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成稿的一个初衷是总结多年的培训教育工作中好的方法、经验,希望这些好的方法、经验能被广大考生朋友所知晓,并能够帮助到考生朋友。我从事过多年的考前培训工作,带过的班级何止几十个。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学习备考的方法没有“良莠贵贱”。每一种学习方法都有其适合的人群,并不是说“这个方法是对的、那个方法是错的”。只能说,“选择适合自己的陪考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下文我将结合自己多年培训教育工作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从两个方向阐述“不建议的备考方式”和“建议的备考方式”。我的主张是“简单、高效”,以尽可能低的备考成本,实现通过考试的目的,进而拿到心驰神往的证书。
下文所介绍的“PPT”形式的备考方式可能是当前被“默认”的培训备考方式。但是,它却是低效的、不被推荐、不被建议的。
众所周知,学习的本质是知识点的传递,亦可以说成是信息的传递。按照信息传递模型理论,如图1-1所示。所有的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都有信息的损耗,造成信息损耗的原因称之为“噪声”。信息传递的链路越长,经过的节点越多,损失越大,“噪声”所产生的效果就越明显。极端情况下,当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积累的“噪声”达到或者超过信息本身的强度,原始信息就会被“噪声”淹没。这就是日常说的“信息失真”。
图1-1 信息传递模型
形象的举个例子,一个行进中的队伍。班长在队伍的最前方。班长下达的口令是“后面的跟上别掉队”。这句口令在队伍中从前至后,逐一口头传递。经过几个人的传递,口令传到队尾就变成“回去让你流眼泪”,如图1-2所示。
图1-2 信息传递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备考学习过程中,知识点通过多次加工同样存在“知识点失真”的现象。正是这一问题造成了部分考生通过率低。亦或是,虽然最终通过了考试,如愿以偿的考取了证书。但是,却付出了极大地学习成本。
知识源头是“教科书”,第一次信息加工是编制PPT;第二次信息加工是培训讲师口头讲授;第三次信息加工是学员理解。这种“PPT”形式的备考方式至少知识点被加工三次之后能到达考生,并且被考生记忆。这种培训方式,称之为“PPT”形式的培训备考方式。
图1-3 “PPT”形式的培训备考方式
我提出“知识损失的二八定律”这一概念。知识点的每一次被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有80%的原始知识量被继承并传递,20%的原始知识量被丢失。就是说,经过一次知识点加工,原始的100个知识点中,只有80个知识点被传递下去,其余的20个知识点被遗漏或者丢弃,如图1-4所示。
图1-4 知识损失的二八定律
这样算下来,“编制PPT”损失20%,继承80%;“培训讲师口头讲授”再次基础上损失20%,继承80%;“学员理解”又损失20%,继承80%。知识点经过三次加工后只有原始知识点数量的51.2%被继承——80%*80%*80%=51.2%。“PPT”形式的培训备考方式,只有约50%的知识点传递效率。就是说,当考生做到极大地努力程度,读懂、吃透讲师讲解知识点80%的前提下,却只有约50%通过率。
实际的情况可能更糟糕。“知识损失的二八定律”给出的是很乐观的概率——80%的继承传递效率。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很难达到这个概率的。成人的考前培训对考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员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都很大,往往不能够像学生时代那样每天都能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因此,培训讲师讲的100个知识点,实际上能被学员理解、记忆,并且在考试时转换成得分的概率很难达到80个。
这就是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
问题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找到了。“PPT”形式的培训备考方式核心问题点是——知识点过度加工。加工的次数越多,损失越大。接下来,这一小节将介绍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就是——“砍去中间商赚差价”。不要再去看PPT——考生直接详细、系统的学习原始教材。这涉及到教科书、培训讲师、考生、考生遗失的知识点,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按照“知识损失的二八定律”,考生直接学习原始教材一样会继承并接受80%的知识点,其余的20%知识点被损失。培训讲师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考生“捡回来”被遗失的20%的知识点。培训讲师的另一个作用是进一步挖掘教科书的知识点,使得考生接收到的知识点实现“增量”。
图1-5 建议的备考方式
因此,考生最终获得的知识点是三部分组成——80%源于教科书的知识点、20%遗失后捡回的知识点、培训讲师挖掘教科书的知识点。
这样才能达到我们讲的“简单、高效”备考。
多年的考前培训实践工作过程中,还发现另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一样是不被建议的——重复刚刚的观点学习备考的方法没有“良莠贵贱”,需要强调的是考生朋友应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法就好。这种学习方法脱胎于“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有的考生抛弃教科书,皆尽可能的去刷题,力求“以量取胜”。其观点是:刷的题够多,考试就能碰到备考做过的题。
这种方式或许在多年前可能有一定收效,但是,综合近几年考试发展趋势,考试变的更加灵活。考的知识点更加结合实际项目,因此,收效不高。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主张不是不做练习题。做练习题要有方式方法,要求强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能浅尝辄止。每一道题,都要回归到教科书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只有做到这一点,方能实现“高效”。
上文提到建议的备考方式是考生直接详细、系统的学习原始教材。这一章节就这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指南)第6版》进行结构化。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指南)第6版》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指南)”;“第二部分 项目管理标准”;“第三部分 附录、术语表、索引”。
“第一部分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指南)”包含以下章节。
1 引论
2 项目运行环境
3 项目经理的角色
4 项目整合管理
5 项目范围管理
6 项目进度管理
7 项目成本管理
8 项目质量管理
9 项目资源管理
10 项目沟通管理
11 项目风险管理
12 项目采购管理
13 项目相关方管理
其中,1节-3节了解即可;4节-13节重点学习。
1节-3节主要是对项目管理所涉及的概念进行解释。4节-13节合到一起是“十大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
“第二部分 项目管理标准”包含以下章节。
1 引论
2 启动过程组
3 规划过程组
4 执行过程组
5 监控过程组
6 收尾过程组
1节了解即可;2节-6节重点学习。
1节主要是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解释说明。2节-6节合到一起是“五大过程组”,是考试的重点。
“第三部分 附录、术语表、索引”主要是全书的附录部分。这部分可以作为工具资料学习。
本章节给出这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指南)第6版》的备考建议。
学习《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指南)第6版》切记“速成”。往往有一部分考生视PMP考试为“记忆大赛”。试图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方式通过考试,但是,这样的备考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我给出的建议是将备考按照以下几个步骤。
同样是一本书,读书的侧重点与要求不一样。这样备考是“简单、高效”的。总结一下,总的要求是“结硬寨打呆仗”、“回归原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