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的困局,为啥有才华的人却爬不上去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火了,一般说的是那些出身小城,擅长应试,进而通过高考跻身知名大学的人。可是在此之后,不少人却发现人生的走向越来越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对生活越来越失望,于是聚集在豆瓣小组里互相慰藉。这个词后来也用来描述那些当初高考分数很高,却越混越矬的人。
用“高分低能”来直接解释“小镇做题家”实在是太简单了。就我个人所见,能力是流动的,太多人三十多岁也一文不名,然后突然间就变厉害了;也有人毕业前几年甩同学好几条街,越往后混得越差。我这些年目睹了太多身居高位的庸才,能力和水平都非常差,既不高分,也不高能,但依旧混得很好。还有不少人性格内向,按理说是“性格弱点”了,可是在现实世界里这类人当中的牛人也挺多的,且不说科技行业里内向型的人才天生有优势,我还见过几个顶级销售和私募基金经理也是内向型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应该聊聊对人的境况影响最大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也明显有这种感觉,资源禀赋、交通情况、粮食产能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社会后续该怎么发展。
拿城市发展来说,港口城市,比如上海,沉寂千年后赶上了国际贸易兴起,就直接上位了;香港处在广州港的外延,天生差不到哪里去;处在红海和地中海中间的苏伊士,没修运河那会儿就已经很繁忙了。哪怕很多城市处在沙漠里,但如果它正好位于交通要道上,照样能发展得很不错,甩其他城市一大圈。
人也是一样的,家庭出身影响后续发展这事就不多说了,但事实上,每个人一生中有好几次重新选择点位的机会。差不多背景的人,处在不同的位置,就是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咱们这里说的不是那种生下来是富二代、前途一片光明的人,而是说对个人而言,处在小城市和大城市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在相同的城市里,去私企和去当公务员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位置对人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位置”不仅影响人的前途,而且影响人的
想法和观念,甚至生活态度也跟着“位置”变。我们经常说的“富人思维” “穷人思维”,就是因为处在不同的位置而出现不同的思维。
如果把人分成以下四种—— S:顶级高手;A:正常高手;B:普通人;C:脑子不正常的人。
S级只要环境相对公平,就会成为牛人,这类人基本上干啥都能做得比普通人好。但是绝大部分人属于A或者B,而A和B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为这两种人的差距并不大,一个普通人,被安排到一个高挑战、高压力的环境中,不断被指派舒适区以外的工作,持续几个月变化肯定不明显,但持续几年,且能顶住的话,那这个人就会强悍到让人难以想象。还有些人才智平庸,但考上了985,也是因为他在高中阶段找对了办法,拼了一把,潜力爆发,由B变成了A。
相反,如果一个人本来天资聪慧,名校毕业,前途无量,可毕业后被安排去天天填表格打扫卫生,如果他自己不想着改变,那么几年下来他也只能是个“填表达人”。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大学英语八级,毕业后再也没用上英语,不要怀疑,十几年后他的英语水平肯定和高中生的差不多。而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人,跑到国外十来年,如果他不是躲在唐人街不出来,那么他的英语水平肯定完爆当初的英语八级高手。所以,相比大学,环境对人的塑造更持久,更有决定性。
环境会改变人的思维,而思维会进一步改变个人境遇,从而进一步改变人的思维。我有个前同事,名校毕业后回到老家,进入当地的知名通信企业工作。当时这个选择还是很让人羡慕的,毕竟从此有编制了。不过此后的几年,他就跟陷入一场噩梦似的,公司利润在下降,部门里的人为了一丁点利益抢得死去活来,一个小部门的五个人还分成三派,三年间工资不但没涨,反倒降了,最后他忍无可忍,在三十岁时终于决定北漂。用他自己的话说,反正生活不可能更糟糕了,为啥不冒一步险呢?
