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DB底层的一些主要数据结构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5日

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使用了一些关键的底层数据结构来优化数据的存储、索引和查询。以下是InnoDB底层的一些主要数据结构:

1. **B+树索引**:
? ?- InnoDB的主要数据结构是B+树(平衡树的一种变体),用于存储表数据和索引。
? ?- 每个InnoDB表都有一个主键索引(如果没有显式指定主键,InnoDB会自动选择或创建一个)。
? ?- 非主键索引(辅助索引)在B+树中存储相关键值,但叶节点指向主键索引的对应记录,而不是直接指向数据行。

2. **数据页**:
? ?- InnoDB以页为单位进行数据存储,通常每页的大小为16KB。
? ?- 页是InnoDB磁盘管理的基本单元,包括索引页、数据页、undo页、插入缓冲区页等。

3. **行格式**:
? ?- InnoDB支持多种行格式,如COMPACT、REDUNDANT、DYNAMIC和COMPRESSED,这些格式影响着数据的物理存储方式。
? ?- 行格式决定了数据如何在页中存储,如是否存储行溢出数据(长文本、BLOB等)的指针。

4.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
? ?- InnoDB通过MVCC来支持高并发,它允许读写操作无锁化执行,提高性能。
? ?- 每个事务在开始时获取一个唯一的事务ID,InnoDB通过这个ID来管理行的隐藏版本,以支持不同事务的隔离级别。

5. **Undo日志**:
? ?- InnoDB使用undo日志来回滚事务以及实现MVCC。
? ?- 当数据被修改时,旧的数据版本会被存储在undo日志中,以便必要时回滚或提供旧版本的数据给其他事务。

6. **聚簇索引**:
? ?- InnoDB表是以主键顺序存储的,这意味着表数据实际上存储在主键索引的叶节点中。
? ?- 这种结构提高了主键查找的效率,但可能会导致主键以外的查询和插入操作性能下降。

7. **自适应哈希索引**:
? ?- 当InnoDB检测到某些索引值被频繁访问时,它可以自动在内存中创建哈希索引来加速访问速度。

8. **插入缓冲**:
? ?- 对于非聚簇索引的插入和更新操作,InnoDB使用插入缓冲来减少对磁盘的I/O操作。

9. **双写缓冲区**:
? ?- 为了防止页部分写损坏,InnoDB使用双写缓冲区来确保数据页的安全写入。

10. **Change Buffer**:
? ? - 类似于插入缓冲,Change Buffer用于缓存二级索引在磁盘上的修改,以减少对磁盘的I/O操作。

这些数据结构共同工作,为InnoDB提供了高效的数据读写、索引维护和事务处理能力。InnoDB的设计重点在于提供一种稳定、高性能且具有事务完整性的存储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它成为了MySQL最受欢迎的存储引擎之一。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底层数据结构,InnoDB能够优化查询性能,支持高并发访问,同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www_tlj/article/details/135591216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