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集《佛法修学概要》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5日




丁二、天乘分三:戊一、十善业。戊二、四禅定。戊三、四空定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七页,这是五乘里面的第二个法门,天乘法门。

大乘佛教把我们众生生命的现象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作 本来清净;第二个部分,叫作罪障凡夫;第三个部分,叫作功德庄严。

首先我们先谈谈生命的第一个部分。这个本来清净,就是我们还没有 开始流转之前身心的相貌。这个相貌在大乘佛教里面就是说,我们每一个 人心中的家。这个本来清净,在整个大乘佛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 我们要不断忆念我们的本来面目,把心带回家。

在《楞严经》里面,它从三个角度,空假中三观,观察我们一念心性。从空观的角度,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本来无一物,离一切相,这是空观。假观就是说,它虽然清净,但是它具足十法界染净诸法,它有六凡法界的杂 染法,也有四圣法界的清净的法,所以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说,即空,它清净本然,但是即假,它又具足染净诸法;虽然具足染净诸法,它又清净本然。即中,就是空有的结合,空有无碍。这就是诸佛所证众生 本具的一念心性,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叫本来清净。

我们在这个阶段,后来出了一个什么差错呢?叫作一念的妄动。就是 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到《法华经》才讲说,我们离家出走。我们认为向外攀缘,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我们从一念清净本然的心开始一念 妄动以后,就产生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攀缘六尘,然后创造了六种感 情。这个时候,我们就失去了本来面目,就变成现在这个德性,充满了烦 恼跟罪业,变成罪障凡夫。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一念的妄想创造出来。我 们当初就是一念的妄想,离家出走了,才有现在无量生死的果报。

当然,我们长时间在三界流转,也就会得到很多痛苦的教训。所以我 们知道这个流转是不对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宗教会设立,或者说九十 六种外道会出现。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就有九十六种宗派。很多人都已经 知道,在三界流转是有问题的,试图要解决生死流转的问题,当然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佛陀宣说了正法,所以我们从一种罪障凡夫 要转成功德庄严,关键在于皈敬三宝。在皈依三宝当中,最关键的就是皈依法。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有些人是进步很快,每一年都在进步;有些人是没什么进步,十年前是这样,学佛以后还是这样子。这个关键就是有些人没有皈依法。有些人对佛有信心,有些人对僧宝对出家师父有信心,但是他不学习佛法,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因为你没有修学佛法,就不能产生生命的改造。

所以三宝的正式皈依是皈依法。这个法有两个:一个是教法,教理之法;一个是行门之法。教理之法,我们前面讲过很多了,就是理观,对道理的理解;行门之法,就是五乘的修学法门。我们从一个罪障凡夫,要能够变成功德庄严,一定要靠法的熏修,用法门来熏习我们内心,清净的这一部分让它显现出来。虽然我们本身也具足了五乘的功德,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这是假观,但是必须要假借法门的熏修,才能够显现,才能够受用,否则它只是一个潜在的功能。

我们今天,谈到的这个天的果报,它就是透过天乘法门的熏修,而出现了整个天界的安乐果报。这个天界的果报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

在进入正题之前——一般佛教都是先讲果报再讲因地,先用果报来摄受大众。前面的五戒,它的功德相是一个人。这部分我们就不说了,因为大家也都看到身为一个人的贫富贵贱。

这个天,我们先讲欲界天,在经论当中讲到有六种功德:

第一种,他的色身清净。色身的清净在经论上说,从两方面来观察:

第一,他的受生。我们人道的果报是胎生,我们要假借父精母血,要住胎十个月,所以说这个色身一开始的缘起就不干净了。天人是化生,当天人的果报要在天界出生的时候,他往往是在一棵树下突然间无而忽有,突然间出现,像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但是他一旦接触到天的饮食以后,他是快速长大,马上变成成人。所以天人儿童的过程很短暂,他马上就能够享受天人的快乐,因为他是化生。

第二,我们从他的饮食来说。我们人道的饮食是有渣的,吃东西有渣就有大小便的排溺;天人的饮食是完全没有渣的,他喝一杯牛奶也好,吃个水果也好,他是完全消化,天人没有厕所,因为他完全没有排便溺的问题。他的饮食是百分之一百的吸收,完全是滋养,没有渣,这是他的身体干净的两个因素:第一个,他没有排泄的问题;第二个,他本来就是化生。这是天人不同于我们人道的第一个,他色身特别的干净。

