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的两阶段提交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0日

参考了小林coding

为什么两阶段提交

事务提交后,redo log 和 binlog 都要持久化到磁盘,但是这两个是独立的逻辑,可能出现半成功的状态,这样就造成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不一致。

举个例子,假设 id = 1 这行数据的字段 name 的值原本是 ‘jay’,然后执行 UPDATE t_user SET name = ‘xiaolin’ WHERE id = 1; 如果在持久化 redo log 和 binlog 两个日志的过程中,出现了半成功状态,那么就有两种情况:

  • 如果在将 redo log 刷入到磁盘之后, MySQL 突然宕机了,而 binlog 还没有来得及写入。MySQL 重启后,通过 redo log 能将 Buffer Pool 中 id = 1 这行数据的 name 字段恢复到新值 xiaolin,但是 binlog 里面没有记录这条更新语句,在主从架构中,binlog 会被复制到从库,由于 binlog 丢失了这条更新语句,从库的这一行 name 字段是旧值 jay,与主库的值不一致性;
  • 如果在将 binlog 刷入到磁盘之后, MySQL 突然宕机了,而 redo log 还没有来得及写入。由于 redo log 还没写,崩溃恢复以后这个事务无效,所以 id = 1 这行数据的 name 字段还是旧值 jay,而 binlog 里面记录了这条更新语句,在主从架构中,binlog 会被复制到从库,从库执行了这条更新语句,那么这一行 name 字段是新值 xiaolin,与主库的值不一致性;

可以看到,在持久化 redo log 和 binlog 这两份日志的时候,如果出现半成功的状态,就会造成主从环境的数据不一致性。这是因为 redo log 影响主库的数据,binlog 影响从库的数据,所以 redo log 和 binlog 必须保持一致才能保证主从数据一致。

两阶段提交的过程是怎样的

当客户端执行 commit 语句或者在自动提交的情况下,MySQL 内部开启一个 XA 事务,分两阶段来完成 XA 事务的提交,如下图: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可看出,事务的提交过程有两个阶段,就是将 redo log 的写入拆成了两个步骤:prepare 和 commit,中间再穿插写入binlog,具体如下:

prepare 阶段:将 XID(内部 XA 事务的 ID) 写入到 redo log,同时将 redo log 对应的事务状态设置为 prepare,然后将 redo log 持久化到磁盘(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1 的作用);

commit 阶段:把 XID 写入到 binlog,然后将 binlog 持久化到磁盘(sync_binlog = 1 的作用),接着调用引擎的提交事务接口,将 redo log 状态设置为 commit,此时该状态并不需要持久化到磁盘,只需要 write 到文件系统的 page cache 中就够了,因为只要 binlog 写磁盘成功,就算 redo log 的状态还是 prepare 也没有关系,一样会被认为事务已经执行成功;

异常重启会出现什么现象?

不管是时刻 A(redo log 已经写入磁盘, binlog 还没写入磁盘),还是时刻 B (redo log 和 binlog 都已经写入磁盘,还没写入 commit 标识)崩溃,此时的 redo log 都处于 prepare 状态。

在 MySQL 重启后会按顺序扫描 redo log 文件,碰到处于 prepare 状态的 redo log,就拿着 redo log 中的 XID 去 binlog 查看是否存在此 XID:

如果 binlog 中没有当前内部 XA 事务的 XID,说明 redolog 完成刷盘,但是 binlog 还没有刷盘,则回滚事务。对应时刻 A 崩溃恢复的情况。
如果 binlog 中有当前内部 XA 事务的 XID,说明 redolog 和 binlog 都已经完成了刷盘,则提交事务。对应时刻 B 崩溃恢复的情况。
可以看到,对于处于 prepare 阶段的 redo log,即可以提交事务,也可以回滚事务,这取决于是否能在 binlog 中查找到与 redo log 相同的 XID,如果有就提交事务,如果没有就回滚事务。这样就可以保证 redo log 和 binlog 这两份日志的一致性了。

所以说,两阶段提交是以 binlog 写成功为事务提交成功的标识,因为 binlog 写成功了,就意味着能在 binlog 中查找到与 redo log 相同的 XI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两阶段提交有什么问题?

两阶段提交虽然保证了两个日志文件的数据一致性,但是性能很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

  • 磁盘 I/O 次数高:对于“双1”配置,每个事务提交都会进行两次 fsync(刷盘),一次是 redo log 刷盘,另一次是 binlog 刷盘。
  • 锁竞争激烈:两阶段提交虽然能够保证「单事务」两个日志的内容一致,但在「多事务」的情况下,却不能保证两者的提交顺序一致,因此,在两阶段提交的流程基础上,还需要加一个锁来保证提交的原子性,从而保证多事务的情况下,两个日志的提交顺序一致。在早期的 MySQL 版本中,通过使用 prepare_commit_mutex 锁来保证事务提交的顺序,在一个事务获取到锁时才能进入 prepare 阶段,一直到 commit 阶段结束才能释放锁,下个事务才可以继续进行 prepare 操作。通过加锁虽然完美地解决了顺序一致性的问题,但在并发量较大的时候,就会导致对锁的争用,性能不佳。

因此引入了binlog 组提交(group commit)机制,当有多个事务提交的时候,会将多个 binlog 刷盘操作合并成一个,从而减少磁盘 I/O 的次数,如果说 10 个事务依次排队刷盘的时间成本是 10,那么将这 10 个事务一次性一起刷盘的时间成本则近似于 1。引入了组提交机制后,prepare 阶段不变,只针对 commit 阶段,将 commit 阶段拆分为三个过程:

  • flush 阶段:多个事务按进入的顺序将 binlog 从 cache 写入文件(不刷盘);
  • sync 阶段:对 binlog 文件做 fsync 操作(多个事务的 binlog 合并一次刷盘);
  • commit 阶段:各个事务按顺序做 InnoDB commit 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队列,每个阶段有锁进行保护,因此保证了事务写入的顺序,第一个进入队列的事务会成为 leader,leader领导所在队列的所有事务,全权负责整队的操作,完成后通知队内其他事务操作结束。对每个阶段引入了队列后,锁就只针对每个队列进行保护,不再锁住提交事务的整个过程,可以看的出来,锁粒度减小了,这样就使得多个阶段可以并发执行,从而提升效率。

MySQL5.7后redolog也引入了组提交机制,原来是每个事务各自执行prepare阶段,也就是各自将 redo log 刷盘,现在是把prepare阶段推迟到binlog的flush阶段。同样的,第一个事务是leader。

所以实际上flush 阶段队列的作用是用于支撑 redo log 的组提交,如果在这一步完成后数据库崩溃,由于 binlog 中没有该组事务的记录,所以 MySQL 会在重启后回滚该组事务。sync 阶段队列的作用是用于支持 binlog 的组提交,如果在这一步完成后数据库崩溃,由于 binlog 中已经有了事务记录,MySQL会在重启后通过 redo log 刷盘的数据继续进行事务的提交。

总结一下一句update到底做了什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pige666/article/details/135109186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