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pf基础篇(二) ----- ebpf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4日

bpf

要追述ebpf的历史,就不得不提bpf.
bpf(Berkeley Packet Filter)从早(1992年)诞生于类Unix系统中,用于数据包分析.
它提供了数据链路层的接口,可以在数据链路层发送和接收数据.如果网卡支持混杂模式,所有的数据包都可以被接收,即使这些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其它主机.
BPF最为熟知的应用就是tcpdump,用户可以指定过滤规则,这样就可以避免不需要的数据包被从内核拷贝到用户程序,极大地提高了性能.
这些过滤指令实际上是由内核中运行的虚拟机执行的,这个内核中的虚拟机就是BPF的实现核心.

Linux将bpf这种虚拟机的机制进行了扩展,使其不仅能应用于数据包过滤,还能应用于各种场景。
为了与之前的bpf进行区分,常见老的bpf称为cBPF(classic BPF), 新的bpf称为ebpf(extend BPF).

ebpf

1. ebpf程序的执行

1.1 验证

ebpf不需要修改内核代码,也不需要加载内核模块,就可以安全且高效的在内核中运行.
安全是因为ebpf程序需要经过内核中验证器的验证,它可以进行静态代码分析,拒绝可能crash,hang或者对内核有负作用的代码.
这种验证模式和沙箱机器不同,沙箱的运行环境是有限制的,且对执行的程序没有了解能力.
一些会被拒绝执行的ebpf程序例子有:

  1. 没有明显的退出保证(没有退出条件的for/while循环)
  2. 访问指针但缺少安全检查
1.2 执行

通过验证的ebpf程序解释执行或者由内核中的JIT编译器编译成本地代码以提高执行性能.
执行模式为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happyAnger6/article/details/135179167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