第二种,他具足光明。我们人道的光明要靠日月灯光的照明,天人他的光明不需要靠日月,他本身放光。我们看经典上说,佛陀在讲法的时候只要是到晚上,天人一下来听法,这个蜡烛都不需要了,放大光明跟白天一样,因为天人的身上放光,他的色身是具足光明。

第三种,无诸病苦。天人的生命当中只有两个情况:一个是生,一个是死。他没有老跟病的问题,也没有很多的病痛,他没有病毒的传染。当然过去生他的戒杀业也持得比较干净。

第四种,衣食自然。我们人道众生的衣食是要靠工作去换取,我们必须把宝贵的八个小时贡献给社会,然后换取衣食。天人的饮食,是完全长在树上,还有在地上,它的树上有很多水果,地上有很多的地肥,地肥就像乳酪一样非常滋养,那个地肥就像野草一样到处都是,就像我们看到那个草皮,他只要过去把它挖一挖,吃下去那就能够维持好几天了,非常滋养。地肥,完全是自然的。所以天人基本上是不工作的。

第五种,报得五通。天人他一旦得到天的果报,就有神通,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行,他没有交通工具的问题。

最后一种,寿命长久。天的果报,就是我们讲到欲界天、四天王天,他最低是天寿五百岁,折合人寿是九百万年,最低喔。那么最高就是在四空定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有八万大劫。一个大劫,就是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他经过八万次的世界成住坏空,他的寿命才结束,所以他的寿命是长久的。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天的果报是远远比人的果报殊胜。不管是他的外表,那种清净庄严光明,不管是他这个果报体产生的作用,它的功能比我们人类的功能强大,这个就是天的果报。

我们应该要修学什么法门,才能够把这个果报现出来呢?才够变成受用,把一个潜在的功能转化成一种果报的受用呢?

我们来看看,天的果报有三种:第一个,十善业,这个招感欲界天;四禅定招感色界天;四空定招感无色界天。三种。

戊一、十善业 分三:己一、身业;己二、口业;己三、意业 

己一、身业 

我们先看十善业。十善业当中,我们先看身业。身业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我们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f838cdd7058bb475d80332e194b94859.jpeg


第一个,不杀生。不杀生有“止”跟“作”。从一种断止的角度,他是断除一切杀生的行为;从修善的角度来说,他修放生的善业,是断恶修善。这个偷盗,是断除盗他人财物;他的作善,是行种种布施。不邪淫,是断除妻妾以外的邪淫的恶行;他的作善行恭敬。这个恭敬就是清净心的前方佛法修学概要便,先有恭敬心才有清净心,就是恭敬所引生的清净心。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其实天人在因地的时候,修的法门跟五戒的法门是非常接近的。但是在操作中,他的心地法门或者说善根比较强,其实他也是跟我们一样修五戒,只是他的五戒操作得比较圆满,他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他的操作过程,比人道在因地的时候修五戒的法门还来得圆满。

他有三种圆满:

第一个,他的智慧圆满。人乘的时候,修学五戒,他的智慧对真理的观照,偏重在断恶这一块,偏重在恶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看得出来,人乘修五戒并没有积极地去行善这一块,就是这个人智慧不足,是消极地断恶,并没有把人生修善的道理给参透。天乘修十善业,这个人智慧高,知道人生有两个道理:一个是断恶的道理,一个是修善的道理。我们不但要消极地断恶,也应该把握机会主动地去造善,所以他的智慧比人乘的智慧更高了,不但觉悟了这个断恶,又觉悟了修善,这个智慧高。

第二个,他的调伏高,调伏殊胜。五戒并没有调伏烦恼,我们看得出来,五戒没有调伏烦恼的法门。但是十善业它后面有调伏贪瞋痴,所以他的烦恼相对淡薄。你要做一个人,可以有粗重的烦恼,只要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就可以做人;你烦恼怎么粗猛,脾气怎么大,都没有关系,不障碍你做为一个人。但是要变成天,那你就必须要有天德,要有德行,不是说你布施很多就可以生天了,不是。你的烦恼要淡薄,要寂静。天是有德行的,所以天人不是说修善就能够生天的,没那么简单。要有一些品行的修养,要有一些对烦恼的调伏,所以他的调伏殊胜。

