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并联运行的调度原则是基于继电器控制的电梯上形成的,由于其原理比较简单,在继电器控制顺序电路上就可以实现,但这种调度方法会造成一台电梯太忙,而另一台太闲的情况。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主控器件的电梯模拟系统,电路设计简单,但成本较高,硬件设计也不灵活。基于单片机的电梯模拟系统,使用广电传感器检测楼层,由单片机控制电机停靠目标楼层,该方法技术成本低,可靠性高,但需借助软件来实现电梯运行情况的模拟。
确定新目标楼层的策略:如果电梯向上(下)运行,当它到达某个目标楼层后,则依照以下顺序确定下一个目标楼层:
继电器概念:
继电器,一般指的是电磁继电器。继电器的作用本质是用一个回路(一般是小电流)去控制另外一个回路(一般是大电流)的通断,而且这个控制过程中,两个回路一般是隔离的,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电磁效应来控制机械触点达到通断目的,给带有铁芯线圈通电-线圈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吸附衔铁动作通断触点,整个过程是“小电流-磁-机械-大电流”这样一个过程。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概念: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一种具有微处理器的用于自动化控制的数字运算控制器,可以将控制指令随时载入内存进行储存与执行。可编程控制器由CPU、指令及数据内存、输入/输出接口、电源、数字模拟转换等功能单元组成。
电梯的并联运行是两台电梯共享厅外召唤信号,并能按照预先设定的调配原则自动地调配某台电梯去应答厅外召唤信号。群组运行的对象一般是三台及以上电梯,电梯群(组)除了共享厅外召唤信号外,还能够根据厅外召唤信号的多少和电梯每次运行的负载情况而自动合理地调配各个电梯,使电梯群(组)处于最佳的服务状态。**并联运行是群组运行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无论是两台电梯的并联运行控制还是电梯群组运行的群控,其最终目的都是把对应某一层楼召唤信号的电梯应该运行的方向信号,合理地分配给梯群(组)中最有利的一台电梯,以节省能源和候梯人的时间,从而提高运行效率。
?电梯并联运行传统调度算法(仅考虑电梯当前运行方向上的请求):
缺点:楼层越高,很容易出现一台电梯太忙,而另一台太闲的情况,这相当于单梯运行,势必会影响运行的那台电梯响应召唤的速度,而另一台电梯因为不满足运行条件而闲置。在继电器控制电梯中,由于受硬件限制,对这些缺陷不能进一步改进。
?最短候梯时间调度算法:
最短候梯时间调度原则,是指在分配执行的召唤信号时,先分别计算两台电梯到达召唤层的时间,将计算结果中能较快到达召唤层的电梯做为执行该任务的电梯。这种调度方法的关键是:先计算两台电梯到达召唤层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时间计算时需要涉及多个行程段的执行时间:电梯启动加速、匀速运行、到最近目标层前减速、开门、开门保持、关门六个时间段。**运行过程同时遵循顺向截梯停止,逆向截梯不停(最远层除外)的原则,计算电梯从当前位置到达召唤层所经过的行程段数及各行程段的时间。
现代电梯控制中,由于 PLC 强大的计算和逻辑运算功能,甚至可以对电梯的候梯时间进行实时运算,并将计算结果在 PLC 每次扫描时更新,这样可以在最初计算得到指令电梯在驶往召唤层过程中,遇到其他更近信号拦截或故障等情况时,可以用当前最快电梯执行召唤任务。这种调度原则的特点是使候梯者在最短时间内搭到电梯,缺点是没有考虑能量消耗。
?最快响应调度算法:
也称为就近调度原则。这种原则是以在遵循顺向截梯优先,逆向不停的前提下,计算比较两台电梯的当前位置与召唤层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用距离更近的那台电梯去执行召唤任务。
这种方法以距离最近为根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距离近则候梯时间短的要求,但与最短候梯时间原则相比,它不是唯候梯时间为考虑对象,所以不能保证时间最短。同时,这种方法也综合考虑了能量的消耗。在这种调度原则中,将召唤信号按一定的算法计算出的结果分配给更合适执行任务的电梯。
候梯时间、能量消耗等这些因素决定了电梯并联运行的效率。电梯并联运行的传统调度方法时最初基于继电器控制电梯阶段普遍采用的方法,其只是按即定的原则运行,由于缺少计算,无法精确考虑到候梯时间和能力消耗这些因素,传统调度原则是后来各种改进算法的基础。最短候梯时间调度方法强调节省乘梯者的候梯时间,但从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电梯运行时的能量消耗。最快响应调度方法虽然综合考虑了候梯时间和能量消耗,但平均候梯时间会长于最短候梯时间调度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电梯调度策略计算机模拟软件界面:
如果按照一般的队列规则,把所有的电梯乘坐请求按时间排队,这种调度方式显然时间效率十分低下,故在电梯运行控制中,一次性将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呼叫和目标全部完成,然后调转运行方向完成另外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呼叫和目标。电梯运行过程中,如果中间出现了同一个方向的请求且当时没有达到这层,那么这层的请求将被响应。但是如果出现了逆向的请求,则一般不开门,以免出现人进入后发现和自己需要去的方向完全不同时产生的情绪问题。电梯到达目标楼层后,在没有人提出运行请求时,停在当时人离开的一层。如果为了第一层上楼的人更方便,也可以选择自动停止在第一层。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并联运行就是两部电梯共同享用同一个厅外召唤信号,然后按照预先设定的调配原则自动的调配其中一台电梯去响应召唤信号;群组运行所针对的对象一般至少三部电梯,电梯群组除了按照并联运行中的响应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厅外召唤信号的多少以及电梯自身的负载合理的调配各个电梯,从而保证电梯群组工作于最佳状态。
传统的调度算法:
电梯并联运行较之电梯群组是一种更为简单的运行方式,但是二者的目的均是将某一楼层的召唤信号传递给电梯并由电梯作出科学的反应,从而有效地提升运行效率,达到节省时间以及能源的目的。通过两台电梯并联来提升效率的运行方式起源于继电器控制电梯时代,调度中使用的是传统调度方法。传统并联运行的传统调度原则可概述为以下几点:
上述六项即为传统并联运行调度的基本原则,这种调度方法原理简单,仅需要通过继电器控制顺序电路就可以实现,如果改用 PLC 逻辑编程就更为简答。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运行原则存在着显著地不足:
实际运行中很容易发生一部电梯处于繁忙状态而另一部电梯过于清闲。越是楼层多,出现这种任务分工严重不均的现象就越发严重。
最短候梯时间的调度算法:
最短候梯时间要求在接收到召唤信号时首先计算两部电梯到达召唤位置的时间,然后将用时较少的电梯指派去完成任务。这种调度方法的关键是对到达楼层的时间进行计算对比。一般将计算分析时将电梯从当前位置到达召唤楼层分为几个部分:从启动达到最近目标,这一行程包含电梯的启动、加速、运行以及达到目标的减速、开门、保持、关门等时间段;然后是到另一个最近目标,直到到达召唤楼层。将期间所用时间相加就得到了理论上的所用时间。然后将两部电梯计算得到的时间比对,选择用时较短的电梯执行任务。
现代电梯的控制系统中加入了先进的 PLC,借助于 PLC 强大的逻辑运算以及计算功能,当下的电梯调度系统可以实现对于电梯候梯时间进行实时运算,并且得到的结果可以在每次 PLC 进行扫描时进行更新,从而可以保证在之前得到的指定完成任务的电梯在驶往召唤楼层的过程中,即使遇到故障或者是其它更为接近的信号时,调度系统可以使用当下最快的电梯执行任务。这种电梯调度的特点就是保证候梯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搭乘上电梯,但是浪费能源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如果电梯 A 正处于 5 楼,而电梯 B 正处于底层待命,如果从 5 到 10 层之间均有召唤命令,由于电梯在每一层均会消耗一定时间,这样往往导致电梯 A 所消耗的时间比电梯 B 要长,为此该方法将会选择电梯 B 执行 10 层任务,这样做的后果是增加了电梯能耗。
最快响应调度算法:
这种调度方法的原则是在遵照顺向截梯优先、逆向不停的基础上计算两台电梯从当下位置到召唤位置的距离,然后调用距离较近的执行响应。这种调度方法以最近距离作为根本原则,为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最短候梯时间的要求。但是与之不同的是还考虑了能量消耗。
在并联电梯调度原则下,其中一台电梯故障或者两台控制器之间通信故障时,进入单梯独立运行状态。
并联电梯调度原则存在如下问题:
并联电梯调度原则的改进:
采用基于 PLC 和变频器实现的电梯运行控制系统,其系统硬件控制结构原理图如下:
磁盘调度算法是研究磁盘存储器管理的算法,旨在提高磁盘的利用率,从而服务于提高整体计算机系统性能。常见的磁盘调度算法有先来先服务、最短寻道时间优先和电梯调度算法等。最短寻道时间优先虽能获得较好寻道性能,却有可能导致某个进程的“饥饿”现象发生。若不断有新进程到达,且其即将访问的磁道与磁头所在磁道的距离较近,这种新进程的请求必须优先满足,导致较远距离的磁道永远不能得到访问,即“饥饿”现象发生。
对于整个电梯智能群控调度系统而言,乘客交通流预测是前提,交通模式识别是基础,智能群控调度算法是核心。
一般选取 5min 作为交通流预测的周期,当一个周期结束时,电梯智能群控调度系统根据预测模型预测所得的交通流识别出下一个电梯运行周期的交通流所属的交通模式,根据识别所得的交通模式选择合适的智能群控调度算法来满足不同模式下的乘客乘梯需求。
