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的危害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1日

任何可能引起电子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失效,或者对生命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的电磁现象称为电磁干扰(EMI)。几乎每一种电子设备都产生不同程度的电磁干扰信号,它是一种不希望存在的电磁信号。这种信号可能以电磁辐射的形式辐射出来,也可能通过载流导体,如电源线、电缆等,进行传输。同样,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对其它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都很敏感。

电磁干扰源分为自然界和人为两种。自然界的电磁干扰主要是雷击产生的大气噪声( <10MHz)和宇宙射线、太阳射线引起的大气噪声( >10MHz) 。人为电磁干扰源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前者是指那些必须发射电磁波的电子设备,如调频波、调幅波、电视、广播发射机以及雷达和移动无线通讯机等;后者是指那些工作时产生无用的电磁干扰信号的电子设备,如计算机设备、继电器、开关、荧光照明灯、电弧焊机以及点火装置等。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影响的电子装置有通讯接收机(收音机、电视机等) 、雷达、导航设备、计算机等,特别是这些电子装置中的电源,对电磁干扰更是十分敏感。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磁兼容技术整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因而人为干扰源的种类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电磁干扰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当前,人为干扰已成了电磁环境电平的主要来源。


所谓电磁干扰(干扰电缆信号并降低信号完好性的电子噪音),是指无用的电磁信号对接收的有用电磁信号造成的扰乱。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附近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常来讲,关于全面防控危害性较强的电磁干扰有必要灵活选择电磁兼容技术,其中典型应当包含电磁吸收、电磁屏蔽、系统接地与滤波技术。那么电磁干扰又存在哪些危害呢——

  • 对电子系统、设备的危害

强烈的电磁干扰可能使灵敏的电子设备因过载而损坏,一般硅晶体管发射极与基极间的反向击穿电压为2~5V很易损坏,而且其反向击穿电压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电磁干扰引起的尖峰电压能使发射结和集电结中某点杂质浓度增加,导致晶体管击穿或内部短路。对电子系统、设备的危害强烈的电磁干扰可能使灵敏的电子设备因过载而损坏,一般硅晶体管发射极与基极间的反向击穿电压为2~5V很易损坏,而且其反向击穿电压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电磁干扰引起的尖峰电压能使发射结和集电结中某点杂质浓度增加,导致晶体管击穿或内部短路。

  • 电子设备固有的性能受到减损

某些传导性的电磁干扰将会减损固有的电子设备运行效能,或者带来突显的灾害后果。例如针对高频手术刀或者微波电疗设备等多种多样的医疗专用设备而言,此类设备如果呈现频率较高的空间辐射,那么很可能减损与之临近的其他设备性能。在严重的情形下,电子设备如果处在同个回路的范围,则会呈现突发性的某些灾害。
  • 对武器装备的危害

现代的无线电发射机和雷达能产生很强的电磁辐射场,这种辐射场能引起装在武器装备系统中的灵敏电子引爆装置失控而过早启动;对制导导弹会导致偏离飞行弹道和增大距离误差;对飞机而言,则会引起操作系统失稳、航向不准、高度显示出错、雷达天线跟踪位置偏移等。

  •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96b45ee28b544f7797d7b48c9ab515a4.jpg

上图是国外RF标准,提出RF射频对人体的影响。当然,这些对人体的影响的电磁波,主要是有意发射的RF射频干扰,如BT、WIFI、2G、3G、4G、5G通信及其它相关各类遥控器,手机基站发射塔等等,都是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的。

由于受到时间较长的电磁辐射干扰,那么一旦超出了最大的人类承受限度,则会引发与之相应的各种健康损害。与此同时,电磁辐射还会引发程度较重的健康风险以及健康威胁。电磁辐射一旦进入人体细胞组织就会引起生物效应,即局部热效应和非热效应。非热效应机理较复杂,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在此前提下,全面防控潜在性的电磁辐射也就是在保障人类健康,对此需要引发更广的关注。


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各个日常生活领域都与电子设备息息相关,因而电磁干扰造成危害的概率大大增加,那么对电子产品进行EMC产品整改便是不容忽视的;EMC产品整改能够有效地控制产品电磁干扰,并且减少了对人造成的危害(几乎没有危害),从而让产品更好地进入市场。

?

?

?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Ci17873652210/article/details/135297407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