第三个,誓愿殊胜,他有坚定的愿力。在经论上说,天人凭什么有这么长的福报,能够享受八万大劫的寿命?因为他在修善的时候有愿力。所以他在造善的时候,是数数地造作,有坚定的愿力。所以一个人有坚定的愿力,这个人一定是个宗教修学者。一个慈善家很难生天的,几乎不可能生天,因为慈善家没有一个宗教信仰,没有强大的愿力。没有信仰就不能有愿力,因为愿力从信仰而来,由信引生愿力,不管你信仰是什么。所以这个天人,要嘛是外道的宗教师,要嘛是佛教的宗教师。只要你是慈善事业的人,很难生天,因为没有坚定的誓愿,你是随缘修善。你要把随缘修善提升到我一定要修善,才可能生天。天人修善是坚持的、相续的,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寿命久。

所以说,他同样在操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但是内心的善根力强,智慧殊胜、调伏殊胜、誓愿殊胜,有这三种殊胜,所以他的果报也殊胜。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这第一点——身业。

己二、口业 

我们看天人的口业有四种。请合掌,先念一遍。


31368a3a00baa06056ccec0dd0a572ef.jpeg


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

第四、妄语戒。

在天人因地的妄语戒,也是有止、作两种善。从断的角度来说,断除虚言欺诳他人之恶行;这个作善,是讲真实语。在律上说,这个人经常说谎话,除了造罪以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你的心变成弯曲了,不直了。你的心变成邪曲以后,有什么问题呢?与道不相应。你看经典看了半天,就觉得这个道跟你好像有距离。就是你的心,心不入道。别人听完经以后,听得很清楚;你听了以后,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因为你的心弯弯曲曲的,不直。所以你的心跟道之间就有距离了,这个地方要注意。虽然小妄语本身过失不重,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它会产生障道,因为你的心弯曲了。

第五、不两舌。

这个两舌就是斗构两边,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使令两方产生彼此的对立。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多讲和合语,让双方,向甲方赞叹乙方的功德,向乙方赞叹甲方的功德,使令双方和合无诤,这是不两舌。

第六、不恶口。

它的断,是断除恶言加人之恶行。它作善,是讲柔软语,多讲鼓励、赞美的话,这是不恶口。

第七、不绮语。

它是断除“绮”。这个绮,就是华丽;这个侧,就是不正,这是邪恶的,华丽而邪恶的,违背世间业果道理的恶行,这种让一个人放逸,讲一些靡靡之音等等,风花雪月的这些话,都应该断。这个作善,就讲一些有意义的,让一个人增上的话。

这个口业我们解释一下。在菩萨戒是很重视口业。诸位!你打开菩萨戒,杀盗淫妄四根本戒不谈,后面六条的增上戒,有好几条是跟口业有关系的。在六增上戒当中,有两条是很重要的,菩萨戒,这个是关键、根本,根本中的根本!其中一条就是跟两舌有关的,叫作自赞毁他戒;第二个跟恶口有关的,就是说四众过戒。这两条戒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呢?古人说,因为它很容易犯到。你不小心,你的菩提心就失掉了,破坏菩提心,因为它是根本重戒。

我们先谈谈不两舌引生的自赞毁他。这个不两舌,它这个菩萨戒的制定,偏重在团体跟团体之间的和合。菩萨戒意思就是说,佛教为摄受众生,设立了很多的团体,这个团体、那个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它的特色。也就是说,每一个团体都不可取代——我不能取代你,你也不能取代我。所以佛教的修学是多元化的。他这个时候参加这个团体,得到这方面的利益,另外的时候,他礼拜几又去参加另外一个,得到另外一个利益,这个是非常好的。所以团体跟团体之间必须要合作,那这样才能够使令广大的众生受益。因为没有一个人在一个团体里面,得到他所有需要的养分,不可能。他必须要透过这个团体,得到这方面的殊胜的功德;他必须透过另外一个团体得到另一方面殊胜的功德,所以佛教的合作就变成很重要。这个就必须要靠菩萨之间互相地讲和合语。

