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留学申请材料背后的“审判官”,申请者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5日

AI只用了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对Angela申请材料的审阅——

GPA及标化成绩,5分,极具竞争力;托福成绩即英语水平,4分,能够胜任大学的学习;奖项及课外活动,4分,基本体现出学术深度及持续性;再结合其主文书和推荐信,能够看出她是一个热爱考古、学术扎实、领导力突出、活泼积极的女孩……

最终AI给Angela打分4分,建议“录取”。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AI应用于大学招生的畅想,似乎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当学生们不断尝试运用AI来辅助学习和完成申请时,大学也在学着借助AI完成招生这一艰巨的任务。然而,当AI成为申请材料背后的“审判官”,这对申请者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繁重的招生工作亟待AI加入

年初ChatGPT横空出世时,除了被看作学生申请“作弊”的新手段,似乎并没有引起大学招生官太多的反响。但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AI在招生层面的运用激发了更多大学招生官运用技术的热情。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借助新技术来甄别AI生成的文书,另一方面他们也逐渐意识到AI作为招生工作的辅助工具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以往大学不得不通过招聘兼职的材料审核人员来应对招生办公室长期“人手不足”的问题。这些兼职招生人员包括退休的招生官、高中教师或高中升学顾问(不能审阅自己所在学区的学生)。但光是培训和管理这只季节性大军就已经是一件足够繁重的任务了。

去年佐治亚理工学院聘请了60位兼职文书审阅者;早五年,学校只用聘请15人;早十年,则只用聘请3-5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去年在50位全职招生官的基础上,聘请了180位兼职招生工作人员,共计完成了14.2万份申请材料的两遍审阅工作。今年该校预计聘请的兼职招生官将达到200名罗切斯特大学每年招募8-12名兼职招生官,接受面对面的培训,但他们只负责申请材料的一审工作。学校要保证每一份申请都有至少一位全职资深招生官审阅。

不同大学的培训流程也不尽相同。以UCI为例,学校提供由高级招生官撰写的20个文档,揭示前一年哪些学生为什么会被录取或拒绝。然后请他们审阅10份申请,并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录取或拒绝,再由资深招生官对他们的决定进行评价。

以兼职招生材料审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体系而言,AI似乎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半数大学已在招生中使用AI?

不久前,Intelligent网站的调查就在向我们揭示,AI招生正在发生。该网站对399名招生官进行了调查,其中21%就职于私立美高,其余79%就职于高等教育机构。调查显示,50%的大学招生官都表示自己在招生环节中使用了AI技术,另有7%的人表示会在年底前使用。预计到2024年底,将有80%的大学在招生中使用AI。

调查同时显示,招生官主要会在阅读推荐信、审核成绩单、与申请者交流等环节借助AI。比如,招生官可以设置GPA、标化考试成绩的最低要求,从而过滤掉一些“硬性条件”不足的学生。而在推荐信中,AI可以帮助概括出评价是否足够正面积极,以及是否有提及“亮红灯”的行为。

图片

学校主要将AI运用于招生的哪些方面,图片来自intelligent.com

此外,现有的一些平台也为大学招生提供了便利。很多大学会运用聊天机器人实现24小时在线回答申请者的各种问题;Element451平台可以让大学迅速向潜在申请者发送关于申请的最新动向;SIA平台则可以帮助大学快速算出高中AP课程或其他大学课程的分数转换;StudentSelect平台则可以通过浏览文书和面试记录快速概括出学生的特质、能力,帮助大学勾画出每个学生精炼而立体的申请形象。

种种案例似乎都在说明,AI招生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近在咫尺。

AI难以参与人性化的筛选环节

Intelligent的调查引起了业内的众多关注。《高等教育纪事》专门进一步采访了一些大学的招生官,希望了解AI在招生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结果显示,虽然AI在完成信息整理方面表现优异,但一些大学对于让AI参与录取的筛选和决策过程仍持保留态度。

事实上,美国大学一直在努力扭转公众对招生过程的理解——一个“以数字为导向、不近人情的过程”,他们希望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每一份录取背后都充满人性化的考虑。而让AI参与决策显然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大学会反复强调,招生官关注的不仅仅是GPA和标化成绩,还包括一系列其他因素:活动参与度、领导力、成长背景、文书、面试、推荐信等等

对于如此复杂的评价系统,如果想让AI来完成录取筛选,要么给出一套清晰明确的标准写进算法中,要么让它从以往的录取中自行学习标准。但现阶段两种方式都存在明显问题。

目前各个大学实际采用的录取标准更像是一个神秘的黑匣子,没有学校准确地透露出各项材料在筛选过程中的真实权重和价值,而要想“教会”AI则势必意味着这套标准要具体落实到算法中。且不说现实中那些人为选择时模棱两可的标准难以被量化,很难有哪所大学真的敢于将自己的筛选标准如此细致地公开。

而从大学过去的录取模式中学习,则可能复制甚至强化学校惯有的偏好,比如那些竞争激烈的院校对富裕白人申请者所表现出的偏好。正是这种担忧和批评导致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在2020年停止使用其自行设计的AI招生系统GRADE(GRaduate ADmissions Evaluator,即研究生录取评估的缩写)——这也是最早的AI招生实例之一。