相比较而言,超一线城市的天花板直逼天际,大家根本没空窝里斗,每个人都活在极度焦虑中,就像每年都要高考一样不断往外榨出自己的潜力。但是这些地方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圈,“环境”对人的影响更明显,你自己单打独斗到最后也有个上限,所以你需要依赖别人提拔你,对你赋能,你也需
要搭别人的快车。事实上,我们一般说的“环境”,就是周围各种人对你的影响。
在一个招聘平台上,我看到不少人在抱怨自己的领导没有头脑,不知道是怎么混到百万年薪的。这种情况不排除这个员工没见识到自己领导的真正能力,不过也有可能他的领导确实没有才能,只是入职早,或是正好碰上公司爆发式的发展期,项目组变成部门,部门升级成产品线,当初那个项目组的人全成了产品线骨干,所以他也就趁势上位了。这种情况上位的领导往往地位无比坚定,就算他们能力平平,只要不犯错,当初的老领导都会护着他们,因为那些老领导也需要多年追随自己的支持者。
大家一定要有个常识,越在下层越是自由竞争,讲的是规则,越往上走,越是熟人社会。甚至打个游戏,顶级段位的那些人互相也都认识,因为段位越高人越少,越容易变成熟人社会。马太效应也是这样发挥效果的,你能力越强,帮你的人能力也越强,到最后你的整体实力就是指数倍地强。但如果你不幸加入了一个不断收缩下沉的部门,或者下沉的圈子,整体而言,你最好的结局也不会很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圈层中,高考可以帮你破第一层,但是接下来的层却需要通过“圈”来破。上图就是典型的“圈层结构”,每个人既在圈里,又在层里,有的圈是跨层的,有的圈上限却很低。个人奋斗往往在这些圈层里才有意义,或者说这些圈层能放大你的努力。
很多小镇做题家其实就是通过高考破了第一层,接下来该怎么办就蒙了,没进入“破层圈”,上限也就定了。如果不调整,一辈子也就看到了
头。更重要的是,太多人明知道自己的舒适区上升空间不大,想破局首先得思考如何破圈,但是因为舒适区的问题,一直不敢去做。我自己作为一个资深“做题家”,最懂那种感觉,最想通过“做题”这种熟悉的操作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如果不懂“破局先破圈”,那最后也是耗子踩滚轮——白费力。
《绝命毒师》最后一季设置了一个剧情,老白按理说可以赚500万美元光荣退休,从此安享晚年。但是他不甘心,因为他年轻时退出了一个科技公司,那个公司如今市值几十亿美元,那个公司的存在就是对他的无限伤害,所以他想把制毒贩毒事业做大做强,最后的结果就是制毒遭反噬,家破人亡。所以说小镇做题家的痛苦,其实主要是他们曾经也是充满狼性的人,只是后来因缘际会,进入了一个静态通道,向上爬不动,陷入了无助和痛苦。
说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高考这个游戏跟参加工作后的游戏,玩法不太一样。高考更加单元化一些,你只要凑齐那么几个装备,就可以打倒一个大Boss,拿到奖品。参加工作后,游戏规则变得越来越古怪,甚至并没有明确的关卡和Boss,你不可能像高中一样,通过学习这一个动作就取得最后的胜利。你需要进入相对上升的行业;拥有赏识你的领导,且领导自己挺有能力,这样他升上去后才能把你也带上去;拥有不错的运气,而且你的能力还得很强,有足够的积累。你把这些凑齐了,才能每隔一段时间闯一次关。如果凑不齐,甚至连闯关的机会都没有。不少人的痛苦就在这里,毕业后闯关的标准似乎变得飘忽不定,几年过去了,当初远远不如自己的人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而自己还在原地。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感觉到了,那些能往上爬的人基本上有这么几个特点:
1.有意或无意加入了一个厉害的圈,然后通过这个圈进入下一个圈; 2.所在行业在暴涨,且行业里的一部分人跟着升上去了; 3.运气特别好。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特殊的天赋。这里说的特殊天赋,不特指物理和数学成绩好,而是比较多元化,包括当主播、讲段子。事实上,我这些年有种感受,你通过上班获得提升,或者通过创业实现提升,发展得会非常
缓慢,慢慢才能成为富人或者牛人,而那些具有表演特长的人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超过了身边大多数的人。
当然了,这不是时代的悲哀,而是成熟社会的特点,成熟社会里娱乐性质的职业爆发会非常快,只是想发达的人多,真能发达的人少。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不是当科学家,而是当明星,因为这是爆发最快的。