这个和合语,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做一个引证。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称霸天下。齐桓公传了几代以后,他有一个子孙叫齐景公。齐景公这个人,你看在历史上不怎么样,但是他的好处是,他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宰相叫晏婴,所以使令他在诸侯国有一定的威德力。

齐景公有一个嗜好,工作忙完以后喜欢打猎。他特别喜欢一匹白色的骏马。经常工作之余就是骑着这匹白色的骏马在山中奔驰,他觉得非常地快乐。但这个白色的骏马,有一天被养马人养死了。养死了这个当然是大事情,养马人被抓起来绑在殿上。齐景公一听说他的白马被养死了,非常生气,暴怒!就拔起他所佩的刀,跑过去,看那个意思,是要一剑把对方给刺死。

这个时候晏婴赶快跑出来,挡在他前面说:“大王!慢!这个小事不用你亲自操刀,我帮你做。”他就把大王的刀抢过来,用刀就指着跪在前面的那个养马的人,他说:“你该死,你犯了三条重罪:第一个,你把大王最心爱的马给养死,使令大王暴怒,乃至于要杀你,所以你该死;第二个,你该死。如果大王把你杀死了,齐国人民会议论纷纷,说大王这个人没有威信,为了一匹马就把人给杀了,老百姓就会对大王失去了拥护爱戴,这样子造成了齐国的政局不稳定,所以你该死;第三个,你该死。这件事情传到诸侯国去,这些诸侯就会议论纷纷,说齐景公就这么一点出息,为了一匹马把一个人杀死了,使令齐国的威德丧失,那会招感诸侯对我们的侵略。所以你因为这三件过失,你该死!”

齐景公听了以后说:“算了,算了,别杀了。”

晏婴的几句话,做了三种功德:第一个,他拯救了这个养马人的生命;第二个,他保住了齐景公在国内的威信;第三个,他保住了齐国在整个诸侯国的威德,使令整个内部的政局安定,使令国跟国之间减少了争乱,就这么几句话。

其实我们佛教徒应该向晏婴学习。我们应该要多多地促进佛教团体彼此间的互相合作,促进佛教多元化的发展。因为很难有哪一个团体能够具备佛教所有的福德智慧资粮,不太可能,所以必须要靠菩萨来穿梭其间,使令团体合作,提供众生修学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制定不能自赞毁他,应该要多讲和合语。

我们再讲讲恶口。这个说四众过,这在菩萨戒也是重罪。佛陀在制恶口的时候,佛陀先讲一个故事,来说明为什么会把恶口的罪制得这么重。

佛陀说,在劫初的时候有个农村,这个农村有个农夫,他养了一头牛,这头牛叫独角牛。农夫白天就带着牛去田里工作,晚上就带了牛回来,所以人跟牛就有深厚的感情,农夫就给这头牛很好的房子、饮食、生活设施,牛也很感激农夫。

有一天黄昏工作忙完,农夫牵着牛慢慢走回家的时候,牛就说话了。说:“主人,你对我这么好,我很想报答你。我怎么报答呢?”它说:“我听说在隔壁村庄举办斗牛比赛。一个人交十金。”斗牛比赛,就是两头牛中间绑一个绳子,看谁把谁拉过去。他说:“我这牛,没什么本事,但是我力量很大。你帮我报名,我肯定可以帮你赢钱。”主人说:“你有把握吗?” 它说“没问题!”好,就报名了。

报名以后,比赛那一天,按照规矩要介绍自己的牛。这个农夫一上去就说:“我这头牛有四个特点:第一个,他头上只有一个角,他一出生就一个角;第二个,我这头牛干不了细活,他只会做粗活,力量很大,他要是干细活,不是把这个碰坏,就把那个碰坏,干不了细活;第三个,我这牛力量很大,再重的东西都能够搬动;第四个,我这头牛工作勤勉,特别的努力。”讲完以后就比赛了。

