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复杂度的概念衡量算法性能的重要标准,是算法设计和性能优化中的关键概念,对于编写高效、稳定和可扩展的程序至关重要。但是,初学者对于如何理解和应用时间复杂度则显得较为困难,本文以快速排序为例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复杂度的理解。
本文侧重于时间复杂度的计算,关于时间复杂度的概念可参考二分查找——算法基础。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快速排序:
def quicksort(arr):
if len(arr) < 2:
return arr
else:
pivot = arr[0]
less = [i for i in arr[1:] if i < pivot]
greater = [i for i in arr[1:] if i > pivot]
return quicksort(less) + [pivot] + quicksort(greater)
在之前的文章中谈过,大O表示法在表示时间复杂度的时候考虑的是最遭的情况,但是由于快速排序的特殊性,需要特别强调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
当我们每次选定的基准值都是无序列表中的最小或最大值的时候,这个时候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选择排序无差异为
O
(
n
2
)
O_(n^2)
O(?n2),因为每次进行子集的划分都要对列表内的各个元素操作一次,而像这样的操作要执行n次(调用栈高度为n)。
但是,当每次选择到的pivot
都是集合中大小居中的元素,这个时候操作的子集数为
l
o
g
2
n
log_{2}n
log2?n:
而用户给函数提供的列表多是无序的,所以可以以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来表示快速排序的性能,即平均下来,调用栈的高度为
l
o
g
2
n
log_{2}n
log2?n,而每次对站内存储的列表元素都要进行对比,所以操作次数为
n
n
n,所以时间复杂度为:
O
n
l
o
g
2
n
→
n
?
l
o
g
2
n
O_{nlog_{2}n}\to n\cdot log_{2}n
Onlog2?n?→n?log2?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