也有一些人,虽然天赋一般,但是对某件事充满了独特的热爱,如果有机会,这种人也能向上突破一次。热不热爱一件事非常容易判断,就看你能不能在不赚钱的情况下也可以全身心投入这件事,如果可以,那就是热爱。如果你喜欢的这件事正好能在市场上找到买家,你也很容易飞黄腾达。比如,你热爱下象棋,这类热爱找不到观众和买家,你就很难致富,因为用户群太小。但是,如果你打游戏别人爱看,那你或许可以成为月入百万的游戏主播。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部分时候并没有“高分低能”这回事,只是有人前期不错,后来不小心进入不适合自己的赛道或下行赛道,导致自己“停滞不前”。也可能赛道没问题,但恰好碰上了差劲的领导,他提升不了,你也没办法提升,只能一起“停滞不前”。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入了自己编织的困局的,想要走出来就需要自己想办法。面对不利处境,我们一反思就能明白,当初其实有过机会,只是当时被恐惧控制,选择了在舒适区待着,后来可选择的路越来越少。想清楚这些虽然不会让我们的现状立刻好起来,不过可以让我们避免今后的路越走越窄。
小镇做题家们脑子基本是没有差的,但是普遍偏保守,渴望稳定,喜欢确定性,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只是如果你的目的是稳定和确定性,那你就要接受稳定而平庸的结果。
寒窗苦读和财富之间有啥关系
最近网上有个很火的问题: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多年,有一些体悟,正好跟大家聊聊。
财富的第一因
小钱靠勤,大钱靠运。几年前听过一个大厂领导的内部分享讲座,他很感慨,说是如果现在让他应聘这家公司,他连简历筛选都过不了,现在看着手底下一群名校生给他干活,总是很感慨。而且以他的能力和见识,如果不是当年进的公司,现在就算加入了,大概率也是个普通白领。但是他加入公司早,跟着老板工作,从最开始背着投影仪去村里卖设备,到后来参加几个国际超大项目,这样一路走过来了。
他又讲了,当初为啥要来这么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呢?主要是没地方去,他的第一选择是去政府机构当公务员,第二选择是去国企当职工。最后实在是没办法,加入了一家小公司,在他们那个年代,加入一家私企,就处于鄙视链最低端了。后来公司几次濒临倒闭,他本来想离职,但是又没地方去,当时和现在不一样,没法到处跳槽,他只好一直留在公司,结果现在干到了公司高层。
其他有些人的经历也差不多,走过来的路线充满了随机性。有个大老板,他们两口子下岗后去菜市场上班,偶尔听说卖菜的同时还可以卖二手收音机,于是跟别人一起从日本倒腾了一些二手收音机放在菜摊上一起卖,认识中间人之后又开始倒腾电视,倒腾电视发了财之后,又开始倒腾汽车,就这么做大了。
回到现在,后台总有人问我,说毕业了,可以去大公司,但他看上了一家小公司,觉得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非常厉害,公司做的事业比较新,是不是可以赌一下运气。这个问题我还真回答不了。我自己当初就是选择了大公司的稳定性,放弃了小公司的随机性,后来当初让我去上班的那家小公司已经
上市了,当初那几个人现在都已经成了公司的元老,我也就错过了发达的机会。
不过,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估计还是选大公司,因为无论如何,大公司代表着机遇和稳定的一种协调,小公司风险相对太大了,几乎不可控。我本人也带有严重的“稳定倾向”,对冒险总是有抵触,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做太冒险的举动。
所以,我这些年有几个感触:
1.如果你没读过书,基本上只能抓住一些低端机会,卖菜、修车、开饭店什么的。如果你读了本科,可能就能发掘出稍微高端点的机会,比如开家小软件公司或新媒体公司。如果你水平更高点,就可以做点更高端的事业,比如在巨头科技公司工作过的技术骨干,离开公司后另立门户,创立科技公司,英特尔就属于这种。
2.发达是一系列选择的总集合,得在几个关键节点上都做对选择,而不是做对某一个选择,做对一件事意义不大,这也就意味着发达属于低概率事件。
3.未来整体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能不能发达这种事,谁也说不准,所以吧,既不要轻易自怨自艾,也没必要提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很多事眼下看没啥意义,过几年回过头来看,可能会发现意义非凡,甚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寒窗十年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事实上,寒窗十年只是个下限。也就是说,你考上了大学,甚至考上了985、世界名校,都只代表你可以玩一些游戏了,至于能不能玩好,能不能向上突破,以及游戏本身是不是有前途,都没人能告诉你,更不会给你什么承诺。进入职场后,能不能取得成就,跟很多元素有关,比如会不会说话、责任心强不强、积不积极、有没有可靠的领导,等等。