比赛的时候,竟然出乎意料,第一轮的时候,这头独角牛就输掉。输掉以后,当然就闷闷不乐回家了。这主人就说了:“这都是你!要我参加这个比赛,你看,我输了十金。”主人就很生气,这牛也很委屈。它说:“你不能怪我。”“这为什么不能怪你呢?”“你介绍我的时候,你把我的缺点讲了,优点也讲了。我这头独角牛,天生只有一个角,这是我的缺点,这是我人生的缺陷;第二个,我干不了细活,这也是我的缺点。我听到我的缺点以后,我的心就沮丧了,就没有这个气势了。”

那主人说:“怎么办呢?”牛说:“没关系!我们再去比一次,再交十金。你下一次介绍我的时候,前面两条就别讲了,你就讲我的优点,我力量很大,做事又勤勉。”那么这个主人就知道了,下次比赛的时候,他就赞美它的优点。果然这头牛就一鼓作气,得到冠军了。

佛陀在讲完这个故事以后,佛陀说,我们佛弟子应当讲柔软语。就是说,圣人例外,凡夫都是需要鼓励。他来做工作的时候,你鼓励他,他就得到激励,下次更用功。所以我们一句话,会让一个人能够努力积极地断恶修善度众生,当然你一句话也可能会破坏他对三宝的信心。所以说这个恶口,在整个菩萨道也是很重要。

两舌这一部分,偏重在团体之间的合作;恶口,偏重在个人菩萨道的修学。但这两个在菩萨戒,佛陀在十重的戒法里面,都把它当做两个重点,都是重罪,因为这两个影响很大。

己三、意业 

好,我们看第三个意业。

前面是身口,身口当然是共于五戒的,这个意业就不共于五戒了。我们看看它的内涵。请合掌。


88c9134a09ce622ad287b37242f1fb8c.jpeg


这个意业的调伏有三个:第一个,调伏贪欲;第二个,调伏瞋恚;第三个,调伏邪见。天人的果报在因地,他一定是一个烦恼非常轻薄的、有德行的修行者。从贪欲的角度,他的断,是断除引取(就是贪取)这种无厌足的恶行。他修,修不净观,观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欺诳不实,都是不干净的。

不净观,我们到了声闻乘会有一个主题专门讲不净观,到时候再详细说明。不要说出离生死,从欲界要到色界,这个关键在不净观,就是要调伏贪欲了。到了出离道、解脱道,也就是说安乐道到解脱道,贪欲的烦恼是关键,它是一个判定指标。就是这个人是不是有可能从安乐道转成解脱道,贪欲要轻薄,这是唯一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我们到了下一个主题解脱道的时候,会把它当一个重点来详细说明。

第九不瞋恚。止善,就是止忿怒的恶行。修善,修慈悲忍辱的善行。

这个不瞋恚,我们解释一下。瞋恚心,有两种人:一种是放逸的,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个我们就不谈;第二种人,要谈的是第二种人。在唯识学对治的,是修行者的瞋恚。

修行者的瞋恚是哪里呢?因为修行者本身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他对道理了解得多,但是他往往会把所知道的道理这个镜子,除了照自己,也照别人,就造成我相、人相的对立。这个就是在唯识学,主要对治的是修行者的瞋恚。一般脾气特别大的人,个性都比较清高,你注意看。放逸的人不敢有脾气,因为他本身放逸,也没什么资粮。一般来说,很努力修行的人,资粮力够又特别清高、烦恼欲望淡薄的人,他就容易发脾气,看谁就是——你们这些人都是放逸的境界!

那么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修自他交换。就是说,你要观想人跟人之间,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有他的业力。这个业力变现成果报的时候,都有他的位置,有他的定位。你是做母亲的,你是做媳妇的,你是做儿子的,在一个家庭就有定位了,这是过去的业力。你们相逢就是有缘,那么各种的缘结合在一起,就有这个因缘出现。

那怎么办呢?做母亲的,遇到子女跟媳妇,你要想,其实他讲一句话触恼你,他不是故意要触恼你,因为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他只是站在他的位子,认为这样子做,对他是能够离苦得乐。他想离苦得乐这种心态,你不能苛求,因为我们也想离苦得乐。

所以这个同理心,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人只是想要追求快乐,如此而已。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位置,我们也可能会讲出同样的话,做出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此心同,大家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所以我们没有比别人高多少。只是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扮演一个长辈的角色,如此而已。我们今天如果是换作他,也可能会做出同样的行为,说出同样的话。

