举例,这种方式会让互联网产生海量无价值的内容,目前公众号、小红书、抖音已经充斥着大量此类的内容。无法阻挡是因为这是人性使然。

但既然所有人都想到了这一层,这就已经是一个红海了。同时长期来看,这只是阶段性的。AI必然会带来信息分发方式的变革,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推荐」,AI时代必然有其专属的信息分发方式。

现在的阶段,无非就是AI助推信息的熵值到达顶点,狂欢 → 破灭 → 重建。这种方式产生出来的所有信息,都是助燃剂,都是炮灰。

推荐的方式是: 你依旧需要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让AI帮你实现能力增强和复制。

Prompt的关键在于精细,而精细正是专业知识的体现。

比如虽然AI善于写文章,但你就能用AI写出一篇10万+吗?不能,因为能写出10万+的人,他的经验肯定是秘而不传的,成功靠的是信息差,资源差,认知差,所以网上能搜到的一些爆文攻略,你认为还有信息差吗?
所以这里面的机会,是留给原本在各个领域已经有所成的人,给他们的能力做增强。以前是一个商品可以复制多份,现在是一个经验可以复制多份 。

正是因为上一种方式导致的信息泛滥,注意力越会向头部和优质稀缺资源靠拢,努力不值钱,稀缺才值钱。这和互联网时代类似。

只是现在没有人知道未来的产品形态、交互方式。就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在feed流出来之前,最卷的赛道是手机浏览器,这种完全适配手机操作的交互形式,统一了大部分移动产品,在头条、抖音、快手、小红书,我们活在刷不到底的feed流里。

我认为我们今天还没有找到AI时代的“feed流”,或许我们今天所有人的共识,10年后看都是错的。

但绝不是你现在就只能坐等,现在你仍然需要在现有的渠道和平台上搏杀、练兵。

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换的只是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分发方式,但优质内容永远是核心,各平台生长出来的大V,也都是原来就在之前领域数一数二的专业高手。

所以对于个体来说,第一,需要成为领域里的专家,这一步你可以用AI这个工具来提速,但不能用它代替你思考。第二,需要你能够把你的经验结构化,转化成AI理解的,完成经验的可复制、可量产。

在任何时代,都没有不用努力的成功,这个真相是苦的,只是科技越进步,糖衣越裹越厚罢了,要时刻警惕陷入贪婪的幻想中…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HoyingHan/article/details/135725488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