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1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8日

概论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和协议(协议:传输数据遵循的规范)
  • 工作方式: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到的,如手机,电脑等)和核心部分(路由器和中间网络等,为用户提供服务)
  • 功能组成:通信子网(运输)和资源子网(包装)
功能
  • 数据通信
  • 资源共享
  • 分布式处理
  • 提高可靠性(网络互为替代机)
  • 负载均衡
分类
  • 范围: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 传输技术: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
  • 拓扑结构:总线形,星形网络**(N个节点N-1条线)**,环形网络,网状型
  • 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后面详细,此处简单了解)
  • 传输介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性能指标(搞清楚每个时延的具体定义)
  • 发送时延:第一个比特算起,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一共需要的时间
  • 传播时延:一个比特从链路一端到另一端的时间
  • 处理时延:分析地址部分,差错检验等花费时间
  • 排队时延:进入路由器等待处理的时间
  • 往返时延:从发送端发送,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定(中间可能会经历排队,处理等等时间),一共经历的时间
  • 吞吐量:单位时间通过**网络(接口)**的数据量 【注:一个接口可以连接多台主机】
  • 速率/数据率/比特率:连接到网络上的主机传送数据的速率【最高数据率称为带宽】
  • 时延带宽积:发送端第一个比特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出了多少比特【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分层结构
  • 相互独立
  • 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 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同一层在逻辑上有信道
协议、接口和服务
  • 协议:规则的集合,由语法,语义和同步组成(同层)
    • 语法:传输数据的格式
    • 语义:要完成的功能
    • 同步:规定执行各操作的时序关系
  • 接口:相邻两层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 服务:下层为上层提供的功能(上下层)

【注:协议和服务不一样,只有本层协议实现了才能保证向上层提供服务】

服务的分类
  • 连接与否
    • 面向连接服务:先建立连接,再进行数据传送,传输结束释放连接
    • 无连接服务:不需要建立连接,需要发送数据的时候直接发送,“尽最大努力交付”【我尽力了,收不收得到看你了】
  • 可靠与否
    • 可靠服务:有纠错,检错机制,保证数据传输正确
    • 不可靠服务:网络正确性、可靠性由应用或者用户保障
  • 应答与否
    • 有应答服务:接受后给回答(已读)
    • 无应答服务:收到数据不自动给应答
ISO/OSI

  • 物理层:物理层的传输单位是比特,任务是透明的传输比特流,功能是在物理媒体上为数据端设备透明地传输原始比特流
  •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任务是将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传输管理
  • 网络层: 网络层的传输单位是数据报,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的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 传输层: 输层也称运输层,传输单位是报文段(tcp)或用户数据报(udp),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端到端服务)
  • 会话层: 会话层允许不同主机上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会话层利用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务,为表示层实体或用户进程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这就是会话,也称建立同步
  • 表示层:表示层主要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数据压缩,加密和解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数据表示变换功能
  • 应用层:用户与网络的界面
TCP/IP

两者的不同
  1. OSI模型定义了三个主要概念:服务,协议和接口,TCP/IP在这个三个概念上没有明确区分
  2. OSI模型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的通信;TCP/IP在网际层仅有一种无连接的通信模式,但在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两种模式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qq_43368987/article/details/135266693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