责任心比较关键。责任心大部分是天生的,有些人做事就是负责,领导交代下去的事肯定会办妥,即便没办好也会有个合理的说法。领导们都是背
着KPI(关键绩效指标)的,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交代下去的事情,自己什么都不用管就办妥了。能这样做到的人,领导就愿意带着。
积极也很关键。我这些年见识了太多人,发现大多数人并不积极,也不想改变自己的现状,更不想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尤其不想解决那些跟自己关系不大的问题。在学校的时候,大部分人以一种被动态势应对事情,老师让干啥就干啥,往往应对得还不错,成绩也很好。到了职场,这种态度就行不通了,工作可能会搞得一塌糊涂。其实换个角度大家就懂了,如果你是领导,你自己背着KPI,如果手底下的人超额完成了分配下去的任务,你啥感受?这种事情发生的次数多了,你是不是很信任这个人?等你升迁的时候是不是想带着他?创业也差不多,能创业成功的人,肯定是积极主动的人,肯定是人缘不差的人,也肯定是靠谱的、有领导力的人。
这些素质,就叫“心劲”,大部分人在毕业三年内心劲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能维持十几年的,基本没有混得差的,除非运气太差,或者能力太差,劲都使到不合适的地方去了,那也没办法。
我觉得大家在工作中提点自己的诉求无可厚非,但如果工作态度是“占老板和公司的便宜”,最后会把自己玩得很惨。这是个“相互成全”的世界,你给领导解决问题,帮他赚了钱,他才会把你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等到他被提拔了,他也会继续把你带着,好让你去给他帮忙,于是你的位置也就跟着上升了。相互利用的关系也是关系,人很少会背叛利益。
不过有一说一地讲,我自己一边在大公司“搬砖”,一边抽空写文章,对“上班”和“创业”都有一些体悟,创业比上班要难得多,也艰苦得多,但是稍微做成了一些,收益比上班多得多。
那些非常厉害的人,又是名校毕业,又有大公司背景,在收入上有的可能真比不过做生意的出身不高的小老板,这个不是能力差距,而是赛道的差距,你在黄土路上很难赚到高速路上的收益。当然了,一般也不会面临翻车后车毁人亡的危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触,从初中开始,班里的学霸很少有混得差的,毕竟智力和行动力在那里摆着,但是也少有混得特别好的。原因倒也不复杂——他们发展的路线太过笔直,社会中的那些比较优的选项往往给了他们,那些选项都是成熟道路,走着平顺,但是缺乏“碰运气”的成分,使得
他们的能力太过依赖平台,而且越往后越离不开平台。真发了大财的,反倒是当初那些条件没那么好,选不了“成熟道路”而去碰运气的人。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好不容易考上了名校,但是毕业后发现自己依旧苦得很,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倒霉一代”。其实不是你这代人倒霉,你们这代人里总会有一些人脱颖而出,只是不是你。也许你恰好运气不够好,或者你是个消极的人,或者你是个不踏实的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你个人发展受限。
整体而言,“上大学”可以理解为最廉价的上升阶梯,从一楼把你送到三楼,读了博士可以理解成送到了三楼半。但是,到了三楼你能不能爬上去,那就看你自己了。这里说的“看你自己”,有很多种意思。比如,你有个厉害的爹,能把你从三楼拎到五楼;或者你能力特别强,干起活来一个顶五个,在私企里这样的人一般会被提拔起来;或者你能力虽不是特别强,但领导就是信任你,你说不定也能被提拔;等等。
不过转来转去,其中似乎有种铁律在运作,即二八定律——不管什么环境,都是20%的人占据80%的份额,那20%的人里,又有20%占据80%。说这个不是说能脱颖而出的人很少,而是说“肯定有人会脱颖而出,只是比较少”。
几代人的努力vs寒窗苦读
寒窗苦读挺过了漫长的学校生涯,迎来的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单凭读几年书就想超过别人几代人的努力,那显然是不可能的。站在这条起跑线上,人生其实是进入了一条新的赛道,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你站在起点,而拥有几代人努力的人早已出发,你想超越他们,确实有点不现实。