对电梯智能群控调度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对电梯智能群控调度系统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疏散建筑大楼内的乘客客流,减少乘客乘候梯时间,缓解因高峰交通模式导致的乘客拥堵的情况,充分提升大楼内电梯的运行效率,发挥出电梯在垂直建筑物中的输送乘客的能力;再者,电梯能耗在建筑物内总能耗中的所占比例巨大,对电梯智能群控算法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减少电梯运行过程当中的不必要停靠,节约电梯运行能耗,有助于推进当代所提倡的智能楼宇、绿色建筑的建设。
交通流预测
电梯乘客交通流是由大楼内当前流动的乘客数、乘客的出现周期以及乘客在大楼内各层的分布情况构成的,它反映出了当前大楼内客流流动的情况。
电梯乘客交通流的特性具有周期性、随机性以及突发性三种特性,这些特性在任意一个大楼或者同一大楼内的不同时间段都有可能出现。故此,在描述电梯交通流问题时人们无法用一固定的函数来对交通流预测模型表达。 为了更加精准预测电梯交通流,国内外一些专家使用神经网络模型、自回归平均模型、支持向量机等等对电梯交通流进行预测。
交通模式识别
交通模式的识别是电梯智能群控优化调度的关键,根据预测模型所得的下一时刻客流分布情况对交通模式进行准确识别,针对不同的交通模式选择适合当前模式的群控算法,能够使智能群控调度系统更加合理的灵活的进行派梯。
电梯乘客人数、乘客的到达楼层和乘客的到达时间通常具有需求多样性和随机性,若电梯群控系统要满足不同需求且随机出现的乘客需求,对这些乘客服务需求不加判断采用同一调度策略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对电梯客流所处的交通模式进行识别。
电梯的交通模式是指某一时间段内(一般为 5min)的人员乘坐电梯的流动情况。主要以大楼内人员进出门厅电梯和层间电梯的人数比例以及客流的强度为划分依据。对一个固定的建筑物办公大楼而言,大楼内电梯交通模式可以划分为:电梯上行高峰模式,电梯下行高峰模式,电梯两路、四路模式,电梯平衡层间模式及电梯空闲模式。
基于 LSSVM 的电梯交通模式的模糊识别方法
电梯智能群控算法调度
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利用专家经验、模糊推理、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进行电梯智能群控算法的研究,而每种智能算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范围和各自的优缺点。比如,专家系统可根据专家经验知识解决无法完全依赖数学计算的电梯问题,但适用于一些大楼层数较少,电梯数量不多的场合;遗传算法虽然可得到电梯智能群控调度的最优解,但因电梯智能群控调度系统具有实时性,往往不能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找到最优解;模糊控制虽然能够处理电梯智能群控系统的不确定模糊信号,但是它缺乏自我学习能力,无法应对较为复杂的电梯交通模式变化;人工神经网络虽然具有较强的容错性,能够进行自我组织学习,但其自我训练调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也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导致误差较大。因此针对电梯智能群控调度算法研究需要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发挥出每一个智能算法的优点,最大限度的确保电梯智能群控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通模式灵活合理的调整派梯策略。
以乘客候梯时间、乘客乘梯时间、电梯能耗为最终优化目标建立电梯智能群控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通过改进遗传算法对智能群控调度系统的派梯方案进行优化。
电梯群控系统的基本特征
博图 V13 软件是西门子公司打造的集成的自动化软件,可在该软件上实现 PLC 与监控画面的组态及程序的编写、仿真。
本研究在设计触摸屏界面时,遵循界面简单且操作方便的原则,首先采用 Photoshop 画图软件设计主界面,同时需要使用 DGUS 配置工具对界面上的按键配置返回值功能,返回值为选择的目的楼层,配置时需要为界面上的每个按键规划好存放按键返回值的寄存器地址,也要为界面上的变量显示设定显示地址。完成界面设计和按键配置及变量显示后,生成触控配置文件和变量配置文件并最终通过 SD 卡导入触摸屏中使用,更重要的是使用 OS Builder 软件工具编写汇编语言控制触摸屏工作,OS Builder 软件是迪文科技为适应工程师的开发习惯,针对 DWIN_OS 开发的一款编译环境。在设计的群控模块上对用 Keilu Vision4 编写的控制系统整体运行的程序进行了试验。
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群控模块首先通过 RS485 总线发送数据请求帧至触摸屏,触摸屏回应相应帧,32 次轮询之后,转入轿厢通讯阶段,群控模块先后 3 次发送数据帧至轿厢通讯板,轿厢通讯板回应相应帧,然后转入群控通讯阶段,群控模块把前两个通讯阶段收集到的信息打包成帧通过另一个 RS485 总线与其它群控模块进行通讯。上述 3 个阶段的中断进入时间由计数器计数值决定。而最优梯的计算是依据通讯信息和群控调度算法实现的,若本梯为最优梯,则响应目的地调度,否则不响应,且计算过程贯穿整个通讯周期。
