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化进程简史(1980-2022)之二基础网络雏形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0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20世纪80年代数字化政策扶持信息化技术基础研究,一大批科研成果在90年代开始市场转化,随着中国大陆向外向型经济转型,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为起点,拉开了一系列“金”字号工程规划建设的序幕。

“国家明确了“九五”期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七五”“八五”期间已经建成的、碎片化分布的光缆网进行延伸和对接,组成一个能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纵横交错、经纬互织的干线网,为电话、广电和互联网等通信服务的普及和发展奠定物理基础。”[1]

也由此编织起一张中国大陆数字化基础通信网络,总体看系统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骨干网络,第二层次是接入端网络,第三层次是终端用户网络。在20世纪80—90年代主要是骨干网络和接入端网络建设阶段,终端用户,固话用户市场已成熟,互联网和无线移动用户市场还处于培养阶段。进入新千年后,从欧美引进VoIP语音技术开始冲击传统通信业务,又带来又一轮技术升级和市场开拓。

(1)国家骨干网络
1994年5月12日,邮电部公布的《全国邮电“九五”计划纲要》后掀起光缆骨干网络建设高潮,也就是后来的“八纵八横”[2],当时中国大陆建立起核心节点8个[3],骨干网络是强化省与省之间联网,属于一级网络建设。截至1999年全国光缆总长度超过100万公里,国际通信出口通达100多个国家的地区,其中74个国家和地区的88个公司开通了直达电路,国际互联网线路总容量为351M[4]。初期骨干网络光通信设备多以欧美日厂商为主,例如日本NEC、法国阿尔卡特、美国朗讯等[5],建设初期有少量国产设备。中后期骨干网络光传输设备,武汉邮科院研发机构为领头羊,开始在中国大陆拓展国产光通信设备市场,武汉邮科院后来改制成立公司:烽火科技(后改名”烽火通信”)[6]。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前,骨干网络通信还属于程控交换机时代,服务于固话网络,早期主要是国外产品垄断,形成“七国八制”的局面,如日本富士通、日本NEC、美国AT&T、加拿大北电等;90年代中期左右随着技术发展数据通信和无线移动通信时代快速到来,互联网IP数据通信和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开始多起来,早期厂商有法国SESA公司、美国Sprint公司、美国思科、加拿大北电网络、法国阿尔卡特和上海贝尔等。华为、中兴作为光通信后来者还在追赶,前期在程控交换机时代完成技术和资本积累。

进入新千年后,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刺激电信基础行业发展,带动国产光通信厂商华为、中兴、烽火的成长,华为、中兴不仅在骨干网络光通信有表现,在接入端网络也涉足,华为在此期间发展迅速,国内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慢慢成熟,并对思科技术的消化,后来又打入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一步步拓展和打通,到2002年第一季度,华为的出口额首次超过内销,上半年达3亿美元,是2001年同期出口额的2倍。[7]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接入端网络
随着沿海外贸经济拉动繁荣,对通讯依赖越来频高,原有线路不能满足需求,在国家级骨干网络东西南北逐步打通,开始完善各省市内支线网络,其次是对“老少边穷”地区网络建设。程控交换机时代,早期主要也是国外产品垄断“七国八制”,先期成立的中兴、华为,同1993年成立的巨龙信息,1995年6月大唐电信,并成为“巨大中华”,处于向上层徘徊期。这时候相对于国外技术成熟产品和营销还很薄弱,但以后在数据通信和无线移动通信领域将崛起。数据通信和无线移动通信时代市场开启,1995年5月前邮电局投资建设,现中国电信经营管理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正式面向广大用户商用。

1992年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提供GSM[8]相关设备和安装调试,并于1993年在嘉兴市落地商用,从此开启了国内GSM移动通信网络的热潮。同期国外厂商有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国内机构、厂商有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旗下一所、华为、中兴也开始研究GSM技术。90年代中期,大唐研究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下文简称“移动3G网络”),在1998年将TD-SCDMA[9]作为中国标准向国际电信联盟递交3G提案,标志着中国大陆“移动3G网络”部署推广进入酝酿期,在2009年工信部[10]发3G牌照后才开始大规模商用。

进入2000年后,程控交换技术没落,光通信和无线移动技术崛起,华为、中兴、大唐厂商在接入网、无线通信、光传输、宽带光纤网络等新技术进入的时候快速跟进成功转型,巨龙没有紧跟技术发展逐渐淡出,随着政策扶持开始一波国产设备开始替代国外设备浪潮,国外厂商产品市场份额开始下滑。