毕业后走上社会所面对的江湖,可以理解为无规则竞技场。高考考场不让带手机,不让作弊,因为那样不公平,但是来到社会这个竞技场,你面对的是无规则竞技,你可以找朋友,你可以全网查资料,你可以动用家庭关系,你可以调动一切你能调动的资源,来赢得这场竞技。如果在你所在的赛道上,你什么都没有,那你面对的可能就是一场单方面的KO(击倒)。
这听起来很残酷,你可能得跟拥有好几代人积累的人一起竞争,因而感到特别绝望。但也可能,你哪天突然“开悟”,跳出了这条赛道,就跟从自
行车道跳上赛车道一样,冲出去,把拥有好几代人积累的人甩在身后。这个完全有可能,而且每天都在发生。
大家经常说到了三十来岁,大学同学之间的距离被迅速拉大,说的就是这事。其实不是说有人当上领导了,所以厉害了,更大的可能是他变道了,从黄土路跑到高速公路上去了。如果在同一家公司,你想超你同事十倍工资难得要死,但是如果你变换赛道,可能轻轻松松就做到了。
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当然不会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但是,如果你通过十年寒窗苦读,把自己送到稍微高一些的起跑线,你的头脑已经被武装过了,而且有搞定超复杂问题的决心和方法,在毕业后依然保持积极性,踏踏实实做事,再加上有运气加持,你的前景谁都没法想象。
这也就衔接上另一个话题,经常有人在问:房价那么高,我现在工资这么低,怎么办?其实我也不知道你该咋办,不过吧,刚毕业的人总容易犯一个错,就是把人生当成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以为在现在状态的基础上画一条延长线,就是自己十年后的状态。如果是这种状态,确实既买不起房,也超不过别人。
不过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运行的,以十年为期,中间会有大量的其他因素,有的会带来负面影响,有的会带来正面影响,最后生活曲线会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形状,反正不是直线。整体而言,积极乐观、能力强的人翻身机会会更多一些,至于怎么翻身,谁也说不准,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我能做的,就是告诉大家这种发展规律。
发展不是线性的,如果大家速度都差不多,你三辈子都赶不上别人那几代人的积累。但是,如果中间发生突变、变道等情况,你可能在几年内就能彻底超过别人那几代人的积累,而那些人向来有个问题,就是船大掉头难。
那到底可以做哪些努力改变现状呢?大家各自的情况不一样,要做的也不一样。就我个人而言,只要是能操作的内容平台,我现在都会去试试,万一能成呢。事实上,我这个公众号也是在一个无聊的中午突发奇想搞起来的,如今它的发展已远远超过我当初的想象了。
人总是避免让自己痛苦,所以尽量不去尝试那些成功概率低的事。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很多事当初只要积极一些,认真一些,再试一次,结果可能就完全变了。我一直有把各种想法记录下来的习惯,这段时间翻了下以前写的东西,发现之前有过很多想法,想去做某件事,但还是被焦虑给劝退了。现在想想,如果当初去尝试一把那些成本非常低的事情,我应该会比现在强太多。
寒窗苦读可以理解为“武装了头脑”,只拥有“武装的头脑”是没法超过别人几代人的积累的。但是,如果用这个头脑去打硬仗,去尝试不同赛道上的玩法,机会还是很多的,奇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互联网的本质是“低成本获取资源池”,同时还是个“低成本分发池”,有太多的人天天在互联网上学习,但是很少有人向这个池子输出啥。你不输出你卖啥呢?卖不出去赚啥钱呢?大家好好体会下吧,我当初就是被这句话惊醒的。
互联网也是人类第一个实现了“按需分配”的地方,资源几乎无限,有人利用这种廉价资源翻身,有人彻底沉迷其中,变成别人的道具。是的,如果你在互联网上只是消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没从中赚到啥的话,那你就是道具。
总之,多思考,看到平台就想想自己能输出点啥;看到厉害的人就想想我有没有他那两下子;如果没有,是不是可以搞个低配版本的。时间长了,说不定你就能成功变道了。
寒窗苦读只是让你拥有了武装的头脑。
走上社会的无规则竞技场,拼的是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