待梯经济消耗函数:
根据乘客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将其分为如下三类:
本文的创新点是:1、提出“平均待梯经济消耗”的概念, 通过对乘客分类的思想构造待梯经济消耗小函数。2、设计了基于乘客分类的电梯系统模型, 构造了一个综合评价函数, 利用该函数对调度算法加以优化, 提高系统的性能。
电梯群控算法总体分两类: 即基于调度原则的群控和智能群控技术。
基于调度原则的群控:
智能群控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
以上智能群控算法依赖于乘客流的信息, 即需要获得候梯人数以及各乘客的目标楼层。 这必须借助于电梯系统中的人流识别设备如摄像头、 目的层呼梯板等来获得准确的乘客信息。 而在传统的电梯系统中,仅通过外呼和内呼按钮是无法获取的。
模糊控制系统实质上还是一种应用在计算机上的数字系统,该系统最初的成型来自于模糊语言以及配合专家的理论经验,与普通系统相比,其使用和研究的核心还是集中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而控制器识别的语言规则,是最初的专家提供的有经验的模糊条件语言,所以其作用和价值也体现在对语句的控制能力上。
匈牙利算法是由匈牙利数学家 Edmonds 于 1965 年提出,基于 Hall 定理中充分性证明的思想,是求最大匹配最常见的算法,核心是寻找增广路径,用增广路径求二分图最大匹配。
通过采集当前电梯运行状态,获取电梯呼梯信号,将各呼梯信号用效率评价函数进行处理,获取总效率评价矩阵,再采用匈牙利算法对矩阵进行处理,得到派梯方案矩阵。建立了以候梯时间、乘梯时间、能耗、梯内拥挤度为优化目标的群控电梯调度模型,并用匈牙利算法进行分析计算,根据呼梯信号和当前电梯的运行状态提出有效的派梯方案。
候梯时间短评价函数
乘梯时间短评价函数
能量消耗小评价函数
梯内拥挤度小评价函数
电梯群控是相对于单体自控而言的,它集中调度多部电梯,统一调度。系统会采集电梯运行情况,当有新的呼梯信号时,系统会选择合适的电梯满足乘客需求。这种运行方式解决了电梯重复响应和无效停靠的问题,提高了运行效率,减少了乘客等待时间,提升了舒适度。
目前普遍遵循的电梯群控原则有:分区调度原则,最小时间原则以及多评价指标原则等。分区调度原则是指依据建筑内客流量出行规律和人口密度分布通过固定或者动态分区来调配电梯。最小时间原则是指可以将乘客搭乘电梯的时间缩短在最短情况下的电梯选择方案,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调度原则。依据多个评价指标原则会对群控算法的时间指标、能耗指标以及乘客乘梯舒适度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本文所研究的群控策略就是在最小时间原则以及多评价指标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
侯梯乘客信息采集
识别候梯客流量,即要在复杂背景下识别人的个数。现阶段可采用的技术包含红外识别、传感器计数以及身份 ID 打卡等。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代表的智能识别技术可以有效统计人员数量和人员身份信息。
群控模块的硬件设计使用了以下几种元器件:主芯片MCU使用以ARM内核为基础的STM32F103VC;电平转换模块使用的是TL2575;隔离芯片使用的是EL357N;存储信息使用的是E2PROM;CAN 总线端口3个,其中一个端口供电梯主板通讯,一个端口供上位机使用,一个端口供目的选层器之用;另外采用一路RS485端口供群控板通讯。
该系统以德国奔克公司的 BP304 主板为电梯主控制系统,以群控模块为数据处理核心,以迪文公司的触摸屏为目的层呼梯装置,以轿厢通讯板为电梯运行状态收集器搭建而成。
本系统采用德国进口的奔克BP304主板作为主控制系统,BP304 控制系统主要由数据输入输出 I/O 模块、驱动功率接触器、门控制接触器、井道信号系统、轿厢内应急照明单元、安全开关模块、提前开门及开门再平层模块等部分组成,采用了3个 32 位工业级微处理器,增强了运行速度和性能,能最大限度支持 64 层8台电梯群控。
群控模块的硬件组成元件主要有基于 ARM 内核的新唐 M052LAN 主 芯 片,B0505SDC/DC 电平转换模块,SI8431A 磁耦数字隔离芯片,两个 TJA1050 芯片,晶振、贴片电阻、贴片电容、二极管等。
一般来说,安装多部电梯可以提高大楼的运载服务能力。但是,如果这些电梯各自独立运行,会导致电梯群产生聚拢效应,不仅会拥塞垂直交通系统,延长乘客的候梯时间,还会影响电梯系统的服务质量,既浪费设备资源,又影响整个大楼的效率。通常将电梯编为一个或几个组,每一组称为一个群,并采用优化调度策略统一调度,以提高电梯垂直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这就是电梯群控系统。