被叫停的AI招生系统

GRADE系统是德州奥斯汀计算机系的老师和博士生于2013年自主研发的,目的是为了节约招生时间。作为AI招生系统,GRADE正是通过上文所说的从以往的录取模式中学习来获得招生的筛选标准。它依据计算机2013年之前的招生数据库来预测申请者多大程度上会获得录取,并且给出解释,说明哪些因素对这一结果影响最大。

事实上,GRADE从以往的录取中“学到了”一些有意思的偏好。比如,推荐信中包含“奖项”“研究”“Ph.D.”等字眼则更有可能被录取,而推荐信中包含“好”“班级”“编程”“技术”则通常会被拒绝。同时,GRADE根据对院系内教师的调查将大学分为“精英”“好”“其他”三类,系统会更倾向于录取来自“精英”院校、拥有高GPA的学生。

事实证明,GRADE确实大大减轻了招生人员的工作压力。在使用它的几年里,GRADE审阅后通常会有一位招生老师按照预测录取分数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审阅申请每一份申请的人工审阅时长因此减少了71%。在此之前每份申请的阅读时长通常为10-30分钟。这一点有效帮助了德州奥斯汀计算机博士项目应对申请人数在2012年后的迅猛增长。而与之对应的是,在GRADE加持下的博士招生进一步强化了以往的录取偏好,与学生群体多样性的目标渐行渐远。

这个一直被默默使用的AI招生系统在2020年一次于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召开的研讨会上被业内知晓,迅速引起批评者的强烈反对。长期以来,招生公平的倡导者们一直担心人类的偏见会被AI算法所掩盖或加剧。算法是通过学习数据获得的,而这些数据本身就隐含并反映了长期不公平的结果。尽管GRADE研发者表示,系统只是沿用了以往的做法,并不会做出比人类更好的判断,而且它只是辅助招生,而非最终决策,但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在一片质疑声中最终还是宣布“数据和软件环境的变化使得该系统越来越难以维护,因此GRADE已被停止使用。”

AI的软肋: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等教育纪事》的后续调查中,没有一所学校表示自己在审阅文书环节中使用AI。而这也是Ivy Labs合伙人Ming老师的观点:现阶段谈及AI审阅、评判文书,还为时尚早。“虽然AI可以快速提供一个文书的梗概,但任何梗概都无法代替故事本身。”文书最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挚情感,每个故事的独特性及其文字本身传递出的申请者特质与声音,这些都是AI目前最不擅长的领域。

反过来看,这其实也反向解释了借助AI代写留学文书是不可行的。Ming老师今年就遇到学生试图借助ChatGPT完成夏校申请文书的情况,但“你只要读一下目前AI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很快发现其中缺少那些最能打动人、引起读者共鸣的情感细节与合乎逻辑且适龄的学生所思所想。”想要偷懒运用AI生成文书,不仅违反很多学校的诚信守则,更无异于“自掘坟墓”。

AI确实不擅长创作带有真情实感的长篇文章,但用它来完成那些短小精悍的补充文书是否可行呢?纽约时报不久前就尝试运用3款不同的AI工具——ChatGPT、Bard、HuggingChat——生成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达特茅斯四所藤校的补充文书。

图片

学生:嗨,ChatGPT,你能帮我写大学申请文书吗?

ChatGPT:当然!请提供文书题目和关于你自己、你的经历、你的目标的相关信息。

最终发表出的结果显示,这些AI生成的文章往往过于陈词滥调,很像是高中生想象中大学招生官希望读到的呆板而正式的文字。更要命的是,它们会随意编造(hallucinate)。在Bard生成的达特茅斯补充文书中,它列举的该校教授实际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如果学生完全仰赖AI来写文书,后果将不堪设想。

耶鲁大学招生官就曾明确表示,如果一个人通过AI生成的文书获得了offer,那么帮助ta获得录取的一定不是文书,而是申请材料中的其他部分。并且他们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申请者才是申请中最宝贵的资源。申请文书和一般的学术论文不同,它所讨论的不是法国大革命对当今世界格局所产生的影响或者流体力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而是你这个活生生的人。“ChatGPT不会比你更了解你。”

AI来袭?以不变应万变

尽管AI并不擅长真情实感,但随着招生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大学借助AI将是必然的趋势。

在Ming老师看来,“美本申请涉及环节非常多,每个环节未来都可能得到AI不同程度的帮助,甚至被AI所取代。有些确实能够提升效率,势在必得,甚至是越早越好。但也有一些很难由AI完成。尤其当今美国大学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招生的多样性、公平性、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如何在申请者所成长的语境下对申请者进行评估并准确地找到申请者的特质和闪光点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不管筛选者是人还是AI,对申请者而言,要做的其实并没有改变。AI的引入恐怕更需要学生将GPA、标化成绩等硬性指标达到基本的竞争要求,让自己获得进入“人选”环节的机会。而录取工作中那些不能轻易由AI取代的部分,则更是我们需要着重努力的。在文书、活动、推荐信等各项材料背后,申请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将有怎样的发展,将是招生官更加关注的重点。

从规划入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展现出清晰的学术发展轨迹,让自己的特质变得更加鲜明有力,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到位,而没有必要去尝试揣测AI的喜好,更不必为了AI的出现慌了自己的阵脚。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qq_32447879/article/details/135592818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