(3)终端用户网络
科技成果不断向市场转化,个人用户截至1999年固话用户总数达到1.1亿户,城市固话用户总数7463万户,农村固话用户总数3418万户,无线移动通信用户总数3829万户,无线寻呼用户7500万户。数据通信国际互联网用户总数89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350万台,各类数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379万户[11]。不管是无线移动通信用户,还是国际互联网用户都处在培育期。

技术进步,政策引导,市场参与,个人需求,1995年后计算机的关键技术突破包括PC、处理器、操作系统,技术提升拉底了计算机的价格(当时还是挺贵的,超出一般家庭支出,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还是可以承受的),为计算机大规模普及提供基本条件,因此大陆网民数量开始攀升,1995年5月,中国互联网的“布道者”张树新,创立了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时空,引导中国普通百姓进入互联网,培养了中国的第一代网民。据统计,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是10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瀛海威时空

跟联想公司一批的本土国产计算机公司也发展壮大,带动了互联网行业的繁荣。如:门户网站、论坛、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中国相关互联网公司也相继成立,1997年网易成立,1998年2月搜狐成立,1998年腾讯成立,1998年新浪成立,1998年10月奇虎360前身国风因特软件成立[12],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2000年百度成立,这些活到今天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深刻影响每一个人生活。

1999年5月,“政府上网”启动欲使用政府职能主导带动用户上网,形成家庭上网、企业上网、政府上网,构建一个“网络社会”,更大范围的社会资源整合和管控。这背后还有那些看不到网络安全设备公司也纷纷成立。例如1987年华为成立,1995年天融信科技集团成立,1996年启明星辰成立,2000年绿盟科技成立,2000年深信服成立,最早一批中国国内做网络安全防护产品及信息审计过滤的公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一时期的通讯还是以固话市场为主,数据通信市场也在蓬勃发展,到21世纪后固话市场开始下滑,随着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的建设完善,西方科技公司的VoIP语音技术引进威胁到固话市场,这将颠覆传统通信市场格局,简单说VoIP电话的工作原理是将你的声音转换成数据,然后通过互联网传输,类似于发送电子邮件,一根网线容纳更多信息稳定传输,也同时促进网络带宽的提升。传统普通电话线modem拨号上网最高56Kbps(窄带上网),ADSL 拨号上网最高8Mbps(宽带上网),比传统普通电话线拨号上网快16倍。[13]

网络基础设施雏形建立,给我们带来了更快的网速,承载更多业务,促进互联网业务发展和繁荣,给现实社会变革带来更多可能,虚拟网络将重塑屏障,重塑现实,重塑国家,重塑未来,必将深刻的影响我们在数字化时代里人的思想和行为。

[1] 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差距与对策「链接」

[2] 建设时间长。“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是由48个工程组成的,始于1986年的宁-汉光缆工程,终于2000年10月建成的广昆成光缆工程,历时15年,累计投资约170亿元人民币。长度总计约8万公里之多。

[3] 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南京、武汉、成都和西安

[4] 数据节选自1999年通信业务发展统计公报,邮电商情,2000年第9期

[5] 2020年5月23日烽火通信、亨通光电等四家企业被美国政府制裁,列入“实体名单”, 意味着进入名单的企业无法与美国有着任何商业交易,“实体清单”是美国为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而设立的出口管制条例。在未得到许可证前,美国各出口商不得帮助这些名单上的企业获取受本条例管辖的任何物项。

[6]“八纵八横”干线网筑起中国通信业的脊梁 - C114通信网

[7]摘自《华为真相》,P119

[8] 2G是数字网

[9] TD-SCDMA技术实质是西门子TD-CDMA的技术,因在欧洲3G标准中落败,被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买下,结合自身的智能天线技术,大唐信威的SCDMA技术,整合成了TD-SCDMA。

[10] 2008年3月11日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加以整合,并且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

[11] 数据节选自1999年通信业务发展统计公报,邮电商情,2000年第9期

[12] 是否记得当时网民人尽皆知的3721浏览器插件?后来成立奇虎360,开发“360安全卫士”。

[13]1M带宽即指1Mbps=1000Kbps=1000/8KBps=125KBps,因此1M的带宽下载的速度一般不会超过125KB每秒。2M、3M带宽分别是250KBps、375KBps。2M、3M带宽的下载速度分别不会超过250KB、375KB每秒。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shujuliu2009/article/details/135105164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