多轿厢电梯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条电梯井道内运行多个电梯轿厢,一方面,提高了对乘客的运送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电梯设备在建筑物中占用的有效面积,特别是节省井道占有面积。这种配置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尤为适用。
多轿厢电梯群控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M],与单轿厢电梯系统不同的是,在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由于单个井道内要运行至少两个轿厢,所以 MCES 群控要额外考虑轿厢的冲撞、穿越及聚拢等问题,这都加深了解决群控问题的复杂性。
目前,对于多轿厢电梯群控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学者开启了很多研究方向,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配置及方案,包括交通配置方法、派梯策略、群控算法及碰撞规避等方面的研宄方案。
山下樱子给出了多轿厢电梯的基本配置方法,确定了多轿厢电梯系统中乘客处理能力(运行效率)的估计方法。
在对派梯策略的研宄中,提出的优化派梯方法有:分区派梯,这是最早提出的优化方法之一;基于搜索的优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微粒群算法、蚁群算法等,这其中,遗传算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自适应学习算法,包括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多代理系统优化算法等。
在对 MCES 群控调度算法的研宄中,公开发表的研宄成果主要有:2002 年,遗传算法凭借其整体优化能力应用于第一个 TWIN 电梯的群控系统,优化性能强于最小候梯时间算法;2003 年,TAKAHSHI 等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遗传算法的仿真优化方法,该方法考虑加入了噪声适应度函数,比改进前增加了优化性能;2006 年,IKEDA 等人提出了应用进化多目标优化方法设计了 MCES 控制器,这种方法也能提髙优化性能;2007 年,MARKON 等人提出了一种实时GA算法,该算法的优化结果优于提出的所有启发式搜索方法;2011 年,VALDIVIELSO 等人将电梯群控系统看作多代理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选择的强化学习方法使同一井道内的各轿厢有效地学习任务分配策略来响应调度需求,而不互相干扰;2013 年,MINEGISHI 等人提出一种混合求解模型,使用约束规划和混合整数规划算法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模型优于整数规划和混合整数规划技术;此外,NORIHIDE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级别PETRI 网工具 — CPN 工具的控制方法,FAROOQ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PETRI网工具的控制方法,可有效地解决多轿厢系统中存在的聚群问题;2014年,LIU 等人结合遗传算法和遗传规划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 GNP 的多轿厢电梯优化调度算法及策略,该方法在收敛及优化精度上都强于遗传算法。
在 MCES 中,避免轿厢碰撞是电梯群优化调度必然面对的关键问题,所以如何避免轿厢碰撞也是对 MCES 研宄的重点之一。对于避免碰撞的策略研宄,主要有:限制同一井道内的轿厢同向进行,例如在 CST 竞赛中,KURODA 等人考虑到轿厢的移动范围和方向,利用同井道的轿厢只能同向运行的特点,对其实施分割运行的方式,减少了超越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楼层分区控制方法,如 ISHIHARA 等人提出一种动态分区策略,这种方法可灵活地优化响应的轿厢调度,效率明显提高;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规避碰撞的特殊算法,如 TANAKA 等人不仅提出了一种避免碰撞的算法和一种检测碰撞的方法,还提出一种避免轿厢陷入锁死和逆转的改进算法;LIU 等人通过分析分叉循环式电梯的运行,得到了不同楼层条件下超越时刻和概率方程,以避免电梯超越现象的发生。
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电梯群控系统的平均乘梯时间、平均候梯时间、以及电梯能耗都有了明显的降低,充分说明了本文的群控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引入数学理论,建立多台电梯群群控调度数学模型;基于模糊规则,对多台电梯运行模式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