所以自他交换就是说,消除人我的对立。人跟人最可怕就是你用你的妄想捏造出对立的我相、人相。你假设他想伤害你,你假设他是冲着你来,你自己假设的,那就糟糕了!你只要把我相、人相拿掉,你会发觉人跟人之间只是诸法因缘生,如此而已。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每个人追求各自的快乐,如此而已,没有对立相。

所以这个自他交换,佛陀大智慧就是说,你只要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拿掉,他不是冲着你来的,他只是想要追求快乐,这一点跟我们完全一样,这样子,你的脾气就发不起来。他只是想追求快乐,这个是合理的。

好,这是佛陀开的调伏瞋心的一个法药。

第十不邪见。这个邪见主要指拨无因果,能够僻信——就是说错误的去相信无因缘论跟邪因缘论的这种恶行。他应该怎么办呢?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这个十善业的正道,也就是因果的道理。十善业还没有空正见,所以这个正道就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在十善业这就是他的正道。

天人的身心果报,我们从经典上跟祖师的传记,得到两个消息,它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先讲它的优点。

你看阿迦曼尊者传。阿迦曼尊者是泰国一个比丘,他四九年入涅槃。我们看他的传记,一生的修学,我们合理地推论,他应该是一个圣者,一个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阿迦曼尊者除了自己经常入定思惟我空的真理以外,经常为人、天说法。他自己在传记上说,为人道说法很辛苦,因为人道的身心躁动不安;他经常为天人说法,他觉得跟天人说法很舒服。他说天王带着一群天人过来的时候,排列非常整齐,一点声音都没有,他会很自然按照他天福的顺序,自己会把位置坐好。在说法的过程当中,一点声音都没有,非常寂静,身心寂静安稳。讲完以后,天人会绕尊者三圈,顶礼以后再慢慢回到天上去。所以他说天人的果报,是非常寂静的,这是天人的优点。

我们也讲讲天人的缺点。

六道里面,为什么佛陀他不鼓励我们生天呢?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放逸。我们举一个例子。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徒弟,叫耆婆,是一个神医。这个耆婆每次遇到师父目犍连尊者的时候,都是虔诚恭敬地顶礼,然后在旁边候着,看尊者有什么开示。耆婆因为修习善法的缘故,死了以后生到忉利天去了。

目犍连尊者有一个徒弟,腹泻很多天都没有治好,所以目犍连尊者就以神通力飞到忉利天去,请示耆婆尊者。在经典上说,看到耆婆尊者的时候,他坐了一个天上的车子,在空中飞来飞去,载了几个天女在游玩。目犍连尊者跟他打招呼,他就双手一打招呼就飞过去了,也没有停下来。所以后来目犍连尊者看不行,就用神通力把他止住,就请他下来。下来以后,耆婆说:“师父您有什么指示?”目犍连尊者说:“我徒弟拉肚子了。”耆婆说:“这种情况很简单,叫他断食七天就好。”讲完以后立马又跑到车上去,开始游玩了。目犍连尊者就说一个偈颂,大意是说,耆婆在做人的时候,如此地虔诚恭敬,转成天福的时候,是如此地放逸,心思散乱。

所以天的果报最大的缺点,就是外在的依正二报太过快乐,所以对快乐乐受的刺激太厉害。他的心虽然寂静,本来是很适合修道的,他是一个法器,但是因为那个快乐因缘太厉害,他又没有我空观、法空观的这种无住的力量,所以生到天上去就很难增上。这就是为什么天人一旦死亡以后,他很少来到人间,很少,都直接到三恶道去了,因为把福报花超过了,花得太厉害。

所以这个天福,它的好处是寂静,但它的缺点,就是过度放逸。

好,我们把这个业果大小作一个总结。

总而言之,在整个修学当中,这个业力的成就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约心,猛利的意乐所做。这个前面说过了,心力强,他的业就强。

第二个约境。三宝、圣人、父母、师长这个是上品境,所以你对上品境所造的身口意的罪业,所产生的果报也特别重。

第三个相续,约它的次数,数数造作,无有悔意。次数慢慢的累积,也会把轻罪累积成一个重大的业力。

所有的善业力,人天的善业力到这个地方讲完。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weixin_62846024/article/details/135607838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